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思路及病因溯源方法

发布于 02-22 · 浏览 751 · IP 山东山东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导致间接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代谢能力而引起的黄疸。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溯源,以下是系统的诊断思路及病因分析方法:

一、诊断思路

1. 初步评估:是否为溶血性黄疸?

核心特征

  • 黄疸表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深(浓茶色),但粪便颜色正常(无胆道梗阻)。
  • 溶血证据
  • 贫血:血红蛋白下降,伴网织红细胞(Ret)显著升高(>2%)。
  • 间接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TBIL)升高,以间接胆红素(IBIL)为主(IBIL/TBIL >80%)。
  • 溶血标志物
  • 血清结合珠蛋白(Hp)显著降低(<0.1 g/L)。
  • 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红细胞破坏释放)。
  • 外周血涂片见破碎红细胞、球形红细胞等异常形态。
  • 排除其他黄疸类型
  • 肝细胞性黄疸:ALT/AST升高,直接胆红素(DBIL)比例增加。
  • 阻塞性黄疸:DBIL显著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影像学见胆道梗阻。

2. 关键检验项目

项目意义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贫血程度、Ret↑提示溶血代偿。胆红素分型间接胆红素为主(IBIL↑↑)支持溶血。尿常规尿胆原强阳性(溶血时肠道尿胆原生成增加),尿胆红素阴性(间接胆红素不溶于水)。外周血涂片球形红细胞、裂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等提示溶血病因(如HS、G6PD缺乏症等)。Coombs试验阳性提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G6PD活性检测排除G6PD缺乏症(常见于药物或感染诱发的溶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高提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血清结合珠蛋白(Hp)显著降低是溶血的敏感指标(结合珠蛋白与游离血红蛋白结合后清除)。游离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尿血管内溶血的证据(如PNH、输血反应)。3. 影像学检查

  • 肝胆超声/CT/MRI:排除胆道梗阻、肝病或脾肿大(HS、AIHA常伴脾大)。
  • 骨髓穿刺(必要时):红系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倒置,支持溶血性贫血。

二、病因溯源方法

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可分为 遗传性溶血 和 获得性溶血,需通过以下步骤明确:

1.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特征

  • 儿童或青少年起病,家族史阳性。
  • 慢性病程,反复发作黄疸和贫血。
  • 常见病因及鉴别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
  • 外周血涂片见球形红细胞(>10%)。
  •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
  • 基因检测(ANK1、SPTA1、SPTB等基因突变)。
  • G6PD缺乏症
  • 急性溶血(感染、药物或蚕豆诱发)。
  • G6PD活性降低,Heinz小体阳性。
  • 地中海贫血
  • 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异常(HbA2↑或HbF↑)。

2.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特征

  • 急性起病,无家族史,常有诱因(感染、药物、自身免疫病等)。
  • 常见病因及鉴别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 Coombs试验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 温抗体型(IgG抗体)或冷抗体型(IgM抗体)。
  • 微血管病性溶血(MAHA)
  • 外周血见裂红细胞(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US)。
  • 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异常。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 CD55/CD59缺失(流式细胞术检测),Ham试验阳性。
  • 感染/药物诱发
  • 疟疾(血涂片见疟原虫)、支原体感染。
  • 药物(如青霉素、磺胺类)诱发抗体介导溶血。

3. 病因溯源流程图

  1. 第一步:根据Coombs试验分型
  • Coombs阳性 → AIHA(温抗体/冷抗体型)。
  • Coombs阴性 → 遗传性溶血(HS、G6PD)、MAHA、PNH等。
  1. 第二步:结合红细胞形态及特殊检查
  • 球形红细胞 → HS(渗透脆性试验+基因检测)。
  • 裂红细胞 → MAHA(凝血功能、ADAMTS13活性)。
  • 靶形红细胞 → 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电泳)。
  1. 第三步:诱因排查
  • 近期感染(病毒、细菌)、药物史、输血史等。

三、关键鉴别点

  1. HS vs. AIHA
  • HS:Coombs阴性,球形红细胞,家族史。
  • AIHA:Coombs阳性,无红细胞膜缺陷。
  1. 溶血性黄疸 vs. 肝细胞性黄疸
  • 肝病时ALT/AST升高,DBIL比例增加,尿胆红素阳性。
  1. G6PD缺乏症 vs. HS
  • G6PD缺乏症:突发溶血,Heinz小体,G6PD活性降低。

四、教学要点

  • 溶血性黄疸的核心:间接胆红素↑ + 溶血证据(贫血、Ret↑、LDH↑、Hp↓)。
  • 病因诊断需结合:家族史、红细胞形态、Coombs试验、基因/生化检测。
  • 治疗方向
  • 遗传性溶血(如HS):脾切除术。
  • AIH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 G6PD缺乏症:避免氧化应激(药物、蚕豆)。

通过系统的实验室检查、病因分型和诱因分析,可精准定位溶血性黄疸的病因,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溶血 (14)
黄疸 (68)
胆道梗阻 (7)

最后编辑于 02-22 · 浏览 751

回复10 1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