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外科学重点总结】胆道疾病

骨科版达人 · 最后编辑于 02-13 · IP 四川四川
837 浏览

胆道疾病

第一节 胆石病


胆石按其化学组成成分的不同分为三类:

(1)胆固醇结石:X线检查多不显影。80%胆固醇结石位于胆囊内。   

(2)胆色素结石:X线检查部分显影。

(3)混合性结石:X线检查常可显影。混合性结石约60%发生在胆囊内,40%在胆管内。


一、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结石成分和成因

成分:胆固醇


成因:

(1)肝脏分泌成石性胆汁;

(2)胆囊中胆汁瘀积;

(3)胆汁中粘蛋白增加;

(4)胆汁Zeta电位降低


临床表现

约20%~40%的胆囊结石病人可终生无症状,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也可以表现为胆绞痛或急、慢性胆囊炎。  

有症状型胆囊结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1)胆绞痛是其典型表现

当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体位改变时发生绞痛。疼痛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呈阵发性,可向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多伴恶心、呕吐。


(2)★Mirizzi综合征

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管炎及梗阻性黄疸,称Mirizzi综合征。


(3)胆囊积液

胆囊结石长期嵌顿但未合并感染时,胆汁中的胆色素被胆囊粘膜吸收,并分泌粘液性物质,而致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称为“白胆汁”。


治疗

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效果确切。对于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认为不需立即行胆囊切除,只需观察和随诊。


行胆囊切除时,如有下列情况应同时行胆总管探查术:

①术前已证实或高度怀疑有胆总管结石,包括有梗阻性黄疽的临床表现或病史;反复发作胆绞痛、胆管炎;有胰腺炎病史;术中胆道造影证实有结石,胆道梗阻或胆管扩张。


②手术中扪及胆总管内有结石、蛔虫或肿块;或发现胆总管扩张,直径1cm以上,管壁明显增厚;胆囊结石小,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或发现有胰腺炎表现;或行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血性胆汁或泥砂样胆色素颗粒。


二、肝外胆管结石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Charcot三联症,即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胆管内结石及胆管扩张影像。


治疗

肝外胆管结石现仍以手术治疗为主。

1.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

在术后2周拔除T管。


三、肝内胆管结石

临床表现

可多年无症状或仅有肝区和胸背部胀痛不适。肝内胆管结石一般不会发生黄疸。多见于肝左外叶和右后叶。


第二节 胆道感染


一、急性胆囊炎   

病因

①胆囊管梗阻。

②细菌感染,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其中以大肠杆菌最常见。


临床表现

女性多见,男女发病率随着年龄变化,50岁前男女之比为l:3,50岁后为1:1.5。急性发作的典型发病过程表现为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常在饱餐、进油腻食物后,或在夜间发作。疼痛常放射至右肩部、肩胛部和背部。


体格检查

Murphy征阳性。有的病人可扪及肿大而有触痛的胆囊。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增大,囊壁增厚甚至有“双边”征。


治疗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最终治疗是胆囊切除术治疗。


二、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

1.病因

(1)胆道内存在细菌

Oddi括约肌功能失常,肠道细菌进入胆道。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和厌氧菌。


(2)胆道内存在梗阻:

结石、肿瘤、Oddi括约肌痉挛


2.病理

①胆管壁充血、水肿、增厚、粘膜溃疡

②脓性胆汁、压力升高

a.1.96kPa, 细菌毒素入腹腔淋巴管

b.3.92kPa, 细菌毒素入肝窦


3.★临床表现

本病除具有一般胆道感染的Charcot三联症(腹痛、寒战高热、黄疸)外,还可出现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表现,即Reynolds五联征。

(1)上腹部胀痛或绞痛

(2)寒战、高热,39-40度

(3)黄疸

(4)神志淡漠、嗜睡、昏迷

(5)休克

(6)剑突下压痛、肌紧张、肝区叩痛、肿大胆囊

(7)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8)B超


4.治疗

原则★是紧急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并引流,及早而有效地降低胆管内压力。通常采用的是胆总管切开减压、T管引流。

(1)非手术治疗:

a.支持疗法;
b.抗生素;
c.抗休克治疗


(2)手术治疗

结石所致

取出肝外及左右肝管内结石、放置T管。


恶性梗阻

于梗阻上方置T管。

 

img


第三节 胆道蛔虫病


病因和病理

蛔虫寄生于人体中下段小肠内,喜碱厌酸。当其寄生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胃肠道功能紊乱、饥饿、发热、妊娠、驱虫不当等,蛔虫可上窜至十二指肠,如有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有钻孔习性的蛔虫即可钻入胆道。


临床表现

突发性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疼痛发作时病人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可伴有恶心、呕吐或呕吐蛔虫。疼痛可突然缓解,间歇期宛如常人。因蛔虫所致胆管梗阻多不完全,故黄疸少见或较轻。   


治疗

本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第四节 胆道肿瘤


一、胆囊息肉

1、分类:

①肿瘤性息肉;

②非肿瘤性息肉。


2、良恶性的鉴别

以下情况视为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lcm;年龄超过50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等。


二、胆囊癌

1、好发于50-70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1)病因

①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粘膜恶变成癌
②胆囊腺瘤恶变成癌。


(2)病理

好发于体部与底部,80%是腺癌,其次为鳞癌,淋巴道转移为主要途径,其次为肝浸润,血行转移少。


2.临床表现和诊断

(1)无特殊临床表现。通常为右上腹疼痛不适

(2)近期内食欲明显下降。

(3)晚期病人出现黄疸、腹水。

(4)B超: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有实质光团、胆囊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

(5)CT:胆囊内软组织团块影、胆囊壁钙化 20%为胆囊癌、淋巴结及肝转移情况。


3.治疗

手术是胆囊癌唯一治疗方法。胆囊癌预后差,5年生存率为1%,故胆囊结石病人需及早行胆囊切除。


三、胆管癌

1、部位

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胆管癌分为上段、中段、下段胆管癌,上段胆管癌又称肝门部胆管癌,占50%~75%;中段胆管癌位于胆囊管开口至十二指肠上缘,占10%~25%;下段胆管癌位于十二指肠上缘至十二指肠乳头,占10%~20%。


2、临床表现和诊断

①黄疸

90%-98%病人出现,逐渐加深,大便灰白。


②胆囊肿大

病变在中、下段的可触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可能阴性,而上段胆管癌胆囊不可触及。


③肝大 

 

④影像学检查

a.首选B超检查。
b.ERCP仅对下段胆管癌诊断有帮助。
c.CT、MRI能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病变性质等。


3、治疗

胆管癌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效果不肯定,主要采取手术治疗。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