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蔡长福老师六经辨证之论三阳经九方——中(二)蔡师医案赏析3

发布于 02-25 · 浏览 588 · IP 天津天津
icon四川-海天 已点赞


img

 

 

     医案三:脂肪瘤

     方某,男,44岁。

     2014-4-22初诊

     主诉:发现多处脂肪瘤20余年。

     现病史:患者于20余年前,便发现身上多处部位出现肿块,经检查确诊为脂肪瘤。患病期间,脂肪瘤逐渐长大,经多次中医中药活血化瘀化痰治疗(具体治疗方案不详),效果不佳。现经朋友介绍,来蔡师处就诊。        

现证:腰部的左右两侧大肠俞处各有拳头大的肿块约3X3cm,左下肢膝阳关处及右下肢前面梁丘穴附近各有一肿块约1X1cm,肿块均无压痛,边缘清晰,表面光滑。

一般情况:患者怕热,经常感觉眼中有泪水、眼黏;汗多;发根油,发丝干燥;面垢、面黄;右耳耳鸣;偶尔感觉呼吸不畅;坐在凳子上臀部发热,阴囊潮湿,大小便正常。

舌象:舌红苔薄白,中有裂痕,边有齿痕。

脉象:肺、胃脉浮,重按数而有力;心脉浮,重按有力、数;肝肾脉重按不足。

腹诊:腹部隆起(啤酒肚),胃脘部至肚脐上方硬满,深部触诊有压痛,肚脐周围大横穴处各有两个气结3X3cm,深部触诊略有压痛。

处方:葛根汤,小柴胡汤,白虎汤,麻杏薏甘汤合方加减

葛根40桂枝20白芍20炙甘草20柴胡叶40黄芩20姜半夏10厚朴60枳实30大黄30生石膏60知母30薏苡仁60滑石30黄连20连翘20栀子15生姜50大枣12枚。

五付二十天。单位:克。

5月16日二诊

患者自诉:手上神门穴处的脂肪瘤明显缩小,腰部的脂肪瘤变软了,眼中含泪,眼黏,发根油、呼吸不畅的症状均有好转,坐在凳子上臀部发热症状消失。

刻下:汗多,汗黏,额头、颈背汗多,口干,白天夜里口苦,右耳听力下降,大便偏稀,屁臭,小便黄。舌胖大,舌质微红,中间部分微黄苔。

上方加茵陈30克,生牡蛎30克(?)。五付十五天。

6月4日三诊

患者自诉:身上的各处的脂肪瘤已经明显软化缩小,(患者展示身上脂肪瘤大小),出汗正常,腹部缩小,体重减少6斤,腹部深部触诊无压痛,大横穴的气结消失。无口苦、耳鸣等,二便调。

上方加茯苓30克丹皮30桃仁15克,五付十五天。

经过三个疗程的调理,患者所有的不适症状基本解决,现在身上的脂肪瘤仍在继续缩小软化,患者对本次治疗效果十分满意。后续调理,嘱咐患者继续以上方间断服用,以巩固效果。

 

六经辨证:

1,太阳经找病:患者膀胱经上有脂肪瘤,用桂枝汤;

2,阳明经找病:梁丘穴处有脂肪瘤,胃脘部至肚脐上方硬满,深部触诊有压痛,肚脐周围大横穴处各有两个气结约3X3厘米,深部触诊略有压痛。这是阳明腑热证用小承气汤。

  怕热,汗多,眼中含有泪水、眼黏;汗

多;发根油、发丝干燥,面垢、面黄,醉在凳子上屁股发热,舌红,这是阳明经热证用葛根汤、白虎汤加连翘、黄连、栀子。

3,少阳经找病:左下肢膝阳关穴处有肿块,右耳耳鸣,故用大柴胡汤。

   另外,患者有啤酒肚,阴囊潮湿,舌

边有齿痕,加薏苡仁、滑石利湿清热。

二诊,因患者汗多,汗黏,额头、颈背汗多,小便黄。根据《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故在上方中和茵陈蒿汤。另加生牡蛎以软坚散结。

三诊,在原方中加上桂枝茯苓丸,以活血化瘀。

 

小结:

本病是由于长期的三阴虚三阳实,三阳在外常受寒化热,不发烧的感冒长期携带,又常接触冷水、空调,导致日久血气走不开,郁热结于皮肤之下形成包块。治法应清下双开,表里同解,而结节自然散开。本病完全按照经络循行的六经辨证思维找病,遵照表里双解的思路治疗,取效甚捷!

最后编辑于 02-25 · 浏览 588

2 收藏10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