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品《伤寒》第85讲:太阳病(111条 · 火劫)


注:本文为听课粉丝根据录音整理而成,如有误差,还请海涵!
为了更加方便大家学习和交流,另外为大家提供两个学习本免费课程的渠道:
1、喜马拉雅搜索“张胜兵品《伤寒》”,音频课程,正在连载,已更新至210余讲;
2、微信搜索“张胜兵中医”公众号,同步连载音频+文字课程,欢迎一起学习交流。
张胜兵品《伤寒》
第85讲:太阳病(111条 · 火劫)
《南歌子·古戍》
【纳兰性德】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
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
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大家好,我是张胜兵,今天是2022年的7月29号,现在是晚上的08:40感谢大家守候在手机或者电脑旁,来收听我为大家讲的《伤寒论》。
今天我们讲《伤寒论》第111条条文。
由于第111条条文里面有火劫这两个字,因此使我想到了纳兰性德的这首《南歌子》,因为火劫也叫劫火,关于火劫我待会再讲,现在只是说在纳兰性德《南歌子》里面有火劫的这个术语出现了,那么我们就把这首南歌子作为今天的开篇词。
第111条条文: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如果单从字面上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话,可以这么来解读:患太阳病中风证的患者,如果误用了火法强行发汗,邪风被火热所迫,血气运行失常。因为风为阳邪,火亦属阳,两阳相并,热邪亢盛。气血流行失度,是为血热妄行。所以出现气血流溢,失其常度,就是它可能会成为离经之血。血热妄行也可以说热迫血妄行,也可以这么理解。风邪和热邪都属阳,因此说两阳相熏灼,两阳熏灼就类似于温病的毒疫炽盛,可以出现黄疸。
阳热之邪太甚,迫血妄行,就可能会出现出血,也即是什么?
鼻衄或者其他地方出血。如果火劫发汗过多,伤津太过,那么就可能会出现阴虚小便难。这个阴虚其实是指津液亏虚,因为气属阳,血、津液都属阴。又因为壮火食气,火热太厉害了,一样可以耗气。气属阳,津液又属阴,那么就可以出现阴阳两亏。在阴阳两亏的情况之下,如果火热之邪夹风邪伤及阴阳过度,可能会出现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身体为什么枯燥啊?
因为身体要濡养的话,是需要津液的。津液已经被火劫强行发汗,再加风邪与火邪相搏于体,灼烧津液,出现身体缺乏水分而枯燥。
但头汗出,剂颈而环。这个剂是个通假字啊,通没有利刀旁的齐。为什么会出现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呢?
因为风邪和火热之邪是两阳,阳热先伤阴。本来以火劫发汗,津液已经亏少,再加上邪气又为风火邪气,再把内部的阴津一伤。因为火热之邪先伤阴嘛,就跟寒邪先伤阳一样。
寒邪会伤阳,火热之邪会伤阴。伤阴之后已经出现了小便难,这个阴津所属的经络已经被伤,伤完之后就再来伤阳经。大家都知道,头为诸阳之会,三阳经都要到头颈部,而三阴经只是到胸部和腹部。阳热之邪先伤阴经,火劫发汗也是先伤阴经,阴经被伤,接着就会伤阳。而阳经和阴经的分水岭就在颈部。所以就会出现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这个但头汗出出现在这里的话,就不是我们以前讲的火热上炎的但头汗出那么简单了。
可以把这一段看成是温病啊。虽然说是太阳中风,但是被火劫发汗了,所以后期表现的都是温病的临床表现,那么当温病伤阴之后再伤阳,出现但头汗出是很危险的。
阴经伤了再伤阳,也可以认为火曰炎上,它往上跑啊。也可以认为颈部是阴经和阳经的分水岭。在这个时候出现“但头汗出”是阴经已被伤,火热之邪,随着风邪蔓延到了头颈部,来伤头颈部之阴液了。
腹满微喘。如果这个火热之邪到了腹部,就可能会出现腹满。《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里面有这么一句原文,他说:诸脏腹大皆属于热。那么热在腹部是可以出现腹满的。而微喘呢?如果这个热伤及胸肺部,肺气不敛是可以出现喘的。如果这个火热之邪伤及到咽喉,那么会出现口干咽烂。如果火热之邪伤及阳明胃,就可能出现不大便,久则谵语。如果伤及阳明胃到了一定的程度,胃津几乎伤到所剩无几之时,就有可能会出现胃阴亏竭至哕。那么这个哕,那就不是简单的呃逆了,已经是胃阴亏竭致使胃气上逆的反应。
如果热邪已经蔓延到了四肢,四肢有热邪,就会热极生风,手足就会燥扰,就不自觉的要捻衣摸床了,其实叫热极生风了。
也正是由于第111条的这些温热之邪所引起的临床反应,如此的完整和完善。后世温病流派全部的继承和发扬了第111条里面的所有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看《温病条辩》。第111条的内容在温病里面几乎都出现了,手足躁扰,捻衣摸床都出现了,是一种热极生风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之下,已经到了热极生风的地步了,能不能治呢?关键看有没有小便。如果还有小便,那么证明津液和阴液还没有被火热之邪灭绝,还没有伤光,如果伤到一点阴液都没有的话,伤绝了的话,小便没有的话,那么恐怕命不久矣。因此,仲景说小便利者,其人可治。言下之意就说,如果小便都尿不出来,体内的阴液都被烤干了,那么将会阴绝而亡。
简单的将这些解读了一下。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太阳中风怎么出现了温病的情况啊?温病的这些临床表现,以前仲景说过没有啊?当然有。
我们看一下第6条条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在逆促命期。
这条条文我们已经讲过了,第6条条文是直接说是温病。太阳温病后面的临床表现和第111条很类似,但是第111条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感受的温病,而是什么?而是太阳中风误用了火劫发汗,才变成了温热之邪,才变成了后面的一片温病的临床表现,它是太阳中风误治后变成的类似于温病的临床表现。
本身不是温病,是被误治之后,形成了温病病因病机类似的一些临床表现,因此仲景并没有给方,所有的证状都没有给方,这些方子被后世医家通通的补充了。至于怎么用方,我待会儿再讲。现在我只是为了告诉大家,第111条表现的温病是由太阳中风,用火劫发汗误治而来,而条文第6条的温病是本身感染的风温或者是温病。但是那个风温和这个温病学家所说的风温是不同,我讲过的。
第6条是本身感染了温病,太阳温病,但是没有给方剂,而第111条更加完善的,给出了温病的好多临床表现,但是仍然没有给方药。
今天的重点是火劫。
什么是火劫?
火劫是在不同的出处有不同的意思,在佛教语里面有火劫。佛教是在汉朝从印度传入到我国,比张仲景时期还要早,因为仲景已经是东汉末年了嘛。那么佛教语里面,有火劫这个名词,它是指什么呢?是指坏劫中的大三灾之一。大三灾是指火灾、水灾和风灾。谓劫火洞烧,直至光阴天。
在中医术语里面,火劫是个啥意思呢?在中医术语里面,火劫是指热性病或者发热病误用了烧针、熏、熨、灸等火法,导致疾病恶化。火劫本身就是指疾病恶化,包含了这个意思在里面。
那么为什么要用劫呢?还用了一个佛教用语呢?是为了证明这个火劫导致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因为佛教里称之为大三灾之一嘛,所以在中医术语里面,这个火劫仍然是灾,是出现灾难性后果。这个灾难性后果,仲景已经从轻到重到更严重,几个阶段跟我们分析了,临床表现已经说的很清楚。
说白了,太阳病中风就是一个桂枝汤证而已,吃点桂枝汤不就解决了嘛。但是这个医生他可能不太懂开方,就只知道用火疗法。用了火疗法呢,如果是一般误用火者,仲景还有可能说误用火者,比如上一条“凡熨其背”,他还没有说火劫两个字,仲景既然用到了火劫两个字,就证明了什么?就证明了出现了灾难性后果。你看这个熨也是一种火法,是吧?但是在第110条,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并没有说是火劫。而第111条直接说以火劫发汗,已经蕴含了不良后果了,就是用了错误的火疗法,导致了不良的后果。
火劫一方面是指产生了不良的后果,另外一方面是指什么?强行逼迫病人出大汗,所以火劫发汗。一个太阳中风证,桂枝汤微微发汗就能解决的问题。结果用强迫其发大汗的方法,灼伤了津液。这个病人是太阳中风是有风邪的,风为百病之长,数行而善变,是可以变的,是可以到处跑的。这下好了,用了大火大热的这种疗法,这个邪风呢,就被火热。邪风被火热。
什么叫邪风被火热?有的医家理解成邪风加上火热,有的医家理解邪风被火热所迫,或者火热被邪风所迫,随便怎么理解,总之一条就是风邪和火热之邪在体内流窜,形成了一种有风热、风温的病因病机的临床机理。风本来就善行数变,能跑动,再加上有火热进去了,那么势必导致什么?气血流溢,失其常度。
血太热了,那血拼命的跑,跑到哪里去了?跑出了脉外。血溢出脉外,就会出现流血的情况。那么这种流血的情况呢?我们中医的治疗方法应该是凉血止血。
如果血热不是特别的厉害,只是比较轻微的,那么就会出现什么?阳盛则衄,那么就会流鼻血。随着流鼻血就有可能会出现什么?自衄而解。比较轻微的患者,可能流个鼻血人就好了。因为这个风邪、热邪随着鼻血流出去了,这叫自衄,而且这种情况是有可能出现的。如果自衄不解怎么办呢?如果用经方,就可以用三黄泻心汤喽。我之前不是说过吗,但凡是由热所引起的上焦出血,即可用三黄泻心汤嘛。
由于以火劫发汗,那么小便津液缺乏,小便就会难,叫阴虚小便难啊。如果是阴虚小便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用经方的话,那可能就是猪苓汤了。但是如在温病里面,用的是冬地三黄汤。
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这是个什么情况呢?这个在临床当中的确有,但是张仲景没有给方。后世医家有个方子,专门治这个温病发黄的。用的是什么呢?用的是千金犀角散。
千金犀角散用的犀牛角、黄连、升麻、栀子和茵陈,专门治疗疫毒炽盛的黄疸。
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那么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如果用经方的话,可以用《金匮要略》里面的薯蓣丸。薯蓣丸气血阴阳都补嘛。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呢?
这种情况在急性期如果用经方去救的话,是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急下存阴的。当然了,急下存阴,只是把热去掉而已,要彻底解决问题,还是要养阴。这个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温喘,口干咽烂,这都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急下存阴。那么或不大便,久则谵语这个情况呢?根据临床表现,用大小承气汤或者调胃承气汤,看情况选择。
如果出现了哕,在早期由火热引起的,可以用竹叶石膏汤,橘皮竹茹汤等等。但是,如果到了后期,胃阴快绝了,那竹叶石膏汤和橘皮竹茹汤是没有用的。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胃阴已经快绝了。到了胃阴快绝的时候,火热会很重,出现手足燥扰,循衣摸床,捻衣摸床这些情况的话,恐怕要用大定风珠,小定风珠等等这样的温病方了,养阴熄风止痉的这些方子。
有的人说养阴,我可不可以用经方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啊?那也行,反正大定风珠,小定风珠,这些方子基本上都是在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变化的。如三甲复脉汤啊,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啊,都是在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变化而来嘛,本身温病的许多方子就是来源于伤寒方,你只要加减合适当然是可以的。有一些既能够养血又能够养阴的,比方说犀角地黄汤,刚才说的千金犀角散,都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用。
所以说《伤寒论》里的很多方子是可以治温病的,甚至是温病方的出处,温病方的来源,你看这些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通过变化都变成了治温病的方,都被温病学家广泛运用于温病。
所以讲这第111条条文,那其实是已经在学习温病了,而且我刚才也给出了很多温病方。那么关于温病,我在《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已经讲的很清晰了,因为这个条文涉及到了这部分的内容,所以我就通过一些方药、治疗法则讲了一下温病。如果大家想彻底的学温病的话,喜马拉雅上有《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大家可以去听一听。当然淘宝、京东也有《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这本书,因为我讲的课已经被徒弟整理出来,已经成书啊,市场上也有卖,淘宝京东都有。
通过第111条的解读,我们就发现,原来伤寒里面也蕴含了温病的很多的知识,后世的温病学家在《伤寒论》里面也吸收了足够的养分,因此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也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哪怕是一条小小的条文,很有可能会引发一个流派,这是很正常的。后世的好多流派都从《伤寒论》吸收了养分,包括以前讲的补土派,他们是从甘温除热的小建中汤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第111条这里,温病流派也在这个条文里面吸收了很多的养分。在后面的讲解当中,当我们碰到哪一条条文直接影响后世产生的一个流派的,我还会跟大家仔细的剖析。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112条条文,也是火劫。这节课我们讲的火劫是形成了温病,以及跟大家一起学习了一点温病的知识,也可以说是复习一下温病的知识吧。因为温病我之前已经讲过了,而第112条的火劫呢,给出了方子,而且成了非常经典的名方。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那么这节课就先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不见不散!
最后编辑于 2024-12-23 · 浏览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