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临床检验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

发布于 02-20 · 浏览 696 · IP 山东山东


临床检验是医疗诊断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因人为、设备或环境因素导致误差。以下从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阶段,系统分析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检验前问题分析及解决

1. 样本采集不规范

  • 问题:溶血(如采血时过度摇晃)、凝血(抗凝剂比例错误)、样本量不足。
  • 影响:溶血导致钾离子、LDH假性升高;凝血影响凝血功能检测。
  • 解决
  • 规范采血操作(如静脉采血后缓慢颠倒混匀抗凝管)。
  • 使用专用采血管,严格按抗凝剂比例操作。
  • 案例:某患者血钾异常升高,发现采血时使用注射器暴力转移血液导致溶血,重新规范采血后结果正常。

2. 患者准备不足

  • 问题:未空腹(影响血糖、血脂)、运动后采血(CK、乳酸升高)、药物干扰(如抗生素影响血培养)。
  • 解决
  • 提前告知患者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 记录用药史,必要时停药后复检。
  • 案例:患者血脂检测结果异常,追溯发现采血前进食高脂饮食,重新空腹采血后结果正常。

3. 样本标识错误

  • 问题:标签与患者信息不符、条码脱落。
  • 解决:双人核对制度,使用电子扫码系统。

二、检验中问题分析及解决

1. 仪器故障

  • 问题:光电信号漂移(如生化仪光源老化)、管路堵塞。
  • 解决
  • 每日执行开机校准和质控。
  • 定期维护(如更换光源、清洗管路)。
  • 案例:某医院生化仪ALT结果持续偏低,检查发现反应杯污损,更换后恢复正常。

2. 试剂问题

  • 问题:试剂过期、交叉污染(如加样针残留)、配制错误。
  • 解决
  • 实施“先进先出”试剂管理,每日检查试剂有效期。
  • 独立分装试剂,避免交叉污染。
  • 案例:某批次肌酐试剂因运输不当失活,导致检测值偏低,更换新批次后纠正。

3. 操作误差

  • 问题:加样量不准(如移液器未校准)、温育时间不足(如ELISA试验)。
  • 解决
  • 定期校准移液器,使用自动化设备。
  • 严格遵守SOP文件操作流程。

三、检验后问题分析及解决

1. 结果解读偏差

  • 问题:忽略参考区间差异(如儿童与成人)、未结合临床(如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无特异性)。
  • 解决
  • 提供年龄、性别特异性参考范围。
  • 加强与临床医生沟通,避免“唯检验论”。
  • 案例:患者CA125轻度升高,但无卵巢癌症状,最终诊断为盆腔炎,治疗后指标下降。

2. 报告延迟或错误

  • 问题:信息系统故障、人工录入错误。
  • 解决
  • 采用LIS(实验室信息系统)自动传输结果。
  • 双人审核报告机制。

四、质量控制的关键措施

  1. 室内质控(IQC):每日运行高、中、低值质控品,监控精密度。
  2. 室间质评(EQA):参与外部机构比对,验证准确性。
  3. 人员培训:定期考核操作技能及危急值处理流程(如血钾>6.5mmol/L需立即上报)。

五、特殊场景应对

  • 危急值管理:建立快速通道,30分钟内通知临床。
  • 罕见结果复核:如血型不符,需重复检测并联系血库。
  • POCT(床旁检测)误差:统一培训操作人员,避免试纸受潮或温度影响。

总结

临床检验误差的解决需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从患者准备到报告发放均需严格质控。通过多学科协作(检验科、临床、护理)和持续质量改进(如PDCA循环),可显著提升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为精准诊疗提供保障。

最后编辑于 02-20 · 浏览 696

5 1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