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患者门诊病历及专属治疗方案
姓名:陈某,性别:女,年龄:55岁,就诊日期:2025.02.26
主诉:左侧肩膀疼痛伴活动受限1月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1月前出现右侧肩膀疼痛,进行性加重,近1周因摔伤导致疼痛加剧伴活动受限。自行来本门诊就诊,以“肩周关节炎”门诊收治。外院CT示:1.左肩袖损伤;2.左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肩峰下滑囊炎、喙突下滑囊炎、肩周炎;3.左肩锁关节退变。血糖8.0mmol/L(饮食控制)。无恶心呕吐、胸闷心悸等全身症状。
既往史:无特殊。
查体:左肩关节压痛(+),主动活动度:前屈120°,外展80°,后伸受限;被动活动与主动活动范围相近。

辅助检查:CT结果如上述;空腹血糖8.0mmol/L。
初步诊断:
1.左肩周炎(粘连型关节囊炎)
2.左肩袖损伤
3.左肩周滑囊炎(肩峰下、喙突下)
4.左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炎
5.左肩锁关节退行性变
6.高血糖(饮食控制中)
处理意见:
1.完善肩关节MRI评估肩袖损伤程度;
2.监测血糖,必要时内分泌科会诊;
3.继续康复治疗,调整综合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方案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医治疗
针灸:选取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推拿:采用滚法、揉法松解肩周肌肉粘连,配合被动活动改善关节活动度,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暴力手法。
针刀治疗:针对喙突下、肩峰下滑囊等粘连部位,行微创松解术,每周1次,连续3~4周。
2.物理治疗
热敷与冷敷:急性疼痛期(活动后加重)采用冷敷(每次10~15分钟);慢性期以热敷(40℃左右)促进血液循环。
超声波/短波/微波/中低频/红外线治疗:每日1次,缓解深层组织炎症,促进修复。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短期口服塞来昔布(200mg/日)或外用双氯芬酸乳膏,控制炎症及疼痛。
关节腔注射:若疼痛持续,可考虑超声引导下注射糖皮质激素或透明质酸钠,减轻粘连。
二、功能康复训练
1.拉筋与运动疗法
钟摆运动:弯腰90°,患肢自然下垂画圈,每日3组,每组10-15次。
爬墙练习:面对墙壁手指交替上爬,逐步增加高度,每日2次。
毛巾操:双手背后抓毛巾,健侧带动患侧缓慢上拉,改善内旋功能。
2.肩部强化训练
抗阻外旋:使用弹力带进行肩外旋训练,增强肩袖肌群稳定性,预防二次损伤。
三、生活方式与饮食管理
1.血糖控制:
低GI饮食,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蔬菜),避免精制糖摄入,监测血糖,必要时药物干预。
2.日常防护:
避免提重物、长时间伏案,注意肩部保暖,睡眠时患侧垫枕减轻压力。
3.抗炎饮食:
增加Omega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维生素C(柑橘类)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
四、手术干预(备选方案)
若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肩关节活动度持续受限(如外旋<30°),可考虑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或肩袖修复术。
注意事项
1.训练时以轻度疼痛为限,避免暴力拉伸导致肩袖损伤加重。
2.针灸、推拿需由专业人员操作,避免误伤神经血管。
3.高血糖可能延缓组织修复,需严格控糖,定期复查。
随访计划:每周复诊评估活动度及疼痛变化,调整治疗方案;1月后复查肩关节MRI。
(方案综合参考:粘连性关节囊炎分期治疗原则、肩袖损伤管理指南及最新临床研究)
综合治疗方案(结合最新论文《微创针法配合手法对肩周炎的治疗与研究》)
一、精准诊断与分型
根据论文解剖定位及检查方法,明确具体病变部位,细化诊断分型:
1.影像学补充:完善肩关节MRI(评估肩袖损伤程度)及超声检查(动态观察肌腱滑囊炎症)。
2.专科查体:
疼痛弧试验(60°-120°外展疼痛提示冈上肌腱炎)。
肱二头肌抗阻试验(结节间沟疼痛提示长头腱鞘炎)。
肩胛骨弹响测试(区分骨源性、肌源性或滑膜源性)。
3.分型诊断(结合论文细化):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肩峰下滑囊炎
肩胛下肌损伤(夜间静息痛+肱骨小结节压痛)
糖尿病凝肩(血糖控制不佳伴粘连性关节囊炎)
二、中西医结合精准治疗
1.微创针刀治疗(核心方案)
适应证:肩袖损伤、滑囊炎、肌腱炎、肩周粘连。
操作要点:喙突点松解(肱二头肌短头腱炎):针刀垂直刺入喙突顶点外1/3处,纵疏横剥2刀,范围≤0.5cm。
肱骨结节间沟松解(长头腱鞘炎):患肢外旋位,针刀平行肌腱方向切割浅筋膜,扇形剥离24刀,深度0.5cm。
肩胛下肌止点松解(夜间痛+后伸受限):刃针快速切割肩胛内缘压痛点,深度0.5cm,配合肩关节后伸拉伸手法。
三角肌滑囊炎:3cm深度扇形切割滑囊,术后冷敷防血肿。
联合麻醉:疼痛剧烈者,1%利多卡因+曲安奈德5mg局部注射。
术后处理:5-7天内可能出现疼痛加重(炎性代谢期),口服塞来昔布200mg/日+克林霉素0.3gbid(预防感染)。
沙袋拉伸法(术后3天开始):患肢绑25kg沙袋,仰卧位后伸牵拉,5次/组,5组/日。
2.中医针灸与推拿
针灸选穴:肩髃、肩髎、天宗(冈下肌损伤)、曲池(镇痛)、合谷(远端镇痛)。
改良推拿法:
冈下肌松解:按压天宗穴附近痛点,配合肩关节被动外旋。
肩胛提肌松解:C6,C7横突处揉按,缓解颈源性肩痛。
3.催眠镇痛技术(新增)适应证:针刀治疗恐惧症、疼痛敏感患者。操作流程:引导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患处意念镇痛(“针入患处时疼痛减轻10倍”)。治疗中同步语言暗示(“感到轻松,粘连正在松开”)。
三、功能康复训练(分阶段执行)
急性期(疼痛VAS≥5分)
钟摆运动:弯腰90°患肢自然下垂画圈,10次/组,3组/日。
冷敷镇痛:每次10-15分钟,2次/日。
缓解期(VAS≤4分)
爬墙+沙袋拉伸:
爬墙练习:标记每日高度,逐步增加前屈角度。
沙袋后伸拉伸(见微创治疗术后处理)。
抗阻训练:弹力带外旋(强化肩袖肌群),10次/组,3组/日。
糖尿病凝肩患者专属方案
无创优先:以推拿(天宗穴按压)+超声引导下激素注射为主。
血糖控制:空腹血糖≤7.0mmol/L方可进行针刀治疗。
四、药物治疗与饮食管理
1.炎症控制:
短期口服塞来昔布200mg/日(≤7天),疼痛剧烈者加用普瑞巴林75mgqn。
中药外敷:黄柏+红花+伸筋草研末醋调,每日1次。
2.糖尿病管理:
严格低GI饮食(燕麦、荞麦为主食),空腹血糖>8.5mmol/L时建议内分泌科会诊。
3.抗炎饮食:
每日补充ω3(深海鱼油1000mg)+维生素D3800IU。
五、手术干预指征
保守治疗无效:6个月后肩外旋<30°、前屈<100°。
术式选择:肩关节镜下粘连松解术(糖尿病凝肩慎用)。肩袖修复术(全层撕裂患者)。
随访与预后评估
每周复诊:测量肩前屈、外展、后伸角度,VAS评分。
1月复查:肩关节超声评估滑囊炎及肌腱修复情况。
3月评估:MRI确认肩袖损伤恢复程度,调整康复计划。
方案优势
1.精准靶向:基于解剖分型的针刀松解,减少盲目治疗。
2.快速镇痛:催眠技术+微创联合,提升患者依从性。
3.糖尿病友好:无创优先策略降低感染风险。
注:(方案整合自万方数据论文郭奇《微创针法配合手法对肩周炎的治疗与研究》及2023年《肩关节微创治疗专家共识》)
董氏奇穴治疗肩周炎以独特的穴位选择和针刺手法著称,注重整体调节与局部治疗结合。以下为详细方案,供专业针灸医师参考:
一、核心穴位及操作
灵骨穴。定位:手背第1、2掌骨结合部前凹陷(传统合谷穴后1寸)
刺法:直刺1.5寸深刺法,针尖略向腕关节方向斜刺,得气后行青龙摆尾手法
作用:通调三焦阳气,主治肩臂活动受限
大白穴。定位:灵骨穴后1寸(第2掌骨桡侧中点)
刺法:向第3掌骨基底部透刺,配合呼吸补泻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肩中穴。定位:尺骨鹰嘴突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向桡侧旁开1寸
刺法:45°向上斜刺2寸,采用苍龟探穴针法(进针后分三部探刺)
重子穴与重仙穴。定位:掌面第1掌骨尺侧缘,距腕横纹1寸(重子)、2寸(重仙)。刺法:两穴透刺形成倒马针,配合患肩外展运动行针
二、动态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急性期)
主穴:肾关(阴陵泉下1.5寸)配足五金(腓骨前缘外踝尖上9寸)
刺法:肾关穴向胫骨方向斜刺2寸,足五金穴迎随补泻法
配穴:同侧小节穴(大指本节掌侧)刺血35滴
第二阶段(粘连期)
主穴:三肩穴(足三里下2寸向外旁开1寸)配火膝穴(膝髌骨外上缘2寸)
刺法:三肩穴苍龟探穴法,火膝穴齐刺法配合温针灸
第三阶段(恢复期)
主穴:正筋穴(足底涌泉穴后1.5寸)配正宗穴(正筋穴后2寸)
刺法:直刺1寸后行烧山火手法,配合肩关节环转运动
三、特色刺法
牵针导气法:针刺健侧灵骨穴时,嘱患者缓慢做患肩环转运动,医者持针随患者运动方向轻微牵拉。
应象针法:在患肩对应的小腿阳明经区域(条口至丰隆段)寻找结节点,采用恢刺法松解。
气至病所法:针刺足千金穴时,通过连续捻转配合患者深呼吸,引导针感上传至肩部。
四、疗程管理
急性期:每日治疗1次,采用动气针法配合刺络拔罐
慢性期:隔日治疗,主穴交替使用配合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注入肩中穴)
疗程:10次为一周期,配合中药熏蒸(桂枝15g+透骨草30g+威灵仙20g)
五、现代研究支持
最新临床研究表明,董氏奇穴配合运动疗法可显著提高肩关节活动度(ROM),其作用机制与调节IL6、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相关。MRI影像学显示,治疗后肩关节囊容积扩大约18.7%。
注:具体操作需根据患者体质辨证实施,本方案供专业针灸医师参考。治疗前需排除肩袖损伤等器质性病变,治疗期间配合爬墙运动等康复训练可增效。
一、核心穴位解剖定位详解
1.灵骨穴。体表定位:伸手俯掌,找到手背第1掌骨(拇指根部骨头)与第2掌骨(食指根部骨头)交汇处的凹陷(即传统合谷穴向后1横指处)。快速取穴:拇指食指张开呈“V”字形,两掌骨交汇处后方凹陷。
2. 大白穴。体表定位:在灵骨穴向手腕方向后退1寸(约患者拇指指节宽度),位于第2掌骨桡侧中点。触诊技巧:沿第2掌骨桡侧按压,最敏感点即是大白穴。
3.肩中穴。体表定位:屈肘90°,先找到尺骨鹰嘴(肘尖)与肱骨外上髁(肘外侧骨性突起)连线中点,再向桡侧(拇指方向)旁开1寸(约1.5横指)。动态验证:针刺时嘱患者缓慢抬肩,可触及肌肉收缩处的缝隙。
4.重子穴与重仙穴。体表定位:掌心向上,沿第1掌骨(拇指根部骨头)尺侧缘,从腕横纹向上量1寸为重子穴,2寸为重仙穴。骨性标志:可触到第1掌骨尺侧缘的棱状边缘,贴骨进针。
二、动态配穴的补充定位
1.肾关穴定位:阴陵泉穴(胫骨内侧髁下凹陷)直下1.5寸,紧贴胫骨内侧缘。
触诊:按压时常有酸痛感,多用于下肢无力或肩痛。
2.足五金穴定位:外踝尖上9寸,腓骨前缘(与外踝尖到膝眼连线的下1/3处)。
快速取穴:沿腓骨前缘从外踝向上量9寸(约12横指),按压凹陷处。
3.三肩穴定位: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直下2寸,再向外旁开1寸。功能关联:此穴为“肩痛反应点”,按压时患肩可能出现牵拉感。
三、操作注意事项
1.安全深度:手部穴位(如灵骨、大白)直刺不超过1.5寸,避免刺入掌深弓血管。腿部穴位(如足五金)可深刺2~2.5寸,但需避开腓浅神经。
2.针感传导验证:刺入肩中穴后,若针感向肩峰方向放射,提示气至病所,疗效更佳。
竹溪县寿尔康诊所
2025年2月26日星期三
最后编辑于 02-26 · 浏览 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