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尿路结石一例


案例经过
男性患者,84岁,一年前因无明显诱因感排尿费力,尿急、尿频、尿等待,尿线变细,尿流无力,排尿时间延长,在当地医院就诊,行泌尿系B超检查诊断为“前列腺增生,尿潴留,双肾结石”,建议给予留置尿管至今,间断性更换尿管,尿管持续保持引流,未夹闭尿管。10余天前尿液不自主经尿道外口流出。在当地医院就诊,行泌尿系B超检查诊断为“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双肾积水”给予保守治疗(具体不详),效果不明显。于是来我院做进一步治疗,门诊以前列腺增生症、膀胱结石、慢性尿潴留、双肾中度积水收住入院。发病以来无寒战、高热,无咳嗽、咯痰,食纳精神佳,大便正常。
查体:T:36.6℃,P:68次/分,R:20次/分,BP:143/73mmHg。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自主体位,体型正力型。步入病房,神志清楚,表情自如,查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黄染、出血点。无肝掌,未见蜘蛛痣。
专科检查:双肾区无隆起,未触及包块,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双输尿管经行区无压痛。耻骨上膀胱区空虚。尿道外口无红肿及分泌物,尿管引流液呈淡红色。阴囊及其内容物未见明显异常。肛门指诊:前列腺5×4cm,质地中等,未及结节,无压痛,中央沟消失,肛门括约肌无明显松弛。
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和尿沉渣检查:患者通过导尿管采集尿液送检,干化学结果:白细胞:2+、红细胞:2+、尿蛋白:2+、pH:9.0;沉渣结果:白细胞:32.7/ul、红细胞:66/ul、细菌:2218.2/ul,可见粘液丝和结晶(图1)。

镜下复检多见磷酸铵镁结晶和少量磷酸钙结晶(图2),部分结晶呈十字交叉状、麦秆束状,与磺胺类药物结晶很相似,加酸后,此结晶溶解(图3),考虑该结晶可能为磷酸钙结晶,因磺胺类药物结晶在酸性条件下不易溶解。

图谱

图2 磷酸铵镁和磷酸钙结晶

图3 酸化后磷酸钙结晶溶解成颗粒状
盆腔CT检查:
当天下午患者做盆腔CT检查,结果显示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图4)。

尿液培养:
尿液培养结果显示:奇异变形杆菌 ESBLs(+)(图5)。

案例分析

1.结石的形成既有物理因素也有化学作用。
2.尿路感染是结石的主要致病因素。
尿路结石分类

致病菌特点
感染性结石是感染引起结石,它不同于结石引起感染。该类结石是由产生脲酶的细菌持续感染引起的,在这些细菌中,最重要的脲酶生产者是变形杆菌属、克雷白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奇异变形杆菌易引起导尿管相关的尿路感染。感染主要包括两种毒力因子,脲酶和MR/P菌毛。脲酶:李采青等研究发现奇异变性杆菌相比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有更丰富的尿素酶,可迅速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氨与水发生反应,变成铵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形成碱性环境,利于变形杆菌的生长繁殖。在碱性环境中,铵与镁、磷酸盐和水结合,形成磷酸铵镁结晶;二氧化碳最终分解成碳酸盐,与钙和磷酸盐结合成形成碳酸钙磷灰石。MR/P菌毛:奇异变形杆菌的菌毛具有高度黏附性,帮助奇异变形杆菌在尿道定植,抵抗尿液的冲刷,产生的各种蛋白水解酶以及溶血素等毒力因子,增强了奇异变形杆菌的侵袭力,帮助奇异变形杆菌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也易导致尿路感染。
最后编辑于 01-03 · 浏览 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