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95讲:太阳病(121条 · 误吐2)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2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95讲:太阳病(121条 · 误吐2)
花驴儿
【王冕】
老夫平生不信怪,见此怪事欲呕吐。
归来十日不食饭,扼腕攒眉泪如雨。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2年的8月23号,现在是晚上的07:41。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由于讲的内容里有呕吐,所以也用一些与呕吐相关的诗词,来做一个开篇的引文,并不代表其他意思,因为开篇的这四句是元代的著名诗人王冕所做的《花驴儿》。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把这首诗的完整的解读欣赏一下。
这个是紧接着上节课所讲的误用了吐法,第120条也就是之前讲的那节课,关于误用了吐法之后,主要是伤胃,那么在不同的时间段,或者说不同的疾病的周期,在它的发展发生的过程当中,在使用了吐法之后,产生的不同的误治的结果。
而121条,也是误用了吐法,太阳病误用了吐法之后,出现了一些坏病。太阳病吐之,但是太阳病应该恶寒,那吐了之后,结果不恶寒了。不恶寒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了表邪已经没有了。太阳表证本应该用汗法的,使邪气从肌表而解,如果误用了吐法,虽然这个吐法中有发散之意,已经讲过了,这个吐法有发越的这么一个作用,或许可能使表邪通过吐法的发散而解。这个时候就没有恶寒的这种临床表现,所以出现了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不欲近衣说明什么?说明有热。仲景说,此为吐之内烦也。说明使用了吐法之后,伤及了胃中之津液,胃津所伤,胃燥生热,那么就是内热。生内热之后,病人表现出了不欲近衣的临床表现。这个如果从六经辨证的角度辨证论治,很多医家主张用调胃承气汤来治疗。
主张用调胃承气汤的医家,他们的理由是《伤寒论》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他们认为第121条和第70条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都用调胃承气汤,只不过第70条条文讲的是汗后出现的热,而121条是吐后出现的胃热。
还有医家认为,说这个“不欲近衣”这四个字,是热在骨髓的意思,也给出了自己的论据,说《伤寒论》第11条条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用这个来作为论据,说这个不欲近衣是热在骨髓。我看这个人,读死书读的已经到了一定程度,就因为不欲近衣四个字,仲景表达的仅仅只是说热,不想穿多的衣服,被他理解成热在骨髓。
仲景的第11条条文,讲的是真寒假热和假寒真热。真寒假热和假寒真热的问题也用了不欲近衣这四个字,那么第121条的这个不欲近衣与第11条的不欲近衣又有什么直接的关联?哪有什么真寒假热,假寒真热?所以说,此人实在是属于读死书,咬文嚼字读死书,不知道他是怎么有作品留世,还让我们看到的,这个我就不得而解了。
看一下《医宗金鉴》对于这一条条文的解读。它说:太阳病,吐之,表解者当不恶寒,里解者亦不恶热。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是恶热也,此由吐之后,表解里不解,内生烦热也。盖无汗烦热,热在表,大青龙证也;有汗烦热,热在里,白虎汤证也;吐下后,心中懊憹,无汗烦热,大便虽硬,热犹在内,栀子豉汤证也;有汗烦热,大便已硬,热悉入腑,调胃承气汤证也。今言吐后内生烦热,是为气液已伤之虚烦,非未经汗下之实烦也。以上之法,皆不可施,惟宜用竹叶石膏汤于益气生津中清热,宁烦可也。
说白了,举了那么多热证,有内烦的方剂,而且还都是经方,给完之后,结果说全部不能用,应该用什么?应该用竹叶石膏汤。那我们看看竹叶石膏汤,它是个什么情况?
第397条条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半升。
大家发现问题没有,竹叶石膏汤有人参能够补气,有麦冬能够养阴,有竹叶石膏,能清热除烦,还有粳米能够护胃,有半夏能够止呕。
对于第121条条文:太阳病吐之,用了吐法之后,引动胃气上逆,表邪解了,但是伤了胃津之后生胃热。那么单从伤胃津生胃热的这种情况来讲的话,如果从六经辩证的角度,调胃承气汤完全可以。但是如果说从吐的角度,吐了之后,假设气阴两伤,假设吐了之后气阴两伤,而且还有时时欲吐的这种迹象,也就是说胃气上逆还没有彻底平复,那么这个时候用竹叶石膏汤,我认为很合适。所以对于用调胃承气汤,还是竹叶石膏汤,我个人认为要根据具体的临床情况来鉴别。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如果121条条文的这个患者的前提条件是他本身就是一个胃热的患者,用了吐法之后,出现了不欲近衣,内烦,那么我个人认为用调胃承气汤更合适,因为他本身就有胃热,那么伤胃津之后,胃热是实热的可能性就更大,胃肠燥热。如果说这个人本身就有胃阴不足,也有火,是胃阴不足的虚火,太阳病用吐法,那么极有可能就导致气阴两伤,而出现什么?竹叶石膏汤证。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话,我个人认为平时有胃热,胃上有实火的人,出现第121条条文的情况的话,可以用调胃承气汤;如果平时胃阴不足,吐之后,气阴两虚,那么可以用竹叶石膏汤。
有的人可能又要问了,同样是用吐法,同样是太阳病,为什么第121条的这个内容,或者说临床表现和第120条完全不同?那是因为第121条条文的这个患者本身有热,要么有胃实火,有胃热,要么胃阴不足,也是一种胃热,只不过是虚火和实火之分。而有火的体质的人,误用了吐法之后,可能会出现内热,而不欲近衣的情况,一如第121条条文所讲。但是如果平时本身就有这个脾胃虚寒的话,那么有可能会出现第120条的朝食暮吐的这个大半夏汤证。
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它的转归,它既取决于病邪的性质,还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另外还要取决于治疗手段的时机。说白了,就是三因制宜。比如第120条里面的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这个误用吐法的时机是一两天,也就是太阳病的初期。那么紧接着说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这个是指太阳病的中后期,误用了吐法所产生的情况,这个是因时间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不一样。
至于产生的结果是朝食暮吐,还是不欲近衣,内烦,那就要取决于患者的本身的体质。平时是胃阴虚,还是胃实热,还是胃阳虚,有寒,那么就不同了,产生的结果就都不一样。所以,任何时候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都会因为病邪的性质,患者的体质等等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这也就是可以理解了,仲景为什么在这几条条文没有给方,是因为有可能不同体质的人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那么仲景早就说过了,要遵循他的12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无定法。什么叫法无定法,就是要灵活机动,要掌握多种辨证法,根据不同的情况,才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不同的辨证法来解决临床实践当中的实际情况。切记不要纸上谈兵,刻舟求剑,哪怕就是《伤寒论》这样的经典,它也是要活学活用的。
由于第121条条文非常简单,也非常简短。这节课,就先讲到这里,下一节课讲第122条条文。好,我们下节课不见不散。
最后编辑于 01-15 · 浏览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