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情感依附障碍(那些从不与父母联系且不渴望回家的人)
今天早晨我看见一条朋友圈,朋友圈的内容是:“我已经有5年没回家过年了,每次和父母打电话,都感觉像在应付工作,心里没有一丝温暖。”这条朋友圈。其实隐藏着一个心理学概念——“情感依附障碍”。
1情感依附障碍的定义和表现
情感依附障碍源于人在早期成长过程中未能与父母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感淡漠:对家人尤其是父母没有情感反应,甚至冷漠或敌对。
2. 疏离行为:很少与家人联系,重要的节日或家庭聚会也不愿意参加。
3. 独立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自己解决,而不是寻求父母的帮助。
4. 内心脆弱:虽然表面看起来坚强,但内心很容易受伤。
案例分析
李明,32岁,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他从小生活在高压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对李明要求很高,母亲忙于家务,很少关心他的情感需求。李明的童年充满了对父母的失望,感到孤独和无助。成年后,他选择了远离家乡,独自在北京工作。尽管他在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他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远。
有一次,李明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感到非常焦虑。然而,他没有像同事那样寻求家人的支持,而是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通宵达旦地解决问题。这是情感依附障碍的典型表现。李明内心渴望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但过去的创伤让他感到孤独和无助,最终选择了独自应对。
2情感依附障碍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依附障碍源于童年时期的创伤。这些创伤可能包括父母的过度批评、忽视或虐待。为了保护自己,人在成年后会选择切断与父母的情感联系,虽然短期内可以避免伤害,但长期来看会导致情感的淡漠和疏离。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情感依附障碍是因为早期心理创伤没有解决。这些创伤让个体在成年后形成负面的核心信念,比如“我的父母不关心我”或“我不能依赖别人”。
认知行为理论则认为,负面的核心信念影响了个体的决策和行为,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独自解决,而不是寻求帮助。
寻找安全感与内心的未成长
李明虽然在事业上成功,但内心依然感到不安和焦虑。他一生都在寻找除父母之外的安全感,但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总是过于轻易地信任他人,最终被欺骗。这是因为李明的“内心小孩”没有成长起来。
“内心小孩”是指人童年时期形成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他们的“内心小孩”会变得非常脆弱。虽然外表的“成人”已经成熟,但“内心小孩”依然停留在需要保护的状态。因此,李明虽然看起来坚强,但内心容易受伤。
3 如何应对情感依附障碍
1. 自我反思:首先,需要认识到自己存在情感依附障碍,通过自我反思来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和行为特征。
2. 寻求帮助: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来解决内心的创伤。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个体重新建立与“内心小孩”的联系,逐步恢复情感健康。
参考文献
-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ume 1.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 Li, M. (2024). 童年创伤与成年后情感依附障碍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报, 56(12), 1823-1835
最后编辑于 02-09 · 浏览 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