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儿科补液常用的液体类型

发布于 01-15 · 浏览 1769 · IP 广东广东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合理的补液治疗对于维持患儿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至关重要。本文对儿科补液常用的液体类型进行简要的介绍,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清晰的液体选择参考。

一、非电解质溶液

5%和 10%葡萄糖注射液(GS)是儿科补液中常用的非电解质溶液。这类溶液主要用于供给水分(主要是不显性丢失,如呼吸、皮肤丢失的水分)和提供部分热量,同时能够纠正体液高渗状态。虽然 5%GS 属于等渗溶液,10%GS 为高渗溶液,但葡萄糖进入体内后,会迅速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进而供给能量或转化为糖原储存,无法维持血浆渗透压,因此可将其视为无张力液体。在静脉输注葡萄糖注射液时,需严格控制速度,一般应保持在 8 - 14mg/kg・min。若输入速度过快或浓度过高,可能引发高血糖以及渗透性利尿,对患儿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等张电解质液

等张电解质液在儿科补液中主要用于补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体液丢失,纠正体液低渗状态以及酸碱失衡。然而,此类溶液一般不能用于补充不显性失水以及排稀释尿时所需的水分。

以下是几种常见等张电解质液的特点:

  1. 0.9% 生理盐水:该溶液的钠氯比例与人体生理需求不匹配,且不含碱性物质,不利于酸中毒的纠正。尤其对于婴幼儿,因其肾脏排 Cl⁻功能较弱,过多使用可能导致高氯性酸中毒。但在急性呕吐引起的脱水酸中毒以及迁延性呕吐导致的低氯性碱中毒情况下,生理盐水或其稀释液可作为有效的纠正手段。
  2.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含5%-10%葡萄糖的生理盐水,除了葡萄糖能提供热能外,该溶液的效用与0.9%生理盐水的效用相同。
  3. 2:1 溶液:2:1溶液是指由2份0.9%氯化钠注射液和1份1.4%碳酸氢钠注射液配制而成的溶液。此溶液的钠氯比例与血浆接近,且含有浓度为 53mmol/L 的 HCO₃⁻,显著高于血浆。这使得 2:1 溶液能够提供丰富的碱储备,有效纠正酸中毒,在儿科补液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4. 乳酸钠林格液:乳酸钠林格液有含糖和不含糖两种制剂,其各种电解质浓度与血浆较为接近,并且含有 28mmol/L 的乳酸根,在纠正酸中毒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然而,乳酸根在人体内需在有氧条件下经肝脏代谢转变为 HCO₃⁻后才能发挥纠酸作用。因此,当患儿处于缺氧、休克、肝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肺水肿、严重肾功能衰竭、乳酸性酸中毒或为未成熟儿时,不宜使用乳酸钠林格液。此外,溶液中含有钙离子,与血中抗凝药混合可导致血液凝固,故不适用于输血时使用。
  5. 醋酸钠林格液:醋酸钠林格液同样有含糖和不含糖两种制剂,其主要是将乳酸钠林格液中的乳酸钠替换为醋酸钠。醋酸的代谢途径广泛,对肝脏的依赖程度较小,对肝功能的影响也相对较轻。此外,醋酸的代谢速度比乳酸快 2 倍,不易在体内蓄积,能够更快速地缓解酸碱平衡,使用安全性更高。不过,目前醋酸钠林格液存在缺乏儿童专用剂型以及价格相对昂贵的问题,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6. 血浆:血浆虽然在理论上可用于补液,但存在输血相关风险,且获取难度较大,在儿科补液中并非常规选择。


第三,低张电解质液

  1. 1/2-2/3张含钠电解质液:在临床补液实践中,1/2-2/3张含钠电解质液一般用于补充累计损失阶段的脱水,需根据患儿的血浆渗透压情况进行选择。除严重脱水、休克以及低渗性脱水的患儿外,而对于一般脱水患儿,临床常选用 1/3 - 2/3 张含钠电解质液,常见的有 3:4:2 液、3:2:1 液、以及一些商品的复方电解质液,如1/2张的复方电解质葡萄糖液M3A、M3B、MG3,2/3张的复方电解质葡萄糖液R2A等。
  2. 口服补液盐(ORS)。分标准ORS、ORSII、ORS III。2002年WHO推荐ORSIII配方。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表明,与经典ORS比较,ORSIII可减少便量,缩短腹泻病程,减少计划外静脉输液以及预防高钠血症的发生。ORSIII的配方为每袋含氯化钠0.65克,枸橼酸钠0.725克,氯化钾0.375克,无水葡萄糖3.375克,加水250ml。其渗透压浓度相当于1/2张,且口感更好,更适合于儿童。
  3. 生理维持液: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儿科学》、《诸福棠儿科学》均推荐补充生理维持液时首选渗透浓度≤1/3张,一般不低于1/5张的含钠稀释溶液。如4:1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电解质R4A液、6:2:1液体等等。但是2015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住院儿童和青年人的静脉输液治疗指南》和2018年美国儿科医学会(AAP)《儿童维持性静脉输液诊疗指南》则推荐生理维持性输液首选等张晶体液,能显著减少低钠血症的风险。


第四,高渗电解质液

  1. 5%碳酸氢钠注射液以及11.2%乳酸钠注射液:均为高渗的碱性含钠液,能增加体液的碱储备,中和H+,纠正代谢性酸中毒。使用时需要稀释为等渗溶液,即1.4%碳酸氢钠溶液和1.87%乳酸钠注射液(1/6M乳酸钠注射液)。乳酸根离子在人体内需在有氧条件下经肝脏代谢转变为 HCO₃⁻后才能发挥纠酸作用。因此,当患儿处于缺氧、休克、肝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肺水肿、严重肾功能衰竭、乳酸性酸中毒或为未成熟儿时,不宜使用乳酸钠注射液。
  2. 10%氯化钠注射液:为高渗的氯化钠注射液,临床上一般稀释为3%氯化钠注射液,或用于配制钠氯比为3:2的电解质液后使用。前者主要是用于治疗低钠血症、水中毒、高渗利尿脱水(比如用于降低颅内压),后者见其他章节详述。3%氯化钠注射液,可以由100ml0.9%氯化钠注射液和30ml10%氯化钠注射液配制而成。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液体在儿科补液中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临床医生应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包括脱水程度、酸碱平衡、渗透压状态、肝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并合理选择补液液体,以确保补液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休克 (89)

最后编辑于 01-15 · 浏览 1769

回复9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