Day5-科研计划书撰写练习
One-Year Follow-Up of First-in-Human Autologous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Islet Transplantation for Type 1 Diabetes: A Case Report
Abstract: We report the 1-year results from one patient as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a first-in-human transplantation of 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phase I clinical trial (ChiCTR23000722004) assessing the feasibility of autologous stem-cell-derived islets (CiPSC islets) beneath the abdominal anterior rectus sheath type 1 diabetes treatment. The patient achieved sustained insulin independence starting 75 days post-transplantation. The patient's time-in-target glycemic range increased from baseline value of 43.18% to 96.21% by month 4 post- transplantation, accompanied by decrease in glycated hemoglobin, an indicator of long-term systemic glucose level at a non-diabetic level.Thereafter, the patient presented a state of stable glycemic control, with time-in-target glycemic range at >98% and glycated hemoglobin at around 5%. At 1 year, the clinical data met all study endpoints with no indication of transplant- related abnormalities. Promising results from this patient suggest that further clinical studies assessing CiPSC-islet transplantation in type 1 diabetes are warranted.
摘要:我们报告了一名患者的1年结果,作为首次人体移植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胰岛(CiPSC胰岛)治疗1型糖尿病的I期临床试验(ChiCTR23000722004)的初步分析,评估了将自体干细胞来源的胰岛移植至腹直肌前鞘下的可行性。该患者在移植后75天开始实现了持续的胰岛素独立性。移植后4个月,患者的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从基线值的43.18%增加至96.21%,同时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全身血糖水平的指标)降至非糖尿病水平。此后,患者呈现出稳定的血糖控制状态,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保持在>98%,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约5%。在1年时,临床数据达到了所有研究终点,且未发现与移植相关的异常。该患者的良好结果表明,进一步评估CiPSC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是必要的。
科学设想:本研究旨在通过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C)来源的自体胰岛移植,探索其作为1型糖尿病治疗新策略的可行性、安全性及长期疗效,为开发无需免疫抑制的个性化糖尿病疗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创新点与预期成果
一、研究内容
- 可行性验证:评估自体化学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C)分化为功能性胰岛细胞的效率及移植至腹直肌前鞘下的操作可行性。
- 安全性评价:系统监测移植后短期及长期安全性,包括免疫排斥反应、局部/全身并发症及潜在致瘤性风险。
- 疗效观察:分析移植后患者胰岛素依赖程度、血糖波动控制(时间-in-范围,T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胰岛功能恢复的动态变化。
- 机制探索:通过影像学及生物标志物检测,评估移植胰岛细胞的体内存活、血管化及功能整合机制。
二、研究方案
1、研究设计
- 研究类型:单中心、开放标签、首次人体I期临床试验(ChiCTR23000722004)。
- 样本量:初步纳入5例确诊1型糖尿病且符合移植标准的患者(首例已完成,本研究基于首例患者1年随访数据扩展)。
- 对照设置:以患者自身基线数据为对照,比较移植前后代谢指标变化。
2、纳入与排除标准
- 纳入:年龄18-50岁,确诊1型糖尿病≥5年,C肽阴性,无严重并发症。
- 排除:存在免疫抑制剂禁忌症、恶性肿瘤史或代谢系统其他疾病。
3、移植方案
- 细胞制备:采集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化学重编程技术诱导为CiPSC,定向分化为胰岛细胞团(含β细胞占比≥40%)。
- 移植途径:超声引导下将200万胰岛当量(IEQ/kg)注射至腹直肌前鞘下间隙,局部微创操作。
- 免疫管理:无需全身免疫抑制,术后仅短期应用局部抗炎药物。
4、随访与监测
- 短期随访(0-3个月):每周监测血糖、C肽、炎症因子及移植部位影像学。
- 长期随访(3-12个月):每月评估HbA1c、TIR、胰岛素用量及并发症;每季度进行全身PET-CT排查异位增殖。
三、技术路线
1、患者筛选与基线评估:
- 临床病史采集 + 代谢指标(HbA1c、C肽、OGTT) + 影像学筛查。
2、CiPSC胰岛制备:
- 外周血单核细胞采集 → 化学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CiPSC) → 三维分化体系诱导为胰岛细胞团 → 功能验证(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试验,GSIS)。
3、移植手术实施:
- 术前禁食 + 局部麻醉 → 超声引导下精准注射 → 术后72小时局部抗炎处理。
4、术后动态监测:
- 连续血糖监测(CGM) + 血清学分析(抗胰岛抗体、炎症因子) + 影像学追踪(超声/MRI评估移植物存活)。
5、数据整合与分析:
- 采用SPSS/R语言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安全性终点(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疗效终点(胰岛素独立性、TIR达标率)。
四、创新点与预期成果
- 创新性:全球首例基于CiPSC的自体胰岛移植,规避免疫排斥,探索腹直肌前鞘作为新型移植位点的潜力。
- 预期成果:建立标准化CiPSC胰岛制备与移植技术流程,为II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性及有效性依据,推动1型糖尿病个体化治疗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