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癌骨痛的“克星”——锶-89
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高发部位,数据显示,晚期癌症患者60%~90%会发生骨转移,尤其是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肺癌。肿瘤骨转移的主要症状为逐渐加剧的顽固性疼痛、活动受限,并可导致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脊髓和神经压迫以至截瘫、高钙血症等不良事件。肿瘤骨转移患者目前可以选择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外放射、双膦酸盐、止痛药物、放射性药物治疗等。随着核医学诊疗技术越来越被临床所熟知及认可,放射性治疗药物逐步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方法之一,其中锶-89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骨转移治疗手段。
锶-89治疗骨转移瘤的原理
锶和钙属于同族元素,具备相似的理化特性,可高度聚集于骨病灶处。锶-89进入人体后,到达骨转移灶的部位,通过发射β射线内照射杀死转移的肿瘤细胞,抑制转移灶肿瘤生长。骨转移病灶对锶-89的摄取是正常骨的2~25倍,锶-89的半衰期长达50天之久,进入骨转移病灶后能发挥持久的杀伤作用,尤其对于全身多发性的骨转移灶患者,锶-89治疗有明显的效果。
锶-89治疗能明显缓解患者骨痛,可能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1)锶-89治疗使瘤体缩小,减轻了受累骨膜和骨髓腔的压力;(2)辐射生物效应干扰了神经末梢去极化的过程,影响了疼痛信号的传导;(3)辐射生物效应抑制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等疼痛介质的产生。
锶-89治疗骨转移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骨转移瘤伴有骨痛患者,且99mTc-MDP SPECT全身骨显像显示病灶处有放射性浓聚;
(2)恶性骨肿瘤因种种原因未能手术切除或手术后有残留癌肿或伴有骨内多发转移者,且99mTc-MDP SPECT骨显像证实有较高的放射性浓聚;
(3)治疗前1周内白细胞不低于3.5×109/L,血小板不低于80×109/L,血红蛋白>90g/L。
禁忌症
绝对禁忌症: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相对禁忌症:
(1)由于放射性药物可能产生的骨髓毒性,血细胞计数低至一定范围是使用锶-89的相对禁忌证,在没有合并慢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情况下,权衡利弊,血细胞计数的下限可放宽至:白细胞总数>2.4×109/L,血小板≥60×109/L。
(2)血肌酐>180 μmol/L和/或GFR <30 ml/min 。
(3)脊髓压迫和病理性骨折急性期。
(4)预期生存短于8周。
锶-89治疗效果
锶-89治疗后多数患者在治疗2周后疼痛逐渐缓解,平均有效率为76%,且疼痛缓解维持时间3~6个月;少数患者用药后2~10天可短暂骨痛加剧,即所谓的“闪烁”现象,一般持续2~4天,“闪烁”现象通常预示患者将获得较好疗效。
锶-89治疗后患者部分病灶SPECT骨显像放射性摄取降低;X线检查治疗后病灶缩小,溶骨性病灶有再钙化征象;部分患者骨转移灶数目减少。
锶-89治疗的辐射安全性
锶-89发射纯β射线,射程短(骨组织中的最大射程约3毫米),穿透力差,从患者体内发出的β射线经过自身的吸收,衣服的阻挡、空气的阻挡,再辐射到周边患者家属、周围环境和医护人员身上不会造成危害,无需进行特殊的辐射防护。
锶-89治疗前后注意事项
锶-89治疗前患者一般无需特殊准备,注射锶-89前后适量饮水,正常饮食。锶-89治疗前后行局部放疗是安全的,但治疗前后3个月内应避免行大野放疗(半身放疗)。
有研究显示,锶-89与放疗、化疗、双膦酸盐及内分泌治疗等联合治疗具有协同效应,效果更好,安全性也较高。联合治疗时需把控好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间隔时间,如锶-89治疗前应停用化疗或放疗至少6周避免发生骨髓抑制,停用双膦酸盐药物至少2天以利于锶-89在骨转移病灶中积聚。
最后编辑于 2024-12-18 · 浏览 2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