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毅讯| Nat Med:新基因评分可帮助判断你是否容易长斑块


众所周知,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增高意味着患者容易长动脉斑块,降脂治疗非常重要。然而,在临床上,我们确实见到明显的个体差异。比如说,有的人血脂很高,但是多年以后血管还是没有出现任何斑块;相反,有的人血脂轻度增高,也没有吸烟糖尿病等伴随影响因素,但是中年就出现了严重的动脉斑块,甚至导致脑梗心梗。那么,如果去评估个体的内皮细胞是否容易受到LDL水平的影响,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呢?近期,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探讨了这一话题。
本研究通过分析与冠心病(CAD)相关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识别了影响内皮细胞(EC)功能的变异,并构建了一个包含35个EC特异性SNPs的多基因风险评分(EC PRS)。研究在三个队列中测试了EC PRS与新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联:英国生物银行(UKBB)中的初级预防人群(n=348,967)、测试他汀类药物的初级预防队列(JUPITER,n=8,749)以及测试PCSK9抑制剂的二级预防队列(FOURIER,n=14,298)。
研究结果显示:在UKBB中,EC PRS与新发冠心病(CAD)风险独立相关(每增加1个标准差的调整后风险比[aHR]为1.24,95%置信区间[CI] 1.21–1.26,P<2×10⁻¹⁶)。此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改变了这种风险:当LDL-C为150 mg/dL时,每增加1个标准差的aHR为1.26(1.22–1.30),而当LDL-C为50 mg/dL时,aHR为1.00(0.85–1.16)(P_interaction=0.004)。在EC PRS较高的个体中,降低LDL-C的临床获益显著大于EC PRS较低或中等的个体。在一级预防队列中,相对风险降低为68%(风险比[HR] 0.32 [0.18–0.59])对比29%(HR 0.71 [0.52–0.95],P_interaction=0.02),在二级预防队列中为33%(HR 0.67 [0.53–0.83])对比8%(HR 0.92 [0.82–1.03],P_interaction=0.01)。

「毅讯点评」
本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库结合冠心病随访数据,建立了由35个SNP位点与内皮细胞功能紧密相关的基因评分。该评分在三个临床队列中发现,可显著预测患者在LDL水平影响下的冠心病发生情况。同时,该评分可显著预测患者能否从高强度降脂治疗中获益。本研究为未来降脂和冠心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已来,这样的评分结合现在不断在发布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以后医生看病可能就是在像Deepseek这样的大模型面前,输入患者个体的信息和基因检查结果,然后人工智能就推算患者发生各种疾病的可能性,和当前需要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种类,并推荐科学的生活方式。越来越精准的治疗一定是未来医学的趋势。

最后编辑于 03-02 · 浏览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