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脊髓的定位诊断

发布于 02-05 · 浏览 1324 · IP 陕西陕西

解剖基础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前后稍偏的圆柱体,全长42~45cm,粗细不等。全长为软脊膜、蛛网膜、硬脊膜所包被。上界与延髓相连于枕骨大孔,下界以圆锥止于第一腰椎下缘。

脊髓为CNS下端部分,它以脊神经与躯干和四肢相连,接受这些部位的躯体感觉,支配这些部位的躯体运动,并通过内脏神经控制部分内脏感觉和活动。

img

1. 纵向具有节段性

脊髓虽然不是节段性装置,但却具有节段性特征。 脊髓在外形上并无明显的节段,但由于每一对脊神经均与对应的一段脊髓相连,通常将与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img

由于脊神经共有31对,脊髓全长分为31个脊髓节段: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

由于脊髓与脊柱发育速度不一,脊髓明显滞后,所以,脊髓节段与椎体并不完全对应,成年人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大致如下图:

img

2. 左右对称,腹背各异

脊髓表面有许多平行的纵沟,把脊髓横断面分割为不同的侧、索、角与象限。

其中,位于正中线上的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将脊髓分为对称的两半。背内侧为后角、后索;腹内侧为前角、前索;背外侧为侧角、侧索。

薄束、楔束位于后索;脊髓丘脑束和皮质脊髓侧束位于侧索;脊髓小脑束也位于侧索。

img

3. 内外三层

在脊髓的横断面上,脊髓是由中央管、灰质和环绕其外侧的白质构成。这种结构方式既不同于大脑半球灰质、白质、灰质核团的排布,也不同于脑干的腹侧白质、背侧灰质和灰质核团的结构方式。

3.1 脊髓灰质

脊髓的灰质在横切面上略呈H形 ,其两侧前端的膨大部称前角(柱);后端的尖细部分称后角(柱);连接左右两侧灰质的中间部分,称为灰质连合,其中心有中央管通过。此外,在C8-L2节段和S2-S4节段分别有一个灰质中间外侧柱——侧角(柱)

脊髓灰质的病变可呈现出节段性运动或感觉障碍的症状。

(1)脊髓前角

除一些中间神经元外,主要为运动神经元组成。脊髓同一节段内的前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前根,支配相应的肌节。其功能是将运动皮质的神经冲动传导至效应器。

前角运动神经元可分内、外侧两群,各群又可细分为若干亚群。内侧群支配颈肌和躯干肌。外侧部主要存在于颈、腰膨大处,支配四肢肌。

前角的细胞群由内向外,依次支配躯干肌、肩带肌或髋肌、臂肌或大腿肌、前臂肌或小腿肌以及手肌或足肌。前角细胞群的前群支配伸肌和展肌,后群则支配屈肌和收肌。

img

脊髓前角的功能定位。1.躯干;2.肩;3.上臂;4.前臂;5.手;6.躯干;7.臀;8.大腿;9.小腿;10.足。

(2)脊髓后角

后角的神经元属中间神经元,主要接受脊神经后根的纤维,为痛、温和一部分触觉传导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

脊髓后角有与前角类似的功能定位,但却与前角相反,即肢体近侧端的皮肤感觉受后角后外侧部支配,远侧端者则受后角前内侧部支配。因此,脊髓中央部的病变(如脊髓空洞症)首先侵袭后角前内侧部,从而表现出肢体远端皮肤感觉障碍。

img

脊髓后角的功能定位。1.躯干;2.肩;3.上臂;4.前臂;5.手;6.躯干;7.臀;8.大腿;9.小腿;10.足。

后角与后根的关系中,躯体感觉只有痛、温觉和部分触觉的纤维与后角的神经元形成突触,另一部分触觉和本体感觉与后角的细胞不形成突触而直入后索。因此,后角病变时只有痛、温觉消失,触觉迟钝或存在,本体感觉无影响。呈分离性感觉障碍。

(3)脊髓侧角

位于前后角之间,为自主神经元所在,主要见于胸和腰骶部。

C8-L2侧角为脊髓交感神经中枢,发出纤维支配和调节内脏和腺体;

S2-S4侧角为副交感神经中枢,发出神经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

img

3.2 脊髓白质

环绕脊髓灰质分布,每一侧脊髓白质均被灰质和神经根髓内部分成后索、侧索和前索。脊髓的传导束包括固有束、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三类。固有束的行程不超越脊髓,起到联系脊髓各节段的作用,所以又称为脊髓脊髓束或节间束。

img

当脊髓传导束有病变时,影响范围较灰质病变时大,可发生病灶平面以下所支配的全部肌肉麻痹和感觉缺失,即所谓传导束型运动/感觉障碍

(1)上行传导束

几乎所有的感觉传入都经后根途径传入脊髓,然后于后根的中心端分成内侧束和外侧束,分别进入后索和侧索,以形成功能不同的上行传导束。

img

1)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位于侧索的前部,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

后根外侧部的细纤维入脊髓后行于后外侧束,在此束内上升一两个节段之后,立即进入后角灰质,换元后发出的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侧索上行(也有少数纤维不交叉而行于本侧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最后上升至丘脑。

此束的前部传导痛觉,后部传导温度觉,近固有束的内侧部可能传导内脏感觉。脊髓丘脑侧束可分层定位,由内向外依次为来自颈、胸、腰、骶的纤维。

img

脊髓丘脑前束位于前索的前部。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后索内上行一段距离,然后以其终支和侧支在不同节段上终于后角固有核,并形成突触,再由此核发出的纤维绝大部分横过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前索内上行,小部分纤维则不经白质前连合直达本侧前索,与交叉的纤维共同形成脊髓丘脑前束,最终也上行至丘脑腹后外侧核。

此束外侧部传导粗浅触觉,内侧部则传导压觉。脊髓丘脑前束也有如同脊髓丘脑侧束一样的分层定位,由内向外依次为来自颈、胸、腰、骶的纤维。

痛觉也通过脊髓网状丘脑系统传递,与定位的不良局部性疼痛相关。


2)薄束与楔束

薄束、楔束位于后索内,起自脊神经节,即由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支经后根内侧部直入后索而成。

在脊髓上段第4胸节以上,薄束占后索的内侧部,楔束则占后索的外侧部;若在脊髓下段(第5胸节以下)只有薄束而无楔束。薄束传导下半身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楔束传导上半身的相应感觉。

在T4以上的后索,由内向外依次自骶、腰、胸和颈段的纤维。

img

薄束、楔束和脊髓小脑前、后束的功能定位。T,胸;L,腰;S,骶。


3)脊髓小脑束

脊髓小脑前束发自后角腹侧部和中间带外侧区,发出的纤维在两侧的侧索内(以至对侧为主)上行。脊髓小脑后束起自后角背核,其纤维在同侧侧索后外侧上行,经绳状体传入小脑。传递下肢、下半身肌肉、肌腱和关节的非意识性本体觉信息冲动,以调控姿势和运动。


(2)下行传导束

也称为运动传导束,它们起于脑的各部分,直接或间接止于脊髓前角或侧角,其中把起于大脑皮质,直接终于前角的传导束列入锥体系;把大脑皮质通过皮质下各中枢间接与脊髓前角发生联系的传导束归入锥体外系。

img

1)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位于脊髓侧索后部,脊髓小脑后束的内侧,由于在腰髓以下无脊髓小脑后束,所以皮质脊髓侧束则位于脊髓侧索的后外侧部;皮质脊髓前束在前索的最内侧,前正中裂的外侧。

上述两束均起自大脑皮质,直接或间接(经中间神经元)终于脊髓前角。

  • 皮质脊髓侧束起于对侧大脑半球的皮质(但也有少数纤维起自同侧大脑皮质),止于本侧脊髓前角。
  • 皮质脊髓前束始于同侧半球皮质,多数纤维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进入对侧前角,少数纤维则不经白质前连合,直接止于同侧前角。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接受来自对侧大脑半球的纤维,但也受少数起自同侧半球的纤维控制,这部分不交叉的纤维主要支配躯干肌,所以躯干肌是受双侧皮质脊髓束控制的。

img

皮质脊髓侧束能分层定位,即由内向外依次为到颈、胸、腰、骶部去的纤维,所以支配上半身的纤维在内侧,下半身的在外侧。


2)红核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在脊髓侧索内,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脊髓小脑后束的内侧;

此束发自中脑的对侧红核,直接或间接(经中间神经元)止于脊髓同侧前角运动神经元。此束在人类身体中已为红核网状脊髓束所代替。

红核脊髓束的功能是调节肌张力以及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以维持身体的一定姿势。


3)网状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起于脑干网状结构,止于脊髓前角和侧角,走行于脊髓侧索和前索的深部,紧贴固有束。其中不交叉的纤维在红核脊髓束和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并与它们混杂在一起,称为网状脊髓侧束

部分不交叉的纤维和交叉纤维贴近前固有束,称网状脊髓前束

网状脊髓束对肌张力和内脏活动有调节作用。


4)前庭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主要起自前庭外侧核,走在脊髓同侧前索的前部,与脊髓丘脑前束相混,止于脊髓前角。

前庭脊髓束能把来自前庭和小脑的冲动传至脊髓前角,以调节躯干及四肢肌肉的张力,维持体位和平衡。

此束虽对屈、伸肌的张力均有增强作用,但对伸肌张力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当脊髓横断性病变时,如皮质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同时受损,可表现出屈曲型截瘫,如只损伤皮质脊髓束,而前庭脊髓束的功能完整,则可产生伸展型截瘫。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都对肌张力的调节和去大脑强直的出现有关。

阶段小结一下

img

3.3 脊髓连合

脊髓连合分灰质连合白质连合

(1)灰质连合为两侧灰质连接,以中央管为界,分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

(2)白质连合,亦分为白质前连合和白质后连合。在白质前连合内,有许多纤维经此交叉至对侧,其中最重要的是脊髓丘脑束。

img

传导痛、温觉及粗略触觉的I级纤维随其每个后根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与其进入水平或邻近处的II级神经元形成突触。由这些II级神经元发出的II级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也有一部分不交叉的纤维,加入同侧脊髓丘脑侧束和前束。

脊髓白质前连合病变时,由于损伤两侧的交叉纤维,出现双侧、对称的、节段性的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大致正常。深部感觉完全正常。亦称为深、浅感觉的分离现象。

在交叉处,脊髓丘脑侧束的交叉纤维位于后部,脊髓丘脑前束的交叉纤维在其前方。故当中央管小的病变,只会引起痛温觉障碍,之后才会有触觉迟钝出现。

定位的方法论

一、脊髓病变定位原理

1. 节段性特征是脊髓纵向定位的基础

脊髓虽然是一个连续的非节段装置,但却具有节段性特征。 通常将与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由于脊神经共有31对,脊髓全长分为31个脊髓节段: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

脊髓是一个纵行的神经轴,脊髓病变首先在垂直轴上展开,节段在脊髓病变的定位中居首要位置,引领和主导脊髓病变定位。节段界定,是脊髓病变定位诊断中的核心。

img

2. 横断面上结构的配伍,决定选择性脊髓损害模式

选择性损害,是脊髓病变一种特征性形式。

(1)单独的角受累,如前角受损的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后角的脊髓空洞症。

(2)单独的索束受累,如侧索的侧索硬化、后索的感觉性共济失调。

(3)角束合并受累,如前角侧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后根后索的遗传性共济失调。

3. 角与束分别为脊髓病变定位标志物与参照物

(1)灰质性病变,可表现为节段性功能障碍。其中,前角病变为节段性运动障碍,属下运动神经元瘫;后角病变为节段性浅感觉障碍,深感觉正常。角既代表病变水平,也代表病变侧别。

(2)白质传导束病变,可出现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性感觉缺失和上运动神经元瘫;借助传导束损伤可界定脊髓受损平面和侧别。

(3)灰白质同时受累:

  - 在运动方面表现为病变节段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前角),病变平面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 在感觉方面表现病变平面节段性浅感觉症状,例如过敏或疼痛,即根的症状,病变平面以下传导束感觉缺失;

  - 侧角受损也可出现自主神经节段性症状。

(4)引起分离性感觉障碍的脊髓病变部位,既可见于后角、后索,也可见于侧索和白质前连合。


二、脊髓病变定位的具体步骤

一旦确定病变位于脊髓(或椎管之内),在定位诊断方面,希望尽可能地达到下列要求:

  • 判定病灶的上界和下界;
  • 决定病变在脊髓内还是脊髓外,如在髓内应决定在髓内何部,如在髓外,还应决定在硬膜内还是在硬膜外。

1. 确定脊髓病变的上界

脊髓病变上界的确定主要依据包括早期根痛与节段性症状,如各种感觉消失的上界,反射消失的最高节段,棘突叩击压痛明显部位

(1)神经根痛在判定脊髓病变的上界时有重大意义。根痛为感觉后根直接受刺激的表现,性质为钝痛、串痛,沿神经根放散。放散区域大致与病变根分布区相一致,往往伴有脑脊液冲击征(即咳嗽、喷嚏、用力时疼痛加重)。

这种疼痛与病灶水平以下区域的灼性弥散性束痛不同,与椎骨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有叩痛点的椎痛也不相同,应注意鉴别。

(2)各种感觉减退或缺失的上界,也是确定病灶上界的重要根据。但需注意,每一个皮肤节段至少受三个脊髓节段的支配(除相应的节段外,还有邻近的上一节段与下一节段);脊髓与脊柱之长度不同。

因此,按感觉缺失水平的上界判断病灶上界时,尤其进行手术治疗时,必须向上推1~3节段。

img

皮肤节段性分布区的相互重叠关系示意图

img

成年人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大致对应关系

(3)在脊髓休克解除后,还可利用反射确定病灶水平,即反射消失的最高节段,可能是病灶存在的节段。

img

便于记忆的“反射人”

2. 确定脊髓病变的下界

在判定脊髓病灶水平之下界时,首先是根据反射变化,以反射亢进的最高节段常可推断病变下界。例如患者有膈肌麻痹(C4),但肱二头肌反射亢进,则可表示病变累及C4,尚未累及C5~6。

立毛反射分为脑立毛反射脊髓立毛反射

(1)脑立毛反射是用锐物或冷物(冰块)刺激颈后三角,正常人同侧半身出现立毛反应;脊髓横贯病变时,脑立毛反射不能扩布到病灶水平以下,因而能确定病灶上界。

(2)脊髓立毛反射是刺激患者足底、足背的皮肤,立毛反应由下向上扩布到脊髓病灶水平以下,因而,可作为判定病灶下界的参考。

某些内脏功能变化亦有定位诊断价值。如必要时进行膀胱测压,认真观察分析霍纳(Horner)征,均有一定意义。

发汗试验有时也有确定下界的意义。

3. 髓内与髓外病变的鉴别

img

脊髓肿瘤。a和b.硬脊膜外肿瘤,a位于背侧,b位于腹侧;c.硬脊膜下髓外肿瘤(哑铃型瘤);d.硬脊膜下髓内肿瘤。

髓内病变

多起始于脊髓断面的中央部位,较常见的是室管膜瘤、胶质瘤、脊髓空洞症,在发病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症状和体征仅限于病变的节段范围内,呈节段型感觉障碍。

由于痛、温觉(部分触觉)纤维在脊髓前连合内交叉,部分触觉纤维直接入后索,故病变早期多有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存在的感觉分离现象。

由于病变起于脊髓断面的中央部位,不直接刺激神经根,因而很少发生剧烈的根痛现象,也不出现脑脊液冲击征(咳嗽、喷嚏时沿神经根放散的串痛),如有自觉的感觉异常,可能在病变节段范围内产生自发性冷、灼感觉,如病灶邻近的节段(病灶以上)痛觉传导细胞受刺激,可产生深部钝痛感。

在病程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其病变节段范围内的体征为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特点,有反射消失及肌萎缩。

髓外病变

早期症状可以仅限于受累神经根分布范围内,表现为条带样(根型)串痛,多伴随脑脊液冲击征,如髓外病灶刺激脊髓丘脑束,可在病灶对侧身体某部出现传导束型痛、温觉异常。

病变进一步发展时,病灶同侧锥体束受损,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如后索受损,出现深感觉障碍,对侧出现传导型痛、温觉丧失,构成完全或不完全的脊髓半切(Broun-Sequanel)综合征。

病变晚期,病变节段的脊髓扭曲受压,形成横贯损伤。

病变节段少,为髓外病变(尤其肿瘤)的特点。

img

4. 脊髓髓内病变的定位诊断

脊髓髓内病变,在进行性病变的较早阶段,在某些特殊的变性病,病变可限于脊髓断面的某一部位,表现出特殊的定位体征。

img

前角病变 主要表现是病变前角支配的肌肉萎缩,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反射消失,肌电图上出现巨大综合电位,无感觉障碍和病理反射。最常见的疾病是脊髓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病等。

后角病变 主要表现是同侧皮肤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精细触觉和深感觉存在。可出现是由于传导精细触觉和深感觉的纤维不经后角而直接进入后索之故。感觉障碍在病灶侧呈节段型分布,可伴发反射消失,营养障碍。最常见的疾病是脊髓空洞症,髓内胶质瘤(早期)等。

中间侧柱(侧角)细胞变性 C8-L2和S1-S4有侧角,分别为交感和副交感中枢。C8-T2侧角为睫状体脊髓中枢,损害时可产生Horner 综合征。其他节段的侧角损害可产生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症状,如血管舒缩、泌汗、竖毛反应障碍及皮肤、指甲营养障碍等。

前连合病变 主要表现是双侧节段型痛、温觉消失,触觉和深感觉存在,可伴发反射消失,营养障碍。最常见的疾病是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出血等。

侧索病变 如主要病变限于皮质脊髓束(锥体束),表现为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或不全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Babinski征。可见于原发性侧索硬化。如病变主要限于脊髓小脑束,表现为肢体共济失调,多为双侧。可见于Friedreich共济失调。

后索病变 主要表现为深感觉和精细触觉缺失或减退,可有感觉性共济失调。见于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痨及糖尿病等。


三、处理好脊髓病变定位中的五个“关系”

(1)纵、横定位关系

纵和橫不但是脊髓三维空间的两个轴,而且代表脊髓两大病变类型:

  - 在垂直轴上节段性受损,为非选择性;

  - 在橫断面上定位构件组合或单独受损,为选择性。

非选择性也有橫向指示半切或全切,选择性也有纵向成分,有的局限于数个节段,有的一以贯之。因此,对脊髓病变的定位是纵横结合,不可偏一。

(2)上下关系

脊髓病变定位诊断的核心是节段,因此,上下界的界定十分关键。感觉障碍的平面,运动障碍的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反射的消失/亢进等无一不关系到上下这一重要的定位关系。

(3)内与外的关系

脊髓病变既有脊髓内外,又有脊髓中央区与脊髓外侧区之分。前者同一种病变(如肿瘤)因果结构顺序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后者则因髓内受累位置的结构不同,而出现特征性的两种表现。前者以同一种症状出现时间不同相鉴别,后者则以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结构受累而各异。

(4)腹背关系

要确定病变位于脊髓腹侧还是背侧,这不仅关系到脊髓占位的靶方向与原发灶的位置,也关系到动脉血管的灌注区的确定。

(5)固有神经结构与毗邻非神经结构的关系

上部颈髓与下部延髓和小脑,脊髓与脊膜、椎管存在解剖学相连。对两者在空间上变化的探究,直接关系到复合区域病变的界定。因此,不能脱离背景上的非神经结构去孤立地进行脊髓病变定位。

脊髓综合征

img

脊髓综合征示意图

1、脊髓中央综合征

脊髓中央综合征是一个以损伤脊髓中心开始累及中央结构,并离心性扩展累及脊髓其他结构的上下涉及数个节段或脊髓全长的脊髓选择性局域性病变。病因以脊髓空洞症为首,其次有脊髓积水、出血、肿瘤、脊髓挫伤等。

脊髓中央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病灶大小相关:

  • 小的病灶累及白质前联合,会导致双侧节段性痛温觉丧失。颈髓的病变产生经典的披肩式分布
  • 对于较大的病灶,前角细胞被损坏,在病灶的水平产生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此外,皮质脊髓束受累,从而导致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后索也可能受累。病灶向前外侧扩展,累及脊髓丘脑束,导致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痛温觉缺失。由于该束在髓内定位排列由内向外为C、T、L、S,S在最外侧,故其感觉常可保留,称为骶部保留鞍区回避

2、后索综合征

后索的病变引起病变以下水平的精细触觉、振动觉、位置觉障碍。引起主要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行走不稳、踩棉花感,夜间严重,查体可见 Romberg 征阳性。对于较大的病变,也可能侵犯皮质脊髓侧束,出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常见的原因包括:外伤、来自后部位置肿瘤压迫,多发性硬化症。维生素B12缺乏,脊髓痨(三期梅毒)优先累及后索。另外,还可见于铜缺乏相关脊髓炎,维生素 E 缺乏,AIDS-脊髓病,Friedreich 共济失调,硬膜外或硬膜内血肿,脊髓后动脉梗死,神经布病,笑气(N2O)中毒,肾上腺脊髓病等。

3、前索综合征

脊髓前动脉以中央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脊髓灰质的前角、侧角、中央灰质和背核以及白质中的前、侧索。动脉冠的分支营养前、侧索的周边部。因而当脊髓前动脉发生缺血性病变(如动脉硬化等)时,可产生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

脊髓前角和皮质脊髓束受累导致病灶平面以下瘫痪;累及脊髓丘脑束导致病灶平面以下的痛温觉和粗触觉障碍;因为病灶影响了双侧内脏活动的上、下行传导束,所以可以有体位性低血压、二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休克期为尿潴留和休克期后为尿失禁。因后索不受影响,深感觉存在。

img

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经过一段时期后,由于与邻近动脉(主要与动脉冠的分支)之间建立了侧支循环,因而接近边缘部的脊髓丘脑束的功能可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

腰脊髓供血最为丰富;而胸髓的脊髓前动脉和前根动脉较细,分支间的吻合不充分,中央动脉的数目也最少,因而胸髓容易发生缺血性病变。

此外还可见于外伤后椎间盘突出,多发性硬化等。

4、脊髓半切综合征

又称布朗-塞卡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脊髓半侧损伤罕见,最常见原因为外伤和颈椎间盘脱出,大多为不完全性半横断损伤。

  • 病变对侧痛温觉消失,感觉平面通常位于病变平面以下1-2个节段(脊髓丘脑束)。
  • 病变同侧病变水平以下本体感觉功能障碍,触觉正常或轻微减低(脊髓小脑束及后索)。
  • 病变同侧病变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皮质脊髓束)。
  • 病变同侧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体征(前角、前根)。
  • 病变同侧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病变水平的同侧上方出现节段性感觉过敏带(后角、后根)。
img

病变节段平面以下同侧肢体还可有血管舒缩运动功能障碍。皮肤初期潮红、发热后期为发绀、发冷,这是由于侧索中下行的血管舒缩纤维被阻断的缘故,并非脊髓半侧损害均有这些症状。

5、脊髓全横断综合征

大多由外伤,少数由炎症(横贯性脊髓炎)引起。当完全性脊髓横断时,导致病变平面以下所有上行束与下行束被中断,运动和感觉、自主神经功能功能被破坏。

(1)感觉障碍: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形式全部受损。感觉障碍的上界通常具有痛觉过敏带的特征。

(2)运动障碍:脊髓外伤后初期表现为脊髓休克,弛缓性瘫痪、反射消失,最终表现为肌张力增加,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浅反射消失。如果截瘫不是突然性的,而是缓慢性发展,例如由于肿瘤生长,则不发生脊髓休克,大多只是出现部分横断综合征。

(3)自主神经障碍:横贯性脊髓病变可出现膀胱和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伴失禁。性功能异常,体位性低血压,以及病变平面以下无汗、皮肤营养改变、体温调节异常,易发生褥疮性溃疡;Horner综合征。

脊髓各节段病变综合征

  • 从解剖学和功能学与脊髓病的发生学的关联出发,脊髓纵向可分为若干个定位单元,由于平面不同,支配不同,在总的规律下,各有差异,现分述如下:

脊髓上颈段(C1-C4)综合征

img
  • 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或减退,尿便障碍,四肢及躯干常无汗。
  • 若病变损害锥体交叉部的侧方时,可引起病变同侧上肢和病变对侧下肢的合并瘫痪。
  • 枕、颈、肩自发性神经根痛,转颈、咳嗽、喷嚏、用力可使疼痛加重,故常出现强迫头位。
  • 病变损害后索,可引起Lhermitte征,即当患者屈颈时,可有沿脊柱向下放射至躯干或四肢的触电样刺激感。
  • 病变损害三叉神经脊束核,可致同侧面部外侧感觉障碍。
  • 病变累及副神经,可引起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瘫痪、萎缩。
  • 损害C3-C5节发出的膈神经时,可致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减弱,咳嗽无力。若为刺激性病变,则发生呃逆。
  • 由于颈髓接近枕骨大孔,故可出现后颅窝损害的症状体征,如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发音及吞咽困难、舌肌萎缩及运动障碍。如病变累及延髓下部的心血管运动和呼吸中枢,会引起呼吸、循环障碍而死亡。
  • 上颈髓病变常伴发高热。

脊髓颈膨大(C5-T1)综合征

img
  • 四肢瘫痪,其特点为双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 损害平面以下的各种感觉缺失,上肢可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缺失,可有向肩部及上肢放射的神经根痛。
  • 中枢性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 病变位于C8及T1节段侧角细胞时,产生同侧霍纳(Horner)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 上肢腱反射的改变有助于受损节段的定位。如肱二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肱三头肌腱反射亢进,提示病变在C5或C6节段;肱二头肌腱反射正常,肱三头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变位于C7节段。

脊髓胸段(T2~T12)综合征

img

胸髓是脊髓中最长而血液供应较差、最易受损的部位。

  • 运动障碍:胸髓的前角主要支配肋间肌和腹肌等,因而病变节段所支配的上述肌肉可发生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上肢的运动功能正常。
  • 感觉障碍:病变平面以下的各种感觉缺失;根痛呈环绕躯干的束带状放散。
  • 内脏反射除反射性膀胱和直肠(尿、便失禁)外,出汗异常,可能还有其他内脏功能紊乱症状。
  • 感觉障碍的平面是确定脊髓损害上界节段的重要依据,如乳头水平为T4节段,剑突水平为T6节段,肋缘水平为T8节段,平脐为T10节段,腹股沟为T12节段。上、中、下腹壁反射的反射中枢分别位于 T7-8、T9-10、T11-12,故腹壁反射消失有助于定位。
  • 病变在T10-11时,下半部腹直肌无力,而上半部肌力正常,患者仰卧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上半部腹直肌牵拉而向上移动,即比弗(Beevor)征

脊髓腰膨大(L2~S2)综合征

img
  • 运动障碍: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 感觉障碍: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缺失;根痛可向下肢放散。
  • 内脏反射障碍:病变节段在S2以上时仍为反射性膀胱和直肠(尿、便失禁);如侵及性反射中枢则可发生阳痿。
  • 损害平面在L2-4时膝腱反射消失,在S1-2时跟腱反射消失。

脊髓圆锥(S3-5和尾节)综合征

  • 运动障碍:无肢体瘫痪及锥体束征;圆锥部的前角支配会阴肌,所以会阴肌可发生下运动神经元瘫痪。
  • 感觉障碍:会阴部(鞍区)所有感觉缺失。
  • 内脏反射障碍:有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脊髓圆锥为括约肌功能的副交感中枢,故圆锥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马尾综合征

马尾由腰、骶神经根组成,因而马尾的病变症状类似腰膨大和脊髓圆锥联合病变的症状,但马尾走行颇长,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1)上部马尾(L2以下)综合征:

  • 运动障碍:下肢、会阴下运动神经元瘫。
  • 感觉障碍:下肢会阴感觉缺失;根痛明显;始自腹股沟至下肢、会阴、鞍区。
  • 反射障碍:提睾、下腹壁反射存在。
  • 内脏反射:尿便潴留、阳痿。
img

2)中部马尾(L5以下)综合征:

运动障碍:坐骨神经支配肌瘫痪、小腿屈曲、足动不能、不能起立步行。

感觉障碍:臀、大小腿后面感觉缺失;根痛,沿坐骨神经放散。

反射障碍:下腹壁、提睾、膝反射正常。

内脏反射同上。

img

3)下部马尾(S3以下)综合征:

运动障碍:会阴肌肉受累,可起步行走,肛门反射消失。

感觉障碍:在鞍区,根痛也在此。

内脏反射同上。

img

马尾综合征与脊髓腰骶段病变的区别

img

最后编辑于 02-05 · 浏览 1324

回复23 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