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镇痛益生菌:带状疱疹治疗的新希望

发布于 01-16 · 浏览 450 · IP 浙江浙江

带状疱疹,这个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的疾病,俗称“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激活引起的。这种病毒在初次感染水痘后,会潜伏在我们的神经节中,一旦重新激活,就会引发剧烈的皮肤疼痛和水疱性皮疹。在中国,带状疱疹的年发病率约为4.28/1000人年,而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一数字更是高达11.69/1000人年。更糟糕的是,约12.6%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这是一种持续性的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HN的治疗主要依赖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物和阿片类药物,但超过一半的患者无法获得有效的疼痛缓解。

然而,近期发表于《细胞·宿主与微生物》的一项研究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香港中文大学刘晓东、胡嘉麒、陈德威与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肖礼祖合作,揭示了肠道菌群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中的潜在作用,并开发了基于肠道菌群的早期筛查工具。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一种名为_Roseburia intestinalis_(R. intestinalis)的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丁酸盐,能够通过激活迷走神经相关神经回路降低疼痛敏感性,补充R. intestinalis或丁盐酸可有效缓解小鼠的神经性疼痛。

肠道菌群:疼痛的“调节器”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首先对健康受试者、带状疱疹患者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相比于健康人群,带状疱疹患者和PHN患者的肠道菌群出现了显著的失调。具体来说,带状疱疹患者有8种肠菌富集、25种肠菌减少,而PHN患者则有3种肠菌富集、11种肠菌减少。这些差异菌种中,Ruthenibacterium lactaliformans的高丰度与神经性疼痛强度呈正相关,而Erysipelotrichaceae bacterium I46、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和R. intestinalis等菌种的低丰度则与疼痛不适感的减少相关。

早期筛查:肠道菌群的新角色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们进一步分析了肠道菌群的代谢能力变化。他们发现,相对于健康受试者,带状疱疹患者和PHN患者的样本中分别有165条、163条代谢通路的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为开发基于肠道菌群的早期筛查工具提供了可能。通过选取特定的菌种构建数学模型,研究者们发现肠道菌群可以作为标志物有效区分健康个体与带状疱疹及PHN患者,AUC值分别为0.765和0.871。此外,通过对带状疱疹患者的随访数据分析,研究者们还构建了一个模型,用于预测哪些带状疱疹患者有较高风险发展为PHN,AUC值为0.832。

镇痛益生菌:R. intestinalis的发现

在筛选具有镇痛潜力的菌种时,R. intestinalis脱颖而出。这种菌种不仅能区分带状疱疹及PHN患者与健康个体,还与疼痛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并且与代谢网络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在小鼠实验中,补充R. intestinalis能够显著提高小鼠的机械痛觉和冷痛觉的阈值,这种镇痛效果在神经损伤和化疗诱导的疼痛小鼠模型中均得到验证,持续时间可达21天。

镇痛机制:迷走神经的关键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R. intestinalis的镇痛机制。R. intestinalis分泌的代谢产物丁酸盐可以通过迷走神经的GPR41受体,激活孤束核(NTS)神经元,从而抑制中央杏仁核(CeA)的过度活跃状态。类似补充R. intestinalis的效果,直接补充丁盐酸也能够降低神经损伤小鼠的疼痛敏感性。而敲除GPR41受体或切断迷走神经会完全消除其镇痛效果。

临床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肠道菌群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的潜在作用,更为基于微生物的慢性疼痛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框架。未来,我们有望通过补充特定的益生菌或其代谢产物来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基于肠道菌群的早期筛查工具的开发,也将有助于我们更早地识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高风险患者,从而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总之,这项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肠道菌群在疼痛管理中的巨大潜力。我们期待这一发现能够尽快转化为临床应用,为带状疱疹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缓解。

参考文献:

Yanjun, Jiang., Ziheng, Huang., Wuping, Sun., Jiabin, Huang., Yunlong, Xu., Yuliang, Liao., Tingting, Jin., Qing, Li., Idy Hiu Ting, Ho., Yidan, Zou., Wenyi, Zhu., Qian, Li., Fenfen, Qin., Xinyi, Zhang., Shuqi, Shi., Na, Zhang., Shaomin, Yang., Wenhui, Xie., Songbin, Wu., Likai, Tan., Lin, Zhang., Huarong, Chen., Tony, Gin., Matthew Tak Vai, Chan., William Ka Kei, Wu., Lizu, Xiao., Xiaodong, Liu.(2024). Roseburia intestinalis-derived butyrate alleviates neuropathic pain. Cell Host Microbe, 33(1), 0. doi:10.1016/j.chom.2024.11.013

如果你是医生,对这项研究感兴趣,建议阅读原文,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和数据

带状疱疹 (210)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13)

最后编辑于 01-16 · 浏览 450

2 1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