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发布于 2024-12-06 · 浏览 4919 · IP 新疆新疆
icon李梦杰huxi 推荐
icon李梦杰huxi 已点赞
icon李梦杰huxi +15丁当

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两个术语。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深入想过,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今天就来讲一讲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那些事。

(一)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基本概念

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都是人体对各种内外刺激的防御机制。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感染、损伤或化学刺激的即时反应,其主要目的是清除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组织。炎症反应通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炎症是一种快速发生的反应,通常由病原体入侵引起,通过释放促炎因子如IL-6、TNF-α等来激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以迅速对抗感染。慢性炎症则是一种持续性的低水平炎症状态,可能由未解决的急性炎症或长期的组织损伤引起,如糖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中常见。

免疫反应则是更为复杂的过程,涉及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个层次。先天免疫系统迅速响应,识别并清除病原体,而适应性免疫则更为特异,通过T细胞和B细胞产生抗体来对抗特定病原体。免疫反应不仅涉及免疫细胞,还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如干扰素(IFN)和核因子-kappa B(NF-κB)等。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之间的联系在于,炎症反应常常是免疫反应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急性感染过程中。例如,在感染过程中,炎症反应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激活免疫细胞,从而启动更广泛的免疫应答。然而,免疫反应的失能导致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三)两者之间的区别

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特异性和持续时间。炎症反应通常是急性且非特异性的,而免疫反应则可以是特异性的,并且在感染清除后可能持续较长时间。炎症反应主要通过局部效应来发挥作用,而免疫反应则涉及全身性的调节。

(四)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在分子机制上的具体差异是什么

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在分子机制上的具体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差异:炎症反应通常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如IL-1、IL-10、TNF、IL-12、IL-18、NLRP3 inflammasome等 。这些分子在急性炎症、慢性炎症、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微生物感染等多种病理条件下发挥作用。 免疫反应则更多涉及T细胞、B细胞的激活与调节,以及树突状细胞(DCs)的成熟和功能调控。例如,CRP对DCs的影响表现为部分上调免疫表型分子,但并不显著促进炎症因子的分泌。

免疫细胞的参与和功能差异:在炎症反应中,不同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粒细胞等会经历功能变化,如循环细胞数量减少、MHC II类分子和Fc受体表达下降等。免疫反应则涉及更广泛的免疫细胞类型,如T细胞亚群的激活与分化,以及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例如,B7-H3在T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具有多样性,并且其表达谱比较明确。

炎症与免疫的调控机制:炎症反应的调控涉及多种抑制、激活、调节和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例如,CRP能够通过上调抑癌基因PTEN、FOXO1和CDKN1B(p27.kipl )的表达,激活Caspase-7并裂解PARP,从而诱导DCs凋亡,以维持免疫稳态。免疫反应的调控则更多依赖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例如,神经-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中,免疫细胞激活能刺激调节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神经元回路。

炎症与免疫的组织特异性:炎症反应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病毒感染后肺和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存在显著差异,这与组织特异性的基因表达和信号通路有关。免疫反应则在全身范围内进行,但其具体机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现也可能有所差异。例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之间的免疫细胞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评分普遍高于正常受试者。

参考文献

1. Hiroyasu Tsutsuki, Tianli Zhang et al. “Regulation of innate immune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by supersulfides..” International immunology(2024).

2. 魏伟.炎症免疫反应软调节[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

3. S. Woodburn, J. Bollinger et al. “The semantics of microglia activation: neuroinflammation, homeostasis, and stress.”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2021).

4. S. V. Tishсhenko. “Особливості експресії ангіотензину II в аркуатному ядрі гіпоталамуса е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их щурів при різних за етіологією артеріальних гіпертензіях.” Pathologica(2018).. C.B.TiweHKO.

5. Y. Abdallah, Sukhmanpreet Chahal et al. “Drug-disease interaction: 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inflammation on drugs action and disposition.” Journal of Pharmacy &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23).. Sherif Hanafy M.

6. 《中国医药科学》.孙尔维:SLE发病溯源,抓好炎症治疗=成功一半?[J].中国医药科学,2017.

7. 郑文炼,王小祥,陈文涛等.严重烧伤后免疫细胞功能变化和炎症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J].广州医药,2023.

8. Hongxia Duan, Chaoliang Xiong et al. “Review and prospect of CD146 research.” (2020).. 熊朝亮, 景林, 徐庆吉, 刘晶玉, 马欣然, 王大吉, 向建全.

9. 曹盼,胡浩,罗威伟等.抗病毒天然免疫、炎症与癌变机制[J].中国基础科学,2018.

10. S. Török. “A kén-hidrogén protektív hatásmechanizmusainak vizsgálata TNBS-indukált patkány colitis modellben.”

11. 李艳萍,黄萍,胡秀芬等.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联系——胆碱抗炎通路[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

12. 戴静雯,周萍萍,李素等.抗病毒免疫中干扰素与炎症信号通路的交互调控:防御反应与维持稳态[J].微生物学报,2022.

13. C. O. Souza. “Ativação do inflamassoma de NLRC4 confere suscetibilidade à infecção por 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 (2017). 14. 周厚成,蔡志雄,王晓青等.冠心病与炎症和免疫系统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

14. 周厚成,蔡志雄,王晓青等.冠心病与炎症和免疫系统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 

15.陆灵光,黄敏,江潜城等.有氧糖酵解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2.

16.李春霞.小分子化合物LY2874455抗炎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21. 17. 刘占举,王丽萍.肠黏膜先天性免疫应答与炎症损伤[J].胃肠病学,2007.

17. 刘占举,王丽萍.肠黏膜先天性免疫应答与炎症损伤[J].胃肠病学,2007. 

18. 邢静,李玉玲,张彧等.内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机制和多酚类化合物抗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

19. 黄建,黄功华,刘新光.免疫炎症在皮肤创伤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J].现代免疫学,2018.

20. 刘文超,杨桂强,张斌等.炎症和机体免疫反应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J].临床军医杂志,2004.

21. 麦华卓,汤韶斌,全良锦.肺炎支原体肺炎免疫球蛋白与炎性指标相关性[J].智慧健康,2021.

22. 广西中医药大学2. 云南中医药大学3.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NLRP3炎性小体相关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

23. 丁烨,任静宜,于洪强等.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在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6.

24. 杜林钗,刘兰英,王和生等.CD11c+细胞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8.

25. 张赟恺.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5b和RNA结合蛋白Rbm25在免疫炎症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26. 刘军.正确理解危重病免疫功能障碍免疫与炎症的关系.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6.

27. 弓剑,晓敏.围产期奶牛炎症反应及其与免疫和能量代谢的关系[J].动物营养学报,2016.

28. 张雪,潘家华.IL-17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免疫作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2.

29. 魏伟.抗炎免疫药物的应用与研究.2016“定量药理学与药物临床评价”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论文集,2016.

30. Michelle A. Sugimoto, L. Sousa et al. “Resolution of Inflammation: What Controls Its Onset?.” Frontiers in Immunology(2016).

31. Cindy Stahn, M. Löwenberg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glucocorticoid action and selective glucocorticoid receptor agonist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2007).. Cindy S.

32. 吴超能.C反应蛋白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与分子机制[D].复旦大学,2010.

33. 华中农业大学.基于RNA-seq的炎症小鼠肺和脑组织的转录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9.

34. 余芳,费樱,程明亮等.感染、免疫与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

35. 张光波.人共信号分子B7-H3在炎症反应及肺癌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2.

36. Mohini Bhattacharya, D. Wozniak et 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s.” 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2015).. Mohini Bhattacharya, Daniel J Wozniak.

37. 罗仍卓么.奶牛乳腺炎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miR-146a在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的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8. 黎祖鸣,封杰妮,陈雪如等.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慢性疲劳综合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之间分子机制及其潜在干预中药预测[J].中草药,2024.

最后编辑于 2024-12-06 · 浏览 4919

1 15 1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