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凹陷症:影像学特点与临床诊断
一、定义:
颅底凹陷症(Basilar Invagination)是一种先天性或后天性的颅底骨结构异常,导致齿状突向上移位,陷入枕骨大孔,压迫脑干和高位颈髓,引起一系列神经症状。该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头痛、颈痛、肢体麻木、肌力下降、站立和行走不稳、便秘、小便困难等症状。
二、颅底凹陷症的病因和病理学
颅底凹陷症通常是由于颅底骨发育异常所致,导致颅骨下部的骨质结构发生变形,从而使得脑干、脊髓或脊髓下部的神经受压。这一病变大多数为先天性,属于一种发育性疾病,但也可以在外伤、感染或肿瘤的作用下获得性发生。
颅底凹陷症的病因包括:
• 先天性异常:如脑颅发育不全、脊髓发育异常等。
• 外伤:严重的头部外伤可引发颅底结构变形。
• 代谢性疾病:如先天性软骨发育不良症,可能导致颅底骨质变形。
• 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免疫性疾病,也可引发颅底凹陷。
在解剖学上,颅底凹陷常导致齿状突(Odontoid process)进入枕骨大孔(Foramen Magnum),从而压迫脑干、脊髓和脊髓神经根,严重时可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
颅底凹陷症的临床表现与压迫的神经结构有关。常见症状包括:
• 头痛:通常为枕部或后头部的钝痛,可能与颅脑内压增高有关。
• 颈部疼痛:由于颈椎的结构变化及脑干受压,患者常感到持续性或间歇性的颈部不适。
• 四肢麻木或无力:由于脊髓受压,患者可能出现四肢的麻木、无力,甚至行走困难。
• 呼吸困难:脑干受压严重时,可能影响自主呼吸功能。
• 吞咽困难、言语障碍等:脑干的压迫可影响吞咽和言语功能,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四、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诊断颅底凹陷症主要依赖以下几条测量线:

McRae line齿突尖端通常位于该线下方约 5 毫米;当尖端越过这条线时诊断为颅底内陷.
钱氏线(Chamberlain’s line):头颅侧位片上,由硬腭后缘向枕大孔后上缘作一连线,正常人齿状突在此线的3mm以下,若超过此限,即为颅底凹陷症。

麦氏线(McGregor’s line):也称基底线,由硬腭后缘至枕骨鳞部最低点连线,正常齿状突不应高出此线6mm,若超过即为颅底凹陷症。

双乳突尖连线:正常齿状突不超过此线2mm,若超过此线1-2mm,为异常,提示颅底凹陷症。

克劳指数(Klaus’s index):齿状突顶点到鞍结节与枕内隆突间连线的垂直距离,正常为40~41mm,若小于30mm即为颅底凹陷症。
1. CT扫描
CT是颅底凹陷症的常规检查方法,能够直观显示颅底骨骼的形态学变化。在CT扫描中,颅底凹陷症通常表现为:
• 齿状突位置异常:正常情况下,齿状突位于枕骨大孔的前方,但在颅底凹陷症中,齿状突会向下移动,部分进入枕骨大孔,严重者可完全进入枕骨大孔内,造成脑干和脊髓的压迫。
• 颅底骨质变形:CT图像上,患者可能会显示颅底骨质的异常形态或局部骨折。
• 枕骨大孔扩大:枕骨大孔的直径增大是颅底凹陷症常见的表现,尤其是在齿状突移位较为明显的病例中。
CT的优点是对骨质的成像效果非常清晰,可以有效地评估颅底的骨骼结构变化。然而,CT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差,因此对于脑干、脊髓等软组织的压迫情况需要结合MRI进一步检查。
2. MRI扫描
MRI是评估颅底凹陷症的重要影像学工具,能够更清楚地显示脑干、脊髓和其他神经结构的受压情况。MRI在诊断颅底凹陷症中具有以下特点:
• 齿状突的下移:MRI图像可显示齿状突向下进入枕骨大孔的情况,甚至可见其完全进入枕骨大孔内。
• 脑干压迫:MRI能够准确评估脑干是否受到压迫,尤其是在冠状面和轴位扫描下,脑干变形或压迫的程度可以得到很好的展示。
• 脊髓受压:MRI能够显示脊髓受压的部位和程度,对于预测临床症状和功能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脑脊液流动的改变:MRI还能够观察到脑脊液的流动状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脑脊液流动的障碍,进一步加重症状。
3. X线影像学检查
X线影像学通常用于辅助评估颅底和颈椎的骨骼结构变化。在颅底凹陷症中,X线片可能显示:
• 齿状突与枕骨的关系改变:X线片可以揭示齿状突的下移或变形。
• 颅底的骨质改变:可能表现为骨质疏松或局部骨折。
然而,由于X线对软组织的显示效果较差,通常需要结合CT或MRI进一步诊断。
鉴别诊断
颅底凹陷症的影像学表现可能与其他颅脑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常见的鉴别诊断包括:
• Klippel-Feil综合症:这种先天性脊椎发育不良疾病可能伴有颅底发育异常,但通常没有显著的脑干受压表现。
• 脊髓脊柱型脑积水:该疾病可能表现为类似的颅底凹陷影像学改变,但其病理机制不同。
• 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颅底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引起颅底软骨和骨质的退变,但通常伴随其他风湿性关节病变。
临床管理与治疗
颅底凹陷症的治疗取决于病变的类型、严重程度及临床症状。治疗策略一般包括:
• 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通过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如止痛药、抗炎药)来缓解症状。
• 外科治疗:对于有严重症状或神经受压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颅底减压术、脊髓减压术或颅底重建术等。
• 针对性治疗:如果颅底凹陷症是由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需先控制基础疾病的活动。
最后编辑于 01-14 · 浏览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