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二院消化科ERCP集锦㈨: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EP)联合ERCP治疗
樊先生,48岁,胃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膨大(图1-2);活检病理:十二指肠乳头腺瘤。肝功能:胆红素及转氨酶等均正常;CA19-9及CEA均正常;上腹MR/MRCP:十二指肠乳头稍大,较明显强化(图3-4);内镜超声(EUS):乳头稍大,回声偏低,大小约11.3mm×10.1mm,未累及胆胰管(图5)。


图1-2:内镜白光及NBI观察
十二指肠乳头膨大,符合腺瘤表现


图3-4:上腹MR/MRCP
十二指肠乳头稍大,较明显强化

图5: 超声内镜(EUS)
乳头稍大,回声偏低,大小约11.3mm×10.1mm,未累及胆胰管
完善术前评估及知情谈话后,于全麻下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EP)+ERCP术,术中顺利切除十二指肠乳头,放置胆管及胰管支架,并用钛夹闭合创面(图6-8)。术后病理:符合腺瘤(图9)。免疫组化:增生的上皮Ki67热点区约70%+,P53野生型表达(图10-11)。患者术后淀粉酶正常,次日恢复饮食,术后3天出院。术后3个月复查内镜示十二指肠乳头创面愈合良好(图12)。



图6-8:十二指肠乳头腺瘤切除+胆胰管支架置入+钛夹创面闭合术

图9:病理(HE染色) 符合腺瘤


图10-11: 免疫组化
左:增生的上皮Ki67(热点区约70%+),右:P53(野生型表达)

图12:术后3个月复查示十二指肠乳头创面愈合良好
病例操作:孙金山主任医师
病例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二院暨龙岗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ERCP专家说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约占所有消化道肿瘤的5%,患病率为0.04%-0.12%,腺瘤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具有癌变倾向。十二指肠乳头腺瘤早期无特异症状,多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因此胃镜时仔细寻找和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十分关键。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创伤大,术后胰漏、胆漏、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达2%-9%。自1983年首次报道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EP)以来,诸多临床实践证实其安全有效、恢复迅速,已成为乳头腺瘤和早期乳头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法。EP并发症包括出血、穿孔、术后胰腺炎、术后狭窄等,放置胰管支架可预防术后胰腺炎,放置胆管支架可预防狭窄和胆管炎,钛夹闭合创面有助于创面的快速修复和愈合,并减少术后迟发出血的发生。EP术后复发率较低,建议3个月进行1次内镜检查,此后每6-12个月随访1次,持续至5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第二医院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胆胰团队长期开展十二指肠乳头肿瘤EP联合ERCP治疗,希望该项技术可以惠及更多患者,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最后编辑于 01-21 · 浏览 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