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乳腺癌术后随访

发布于 02-11 · 浏览 461 · IP 河南河南

乳腺癌术后随访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局首位,2020年乳腺癌新增人数达到226万,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筛查的重视与规范化诊疗技术的提升,中国乳腺癌患者治愈率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伴随乳腺癌患者随诊随访期的延长,患者面临的肿瘤及相关其他健康问题也逐渐增加,需要制定更为精准而长远的随诊随访计划,关注更广泛的健康风险。抗肿瘤治疗、年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导致的乳腺癌患者心血管、骨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已成为乳腺癌患者管理的新难题,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转化为疾病复发和死亡风险。因此,除了落实规范化治疗外,患者科学规范的随诊随访更为重要。

乳腺癌术后随访目的

在于监测局部复发、监测第二原发癌、维持与患者的持续关系便于同患者交流、评价和处理治疗带来的并发症、鼓励患者依从正在进行的后续治疗、提供心理支持和提供关于可能被乳腺癌病史所影响的健康决定的意见(如怀孕等)。术后随访对患者而言,有利于及时发现复发转移,及时正确处理不良反应,从而促进康复。

随访的频率及检查项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乳腺癌诊疗规范(2021版)》建议的随诊随访内容和频率如下。

临床体检:最初2年每3~6个月1次,其后3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

乳腺超声:每6个月1次;

乳腺X线:每年1次;胸片或胸部CT:每年1次;

腹部超声:每6个月1次,3年后改为每年1次;

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以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基线骨扫描检查,必要时全身骨扫描每1~2年1次;

血常规、血液生化、乳腺癌标志物的检测可每6个月1次,3年后每年1次;

应用他莫昔芬的患者建议每年进行1次妇科检查。

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心脏毒性:接受过含蒽环类(尤其含多柔比星)方案化疗或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抗HER2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需定期进行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左心室射血分数)检查,蒽环类药物使用后还需考虑心肌酶谱检查,及时发现用药可能带来的心脏毒性及心脏事件风险。

血脂异常:接受内分泌药物(如他莫昔芬或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等)治疗的患者,应当评估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血脂异常。

骨折事件风险评估:服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患者需在药物使用前及每年随访时进行骨密度检测及骨折风险评估,以判定骨折风险。

上肢功能评估:包括功能障碍以及症状评估如疼痛、肿胀、麻木等。

营养与运动:乳癌患者应在饮食中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吃植物蛋白,尽量少吃动物脂肪,动物蛋白,多吃胶质丰富的食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鱼汤、骨头汤、猪蹄、鸡爪、肉皮、菠菜、木耳、瘦肉等,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乳腺癌患者不但要避免静坐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要尽快恢复疾病诊断以前的日常体力活动,并根据目前的身体情况,配置合理的运动锻炼计划。这是因为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说,运动不仅能够降低复发、死亡风险,还能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乳腺癌患者每周坚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力量性训练每周至少2次,大致为每周5次,每次 15~30分钟,最好保证每天都进行锻炼

其他:建议乳腺癌患者不吸烟、不饮酒,应尽量从食物中获取营养。

乳腺癌患者除了在饮食、运动方面有所注意外,也要规律作息,不要熬夜,重视心态的调整,乐观对待癌症,配合后续一系列治疗。树立抗癌的自信心,与病魔做斗争。

 

 

 

 

 

 

2022年《中国乳腺癌随诊随访与健康管理指南》中指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乳腺癌人群最常见的非肿瘤死亡因素,尤其是接受化疗、内分泌治疗或绝经后的乳腺癌患者,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导致血脂异常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此外,骨代谢异常、焦虑抑郁等伴随疾病问题日益凸显,也亟待专业医护的关注和患者的知晓。

乳腺癌作为发病率与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非肿瘤因素所致死亡占比逐渐增高,部分人群的非肿瘤因素所致死亡占比甚至超越乳腺癌本身所致的死亡风险,治愈率均较高、生存时间较长的恶性肿瘤,是肿瘤慢病管理的典范。

乳腺癌 (235)
恶性肿瘤 (142)

最后编辑于 02-11 · 浏览 461

回复收藏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