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张胜兵品《伤寒》第109讲:太阳病(131条 · 大陷胸丸)

发布于 03-03 · 浏览 567 · IP 湖北湖北
icon四川-海天 推荐
icon四川-海天 已点赞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4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109讲:太阳病(131条 ·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陷胸邪,硬满疼痛水热结,

葶苈杏子遂黄硝,峻下以平此丸泻。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2年的10月18号,现在是晚上的九点过三分。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前面几节课,我们已经将宋本《伤寒论》藏结的所缺失的内容由《桂林古本伤寒论》进行了填补和解读,这节课,我们再回到宋本《伤寒论》,今天我们讲宋本《伤寒论》第131条条文。

我们先看原文: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这一条条文,争议很大。它的争议主要在哪里?主要在第一句话,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那么这第一句话,或者说这第一部分,其实是一个对比,对比了结胸和痞证,但是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1800年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发于阳是指太阳中风,发于阴是指太阳伤寒。那么这种说法,恕我直言,是最没有道理的。

《医宗金鉴》就这么说的,他说,中风阳邪,故曰:病发于阳也,伤寒阴邪,故曰:病发于阴也。那么这种说法,叫大错特错。为什么?我们且看《伤寒论》原文。我们仍然采用以经解经的这个方法,跟大家解读这第131条条文的阴阳。

《伤寒论》第7条条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条条文早就解读过了,是《伤寒论》的第7条条文,而今天讲的第131条条文,必须要参考第7条条文,关于这个发于阳和发于阴的解读。

很明显,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说白了就是一个表证。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那么就相当于什么?有点类似于里证。那么发热恶寒的这一种表证,在表面的太阳证,或者说有发热恶寒,也就是说有邪气在表,出现了发热恶寒,仲景称之为发于阳也。那么这样一种情况在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说白了就是有表证的这种情况要用解表的方法治疗,不能用下法。如果用了下法呢?表邪内陷入里,就有可能形成结胸,所以他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所以他有“热入”两个字。

而病发于阴呢?病发于阴,那么这个阴是不是指三阴病,还是指里证?为什么?因为病发于阴的后面而反下之,说明病发于阴,是不能用下法的。因作痞也,而因作痞也的前面没有热入两个字,说明什么?说明无热入里。他也不是说下了之后引邪气入里,证明了什么?证明他根本就没有表热入里,没有热被他引着入里。所以他说: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而第7条条文说的很清楚了,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说明什么?哪些病是无热恶寒的?如果从六经角度的话,那么三阴病它都可能会出现无热恶寒,少阴、太阴、厥阴都有可能。那么这里的发于阴,我们其实可以引申一下,是什么?是指这个患者阳虚阴盛,正气虚衰。那么阳虚阴盛,正气虚衰,他感受外邪时,一般情况下有可能根本就不经过阳经,不经过太阳,直接就到里证了,所以叫发于阴。

而《外台秘要》它有这么一段原文,它说:夫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发于阳者,宜攻其外。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阴者,宜温其内。发外宜桂枝汤,温里宜四逆汤。

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第131条条文里的发于阴是一种虚弱的病患,虚弱的情况。那么虚弱的情况应该怎么样?应该温里,用四逆汤来温里。但是而反下之,不但没有温里,反而用了下法。因作痞也,就出现了痞证。

那么,这样一解读的话,我们就可以这么去理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说白了,就是指如果有表热,有太阳表证,本来应该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来治疗,而医生反而误用了下法,热入因作结胸,那么引热邪入里,入了哪里?入到了胸部,那么与胸部的水,水热相结,就可能形成结胸。如果说一个病人,他没有发热,只有恶寒,因为上面第7条已经讲了,无热恶寒者,发病阴也,他没有明显的表证,他有里证,可以认为他是三阴病,但这个三阴病当中最接近的是太阴病,如果说非要这么说的话。

《伤寒论》第273条条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我们联系上下文,就会发现,这个病发于阴,根本就不可能是《医宗金鉴》所说的伤寒,而是指发于三阴病,特别是太阴病最为接近。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病发于阳,这里最接近的是太阳,太阳病有表热,反而用了下法,那么用了下法之后,引邪热入胸,与胸中之水相结,形成结胸。那么病发于阴最接近的是太阴,因为刚才我们已经念了条文了,那么病发于阴,本来应该用温补的方法,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因作的前面没有热入两个字,它的区别很明显。

那么我刚才是狭义的解读了,狭义的病发于阳和病发于阴,在131条条文里的解读。那么非要广义一点,可以认为病发于阳是指有表证的。那么这个表证,有可能是太阳,有没有可能是少阳呢?当然有可能。所以说病发于阳,太阳有可能,少阳也有可能。而病发于阴呢?有没有可能是少阴、厥阴?难道它仅仅指太阴吗?我们说太阴最合适,最接近。

为什么?因为我们后面所学到的关于痞证的这一个条文,大多是泻心汤类,而泻心汤除了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外,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等都属于上热下寒。我们知道泻心汤系列里面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它里面的温药是干姜,而干姜是入脾的。因为这个半夏泻心汤里面,它有半个理中汤的成分,里面有人参,有干姜,另外黄芩、黄连、甘草。那么它又有人参,又有干姜,又有甘草,不就是大半个理中丸了吗?理中丸干嘛?不就是温脾阳的吗,温补脾阳。

那么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是不是绝对的?非也,仲景在这里给的是一个一般规律,其实,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的,可以不形成结胸,也可以形成痞热。

那么我为什么这么说?有没有条文做支撑?当然有。请看条文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啥意思?也就是说小柴胡汤证,如果用了误下的方法,它是有可能形成半夏泻心汤证的,而小柴胡汤证它是属于少阳病,它并非发于阴,它是发于少阳,所以仲景给出的这个规律是指一般规律,不是绝对的规律,只是拿出来做一下对比,把这一个结胸和痞证。

接着往下看,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什么意思?他自己解释了一下,他说之所以成为结胸这种病,是因为下的太早的缘故。下的太早,意思就是说晚一点是可以下的,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如果病发于阳,无论你是在太阳还是在少阳,如果说转属阳明的话。阳明病它只发热,它不恶寒,阳明病是可以用下法的,比如说承气汤系列,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如果说这个病发在阳,还没有到阳明,那么你用下法,就下之太早。没有到阳明的病,又在阳,那么它不是在太阳,就在少阳,这个时候不能用下法。如果在太阳,就要用解表的方法,如果在少阳,就用和解的方法。所以他这里说,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下之太早就会引邪入胸,与水互结,形成结胸。如果发于阳,已经发到了阳明,这个时候是可以用下法的,所以他在这里说以下之太早故也。

接着往下看,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什么意思,就说结胸的这种患者,他会出现像痉证的柔痉一样,他的这个脖子,只能仰而不能俯,所以叫项亦强,就是颈项部强直。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临床表现?是因为热邪与水相结的这个病位比较高,在胸部,邪结高位,那么项背的这个经脉受阻,津液不布,经脉失其所养,那么就会出现如柔痉状的这个项强。

为什么如柔痉?不如刚痉?因为痉证分为柔痉和刚痉,柔痉和刚痉的区别是柔痉有汗,刚痉无汗。那说明什么?说明这个结胸,它有汗。为什么有汗?是由于邪热内陷于胸部,有热蒸腾水液外泄,所以就出现了汗。

那么这种情况该怎么医治呢?仲景给出了方子,宜大陷胸丸。用大陷胸丸来攻逐水热,水热即去,那么这种心下硬满疼痛,就可以解除,津液可以通达,水津可以四布,那么项部就得到了水津的滋润,就可以柔和。所以他说下之则和。

大黄、芒硝和甘遂这三味药,配在一起叫大陷胸汤,我们后面会讲的,那么现在它是丸子,而且又加了葶苈子、杏仁、白蜜,成了大陷胸丸。大黄,芒硝,甘遂合用,相辅相成,既可攻下邪热,又能荡涤痰水。因为本证的这个邪结的病位比较高,因此肺气不利,因为它结在胸部,胸部的主要脏器就是肺,肺气不利,所以它加了葶苈子泄肺,加了杏仁以利肺,使肺气通利,水之上源则会宣达畅通。用葶苈子和杏仁是有利于高位的水饮随着大黄、芒硝、甘遂而泻下。

大黄,芒硝、甘遂,这个药性比较峻猛,但是,这个芒硝,大黄葶苈子,杏仁是把它做成了丸子,用量比较小,甘遂与这些药一起煮,加上有白蜜,可以减缓这个峻猛的药性,使攻下不至于太过于猛烈。所以这个大陷胸丸是高位有邪,我们陷下以平之,用这个陷字是陷下高位之邪的含义,用以平邪气。

所以我们今天的歌诀的最后一句,陷下以平此丸泻,是这么来的。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病呢?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或者说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病?其实,这一种病是一种急病,因为它会引起急性的胸痛。急病才用猛药。那么有点类似于什么呢?类似于胸腔有渗出性急性炎症的这一类的疾病,比方说急性胸膜炎。

那么,如果说一个病人得了比较严重的外感病,简单的说就是感冒,西医称之为上呼吸道感染,那么如果用了错误的治疗方法,使这个热邪到了胸部,而刚好胸部又有水饮,那么热邪与水饮相结,就有可能形成这种大陷胸丸证,中医称之为结胸。那么这种病?其实就算不用误下法,自然转归也有可能形成,也就说人在发热,出现了发热性疾病,由于这个患者平时胸部有可能有水饮,那么这个发热的这一个热邪,它并没有通过太阳表证,传到阳明或者少阳,而是直接邪陷于胸胁,或者是于胸部,与水邪互结,那么它可以自然而然形成结胸。所以说结胸,它可以不因误下而致,自然转归也可以,只不过它这种自然转归不属于六经的正常传变而已。

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什么?就是这个人胸部发了炎,胸腔里面发了炎,而且有渗出性的,因为渗出性的就是水液,组织液,我们中医叫水饮之邪,那么有水饮之邪,他胸腔里又在发炎。我们中医叫热邪的,西医往往叫炎症。你看那个炎症的炎,是两个火组成的,炎症的炎就是炎热的炎。那么炎热是怎么来呢?是有火才来的。

西医它在到达我们中国的时候,这个炎症这个词不知道怎么翻译,于是乎,就用了两个火。用这个字来替代西医的所谓的炎症,而中医没有炎症的说法,只有热邪。

但西医引入到中国以后,用了炎症。由于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文字文化也好,还是中医文化也好,绝非西医的一些名词可以翻译,或者对比,或者等同,等同不了。因此,就造成了中医和西医的很多的误解和误会,你比方说炎症。炎症在西医里面,那么他们用消炎的方法,用抗生素来治疗,根本就没有寒热之分,但是在中医里面有寒热之分,中医里面的炎症一部分属于热证,一部分还属于寒证。你比方说胃炎,胃炎如果是属于热证的,我们可以用蒲公英、黄连来治疗,因为清热就能解决。但是如果是寒性的,比方说一个人有胃炎,他怕冷,吃冷东西他的胃更加不舒服,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治这个胃炎就要用干姜了,而不能用黄连和这个蒲公英了。所以这个炎症的炎,从字面意思上看,它好像是有火,但是。如果不分证型,不分情况的话,那么它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有寒也有可能导致炎症,有热也可能导致炎症。而西医在进入中国以后,没有字能够表达西医所说的炎症,于是乎,他就用了两个火这个字来代替,它其实是一种历史的错误,根本不能用这个字来代表西医的炎症。

我们中医有清热解毒(消炎),消炎是个西医的说法,我们还有温阳散寒(消炎),因为温阳散寒也可以治疗寒性的炎症,清热解毒可以治疗热性的炎症,所以炎证虽然有火字,但是绝对不能代表它疾病的寒热属性,也就是它中医的本质没有表现出来。

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很多人,本来就是半个文盲,你还让他去学医,最后他碰到了炎症。他哪里有炎症!有炎症是吧!好,清热解毒,于是乎就用大量的清热解毒去治疗。有可能别人的炎证是寒性的炎症,属于中医的寒,你用清热解毒的药,结果是雪上加霜,越治越厉害,最终沦为庸医这一行列。

那么由于西医外科手术以及西医它的地位,目前为止是比中医高很多的,因此,我们在临床当中是很难碰到一个有结胸证的患者来找中医的,他们大多会去找西医,因为结胸是很疼的,是一种急性的这个炎症,按照西医的说法,是一种急性的胸膜炎之类的疾病,有渗出液,所以他们一般都是去住院,没有吃中药。

特别是有一些结胸,它不仅仅是一个胸膜炎这么简单的。比方说我们大陷胸汤里面的一些结胸,它还是急性胃穿孔、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这个梗阻类疾病,甚至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等等,这都属于结胸的范畴。那这种疾病它出现之后,它往往就是120拉到了西医去动手术了,中医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那么既然是这样,这个结胸是不是我们不学了呢?当然不是,虽然说中医目前为止在结胸“抢”不到病人了,这个“抢”字打引号,因为病人不会找你了,而且有一些急腹症,如果万一判断失误,或者治疗时间的差异,导致出现了病人的这个生命危险,那就形成了医患纠纷了,所以这些病我们可能用这些大陷胸丸,大陷胸汤的这个情况很少了。但是这个医理我们得学,因为《伤寒论》是中医界的《九阴真经》,这么好的东西,即使临床当中用的少,但是我们也得知道,也得学习它的理法方药。

而且它的服药方法,用这个大黄、葶苈子捣细筛末,再加入杏仁、芒硝一同研磨成膏脂状,用水调和做成如弹子大小的药丸,另外,用二升水煎煮一钱匕捣好的甘遂末和二合白蜜,煮成一升,一次温服而下,那么服药一个晚上之后,他应该要出现腹泻,如果没有出现腹泻呢,可以再次服用,直到出现腹泻为止。服药,需要谨慎。

关于第131条条文我们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还会有大量的篇幅去讲这一个结胸,包括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小陷胸汤、三物白散等等等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一节课我们不见不散。

最后编辑于 03-03 · 浏览 567

回复收藏9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