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51岁女性UC患者,合并ITP病史,两病之间有关联吗?
病例信息
【患者信息】:女,51岁
【主诉】:反复便血1个月
【现病史及既往史】:每日排便5-8次,不成形,量少,粪质呈糊状及稀水状,大便中常带有少许鲜红或暗红血液,与大便相混,偶伴腹痛 无伴恶心,无伴呕吐,无伴反酸,无伴嗳气,无食欲减退,无眼黄,无尿黄。无头晕乏力
既往史:
(第一次住院)时间:2019.11.20
因“月经量增多1个月”住我院血液内科,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予“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冲击 、地塞米松 抑制免疫 、白眉蛇毒血凝酶、氨基己酸 预防出血 、缩宫素 减少子宫出血、 罗沙替丁 制酸、 还原型谷胱甘肽 保肝 、铝镁加混悬液 保胃”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第二次住院)时间:2020.2.10
出院后,口服“醋酸泼尼松片” 逐渐减量至40mg qd时,(出院2个月后) 因“便血1周余”再次入院。详细询问病史, 大便鲜红色血液,量约50-100ml,无含血凝块,未见明显粪质,伴头晕、乏力,无呕血、黑便。
查血红蛋白116g/L,血小板177×10^9/L






考虑痔疮出血可能性大 ,予根除HP治疗:
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耐信) 20mg Bid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美常安) 0.5g Tid
阿莫西林 1.0 Bid
克拉霉素 0.5 Bid
丽珠得乐 220mg Bid
(既往第三次住院)2021.10.07(距上次出院1年半)
粪便常规+隐血:脓细胞0-1/HP,白细胞0-1/HP,红细胞+/HP,隐血试验阳性;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M)测定:血小板相关抗体IgG阳性率1.97%,血小板相关抗体IgM阳性率1.31%,血小板相关抗体IgA阳性率1.12%;
2021-10-12粪便常规+隐血:脓细胞5-8/HP,白细胞++++/HP,红细胞2-5/HP,隐血试验阳性;
2021-10-13肥达氏反应:正常;
2021-10-14粪便细菌培养:未检出沙门菌及志贺菌。
2021-10-18霍乱弧菌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




【回到此次住院检查】:
2024-10-14血常规+异常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计数6.33×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58.80%, 红细胞3.81×10^12/L, 血红蛋白91g/L, 红细胞平均体积77.2fL, 血小板386×10^9/L
降钙素原、糖化血红蛋白A1c、常规生化全套检查、凝血筛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体液免疫检查:均无异常。
PPD试验:阳性;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 对照反应水平(P)4732.67pg/mL;
血管炎组合5项:不典型PANCA++,抗丝氨酸蛋白酶-3抗体 IgG型1.55(++)AI;
巨细胞病毒CMV-DNA(定量) :0.8×10^3拷贝/ml
EB病毒(基因诊断)<0.5×10^3拷贝/ml;
2024-10-15抗核抗体谱十三项:抗核抗体IgG阳性(1:100),抗核抗体核型1胞浆颗粒型;
粪便常规(2024-10-14): 颜色棕色,性状水样便,脓细胞++++/HP,白细胞++++/HP,红细胞++++/HP,隐血试验阳性,
钙卫蛋白 >60ug/g;
2024-10-18粪便常规,隐血试验: 隐血试验阳性
2024-10-20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粪便): 无致病菌生长;




乙状结肠、直肠管壁均匀增厚,强化

Mayo内镜评分:3分(溃疡形成,自发出血)
改良Truelove评分:轻度
改良mayo评分:8分(中度活动)
【临床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E2,初发型,中度活动)
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
肠道感染不能排除
【治疗经过及结果】:制酸、保胃、补液、解痉,补铁对症处理










最后编辑于 2024-12-02 · 浏览 8667 · 13人已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