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面#足跟贯通创面如何封闭和重建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张某,男,56岁。
【主诉】:右足跟皮肤红肿、破溃伴腔隙形成6个月。
【检查】:创面分布于右足跟,共2处,面积分别约4cm*3cm、3cm*3cm。创口较深,互相贯通,其内可见骨质外露,基底覆盖大量坏死组织,恶臭味明显。足底红肿。痛觉迟钝,活动受限。创周炎性浸润明显。

【临床诊断】:皮肤溃疡(右足) 跟骨骨髓炎(右足)中度贫血 低蛋白血症(总蛋白、白蛋白低)脓毒血症
【治疗经过及结果】: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加强创面无菌换药,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变化。患者创面伴腥臭味,癌性溃疡不能除外。抬高患肢,制动,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于入院后3日行右足跟部位床旁清创后负压安置。同时,局部创面放置冲洗管,持续低流量灌洗,促进坏死组织排出。


于入院13日后拆除右足跟负压装置后见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未见坏死组织覆盖。足底红肿明显减退,可见皮肤皱褶。但两处创面仍相互贯通,创口内可触及坏死跟骨骨质残留。
患者于入院15日后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复杂性皮瓣、肌皮瓣、超薄皮瓣修复术+皮片取皮术+下肢植皮术。术后保持右足抬高,严格使右足跖屈内旋,避免皮瓣受压。同时,密切观察皮瓣血运,以防蒂部受压影响血运,导致皮瓣坏死的发生。





出院复查照片


术后1年

术后1年
总结与讨论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其周围仅有一层较薄的皮质骨包绕。人体站立时,跟骨位于最低位,受重力影响血液回流缓慢,有利于细菌在该骨停留繁殖,特别在跟骨体部中心,骨小梁稀少的三角区,含有丰富的骨髓,是跟骨结构的薄弱处,因而是跟骨血源性骨髓炎易发部位。
成人骨骺闭合后,血源性骨髓炎则多发生于红骨髓集中的椎骨,髂骨或跟骨,在该处形成病灶,并向四周扩展,由于跟骨骨膜紧密而坚固地附着其上,故在脓肿穿破前很少形成较大的骨膜下脓肿,穿破皮质后很容易形成窦道。
面对跟骨骨髓炎性创面,我们应积极控制局部感染,尽早邻近皮瓣或游离皮瓣覆盖创面,为后期足部功能锻炼提供保障,避免出现肌肉萎缩、静脉血栓等风险。
最后编辑于 01-03 · 浏览 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