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2024)
一、前言与共识意义
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首位,中国面临老龄化与代谢危险因素双重压力,STEMI死亡率持续上升。2018年《院前溶栓共识》推动救治进展,2024版共识结合最新研究,优化救治流程,强调“时间即心肌”理念,提出院前溶栓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
二、STEMI早期快速诊断
1. 诊断标准: ①症状: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可放射至肩背、下颌,伴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②心电图:至少2个相邻导联新发ST段抬高(胸导联≥2.5mm或肢导联≥1mm),部分特殊类型需结合18导联或远程专家判读。③标志物:不必等待肌钙蛋白升高即可启动治疗(“三不等”原则)。
2. 鉴别诊断:主动脉夹层(AD):撕裂样疼痛,D-二聚体升高,需暂缓溶栓并转诊。
3. 辅助检查:胸痛“一站式”CT增强扫描快速鉴别高危胸痛三联征(AD、心梗、肺栓塞)。
三、再灌注策略选择
1. 时间窗决策:① ≤120分钟:优先直接PCI(PPCI)。②>120分钟:FMC 30分钟内启动溶栓,溶栓后2-24小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补救PCI)。③特殊场景:发病早期溶栓可能优于延迟PCI;12-24小时仍有症状者可考虑溶栓。
2. 溶栓优先策略:①转运延迟时,可优先溶栓,再转运至PCI医院。② 对特定患者(如高出血风险),可考虑PPCI前半剂量溶栓联合替格瑞洛。
四、溶栓治疗规范
1. 药物选择: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首选阿替普酶(90分钟加速给药法)或替奈普酶(TNK-tPA),血管再通率高且出血风险可控。禁忌证:活动性出血、严重高血压未控制、主动脉夹层等。
2. 抗栓治疗:①抗血小板:阿司匹林300mg嚼服(维持75-100mg/d),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替格瑞洛起效更快,但出血风险较高)。②抗凝:确诊后10分钟内静脉普通肝素(首选),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
3. 院前溶栓要求:① 设备与人员:救护车配备心电图、抢救药品,随车医护人员需掌握溶栓适应证及并发症处理。②远程支持:建立区域协同系统,连接“120”与PCI医院,实现一键启动溶栓流程。
五、并发症处理
1. 出血管理: ①颅内出血:立即停用溶栓/抗凝药,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必要时输注冷沉淀或血小板。② 消化道出血: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输血。
2. 心律失常:① 室颤/室速:非同步电除颤,胺碘酮复律,纠正低钾血症。②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下壁心梗常见缓慢性心律失常,需临时起搏。
六、救治体系建设
1. 核心目标:缩短心肌缺血总时间(就诊-诊断-溶栓-转运-开通)。
2. 协同机制:①PCI医院:建立先救治后付费机制,优化导管室激活流程。②基层医院:开展早期溶栓,强化胸痛单元建设。③院前急救:加强随车人员培训,配备远程判读支持。
总结:2024版共识强调“时间即心肌”,优化院前溶栓流程,推荐特异性溶栓药物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完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于无法及时PCI的患者,尽早溶栓并转运是关键。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最后编辑于 03-02 · 浏览 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