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福老师六经辨证之阳明热病脉证

《医宗金鉴》说:
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有弟子问:师父,为什么要“合柴兼见少阳经”呢?
蔡师答:因为这主要是胃热,胃热大了,必伤胆囊;胆囊本该无热,这个热是阳明之热造成的,阳明热久了,专耗那不病之脏器,因为胆囊离胃最近,这两个脏器是邻居,胃热久了,能不烧胆囊吗?这就叫二阳热合病,所以白虎汤要合上小柴胡汤,或者大柴胡汤。
弟子们听后,恍然有悟,说:怪不得师父您指出“三焦”这个地方复杂,您若不如此解释,谷疸之为病和胃疸之为病,我们在临床上怎么也搞不明白,您这么一说,那“三焦”就都是热病了!
蔡师答:那当然了。
弟子们又问:师父,三焦的问题历来解释不清,争议最多,治法治则更不知从何说起。
蔡师答:从古至今,“三焦”这个地方,没有人弄清楚,这个地方看似错综复杂,经连着经,经靠着经,经并着经,经经相连,所以“三焦”处错综复杂,热归一处,一旦热气爆发,就是火海一片,黄疸就要爆发,黄疸爆发,那就是谷病(即胰腺病)了。
我们后人在治疗这种疾病时,往往也把这个“谷脏(即胰腺)”漏掉了。而是只按照“胆病”去治,可胆都烧烂了,胆都烧瘪了,还是治不掉。三阳热归到“谷里”了,“谷”是聚邪的地方,也是聚热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一片火海!
火大了,没有出路,必然导致黄疸要外发,假若我们不去发汗,黄疸发的就会慢一点;假若我们再给患者发汗,那黄疸马上就会爆发。
因为这个地方是胃底、十二指肠、胆囊、胰腺,这里是经连经,热连热,一旦发汗,那就等于是点燃了导火索,引起了火山爆发。这个火山一旦爆发,谁也挡不住,谷热一爆发,用方不对,马上就能死人。
《伤寒论》三阳篇交代得非常清楚,阳明三慎,少阳三禁,讲的就是这个地方,热得太厉害了,不要发汗,要用茵陈蒿汤慢慢治疗,这个黄疸才不会爆发;如果错误发汗,就好像一堆硫磺倒上热油一样,硫磺本来是热,热油几百度,热油和硫磺一混合,黄疸病马上就爆发,就会很难救治。
本来血里无病,热和黄疸直接传到血液里面,血里就有毒了。此时若处理不当,患者后果就极为危险了。
多年来由于我们对“谷脏(即胰腺)”认识的不足,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至今这个局面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限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医圣张仲景也只是轻轻地点出“谷脏”之名,而无法具体描述出其解剖学上的详细知识;但是这不等于医圣张仲景对于胰腺的问题认识不深刻!《伤寒论》把“谷脏”的问题,分为五种,即:谷疸、胃疸、女劳疸、酒疸和黑疸,并描述了各种疸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及预后。这就是针对“谷脏”的相关问题进行的阐述,可惜的是至今亦未被我们完全理解和接受,更谈不上运用医圣张仲景的理论和方法了,假若没有张仲景这位医圣的《伤寒论》,或许我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对于“谷脏”的问题,会一直处于“遗漏”的状态!从而使“胰腺”的问题永远成为中医的硬伤之一!
我们再看十二指肠周围的结构:胆管从那里穿过进入十二指肠;谷脏即胰腺,其大头对着十二指肠,吸收十二指肠的营养。三阳经,都在十二指肠这个地方,相接相会,热聚于十二指肠,热传到谷脏(胰腺),谷脏先受之。
小肠——手太阳经;
胃——足阳明经;
胆——足少阳经。
这三阳经所联系的脏腑,都在十二指肠的周围,也都围绕着谷脏,三阳热都会传给谷脏,而谷脏的位置又处于人体正中的最深处,其热不易发散,因此,三阳热传给谷脏,到了极限,谷脏必然无法承受而爆发,因而导致黄疸爆发。故,《伤寒杂病论》把胰腺的问题,即谷脏的问题,列入黄疸病篇;并说:谷疸之为病,热则消谷,食谷即眩,寒热不食,浊气下流。这就把此病分为寒热两证,这就是辨证的要点;看到小便黄,其色染地,其证齐备,那茵陈蒿汤证是不会错的!
最后编辑于 02-27 · 浏览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