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你可以找到坐骨结节囊肿摘除术后切口裂开感染的原因吗?


坐骨结节囊肿摘除术,是一个1级小手术,但它出现切口裂开感染后的处理难度却很大;
上图,是一个外院右侧坐骨结节囊肿摘除术两周的患者,看得出裂开感染的原因吗?切口设计?第一次手术预防细节?二次处理要点?
下刀之前,主刀首选得重视细节,认识到相关并发症,尤其切口是否感染裂开?
第一个问题:切口设计
坐骨结节囊肿摘除术常见的切口设计有以下几种:
纵行切口
- 位置与方向:以肿块为中心,在臀部下方、靠近坐骨结节处,沿坐骨结节囊肿表面皮肤皱褶做纵行切口。
- 优点:可以更好地暴露病变部位,便于医生进行手术操作,能准确地切除病变组织,减少手术损伤。
- 缺点:术后瘢痕较为明显。
“S”形切口
- 位置与方向:同样在臀部下方、靠近坐骨结节处,按照臀部皮肤的纹理和走向,设计成“S”形的切口。
- 优点:可以更好地隐藏手术瘢痕,使瘢痕不明显,在外观上相对更美观。
- 缺点: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放射状切口
- 位置与方向:位于囊肿的表面,与臀部的纹理走向一致,形似放射状。
- 优点:便于充分暴露坐骨结节囊肿,利于手术操作,同时能避免损伤坐骨神经,且术后瘢痕较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 缺点:如果囊肿较大或位置特殊,可能存在暴露不充分的情况。
横切口
- 位置与方向:沿臀纹方向做横切口,一般位于坐骨结节囊肿的下方。
- 优点:手术视野相对开阔,对于一些位置较低的囊肿,操作较为方便。
- 缺点:内侧离肛门较近,术后大便时容易污染伤口,造成感染,影响伤口愈合。
最后编辑于 01-30 · 浏览 1.7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