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管型与临床意义-来自公众号“刘松 中美肾内知识分享”

1. 透明管型(Hyaline Cast)
- 正常个体
- 或肾脏疾病患者可见。
2. 颗粒管型(Granular Cast)
- 透明颗粒管型(Hyaline-granular Cast)
- 正常个体或肾病患者可见。
- 粗颗粒管型(Granular Cast)
- 常见于急性肾损伤(AKI),尤其是急性肾小管坏死(ATN)。
3. 蜡样管型(Waxy Cast)
- 见于慢性肾病(CKD),提示可能的功能受损。
4. 脂肪管型(Fatty Cast)
- 见于大量蛋白尿,通常为肾病综合征(但并非唯一情况)。
5. 红细胞管型(Erythrocyte Cast)
- 见于肾小球源性血尿,多因**活动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GN)或急性间质性肾炎(AIN)引起。
6. 白细胞管型(Leukocyte Cast)
- 见于急性间质性肾炎(AIN)、急性肾盂肾炎、活动性增殖性GN。
7.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Epithelial Cast)
- 见于急性肾损伤(AKI)相关的ATN、增殖性GN、伴有大量蛋白尿的非增殖性GN、AIN。
8. 血红蛋白管型(Hemoglobin Cast)
- 见于肾小球性血尿,常因活动性增殖性GN;或因血管内溶血导致的血红蛋白尿。
9. 肌红蛋白管型(Myoglobin Cast)
- 见于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引起的AKI。
10. 胆红素管型(Bilirubin Cast)
- 见于由直接胆红素升高引起的黄疸。
11. 细菌/真菌管型(Bacterial/Fungal Cast)
- 见于细菌性或真菌性肾脏感染。
12. 结晶管型(Crystalline Cast)
- 见于结晶性肾病(Crystalline Nephropathy)。
13. 混合管型(Mixed Cast)
- 具体特征取决于组成成分。
总结:
- 透明/透明颗粒管型
- 正常或肾病患者可见。
- 颗粒/蜡样管型
- 提示AKI、ATN或慢性肾病。
- 红细胞管型
- 肾小球肾炎。
- 白细胞管型
- 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
-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 ATN、肾小球疾病、AIN。
- 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管型
- 溶血或横纹肌溶解相关AKI。
- 细菌/真菌管型
- 感染相关。
- 结晶管型
- 代谢性疾病相关。
感谢刘松教授精彩分享,如侵权联系必将删除!
最后编辑于 02-27 · 浏览 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