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照顾别人?别把自己活得那么累!
在关系里,你会有「照顾者」心态吗?
想象一下,一个朋友正在和你分享最近的烦恼。
朋友的故事还没讲完之前,你已经在绞尽脑汁地思考能给她提供什么样的解决办法。
并且当你察觉到自己提供的方法毫无帮助时,你会感到非常愧疚,感觉没能帮上忙。
「照顾者」心态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很多时候你自己都没有察觉。
在面对身边人可能存在的需求时,你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必须照顾周围的人,并且尽力提供实际的支持。
这类人的共情能力都很强,但常常会过度掏空自己,越活越累。
对于ta们来说,无论当下是否感到疲劳,无论自己是否也有许多烦恼,但ta们依然会选择给身边的人给予陪伴和支持。
「照顾者」心态,
其实是一种失去自我的表现
忍不住照顾别人的人,ta的状态一定是糟糕的。
因为ta一直在忙着处理身边人的事,忙着出谋划策,为别人的生活、情绪、感受和界限负责,以确保对方能够更好地生活或者应对困难。
想休息的时候却恍然发现忙的都是别人的日常琐碎,自己的事好像什么都没做。
其实,「照顾者」心态,是一种失去自我的表现,这种人往往与自己的内在体验脱节。
当一个人总是忙于为别人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他人身上,过度关注他人而忽视了自身需求。
ta可能会以别人的评价和需求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如果能帮助到别人,会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如果别人对ta不满,就会陷入怀疑和自责中。
完全以他人的需求和态度为导向,自我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变得逐渐模糊。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呢?
1.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小晴(化名)在朋友那里一直是充当“知心姐姐”的角色,每当有朋友失恋或者有其他人际困扰,小晴会立刻放下手头的事赶过去。
耐心地倾听几个小时,陪着朋友分析中间有什么问题,并耐心地安抚,事后时不时地关心朋友的情绪恢复状况。
小晴觉得举手之劳,自己肯定得帮忙;如果不伸出援手,朋友肯定会睡不好觉干不好活。
她感到价值感满满,自己是被认可和被需要的。通过照顾别人,小晴能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2.潜意识里想安抚曾经茫然无助的自己
陌陌(化名)最近感到很困扰,因为身边大部分朋友总是忍受不了他的热情,想要逃避。
安肯咨询师引导他一起探索内在,陌陌发现:原来他在潜意识中把别人当做了小时候的自己。
小时候父母工作繁忙,经常把陌陌一个人留在家里。有一次他生病发烧,独自躺在床上,那种头晕目眩又无人照顾的感觉,让他至今难忘。
长大后,这些被压抑的情感在他的潜意识里驱使着他成为一个 “照顾者”,一开始朋友还会感激陌陌,但随着陌陌的不断介入,朋友感到自己的空间被严重压缩,想要逃离。
这些帮助别人的行为是因为想要弥补曾经那个失落无助的自己,然而却在无意间给别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避免冲突和减轻自己痛苦的本能
周一(化名)工作一天了,回到家正躺在沙发上听音乐舒缓疲惫的身体。
这时一个电话突然打进来,原来是表妹又来抱怨她的男友了。
她感到很烦,但本能地想避免冲突,只是敷衍地附和着。周一知道如果此时不理会表妹的话,绝对会引起她的不满或者怨恨。
表妹控诉的情绪越来越激动,周一仿佛被卷入进去了,开始感到难受。她觉得如果不做点什么来帮助表妹缓解情绪的话,自己这种难受的感觉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周一开始安慰表妹,给表妹提供建议,表妹最终平静下来。挂了电话后,周一感到如释重负。
她给表妹提供情绪价值和建议的动力来自于避免冲突和减轻自己的痛苦。
设立明确的界限,
谁的课题谁负责
能够照顾和共情身边的人,这是一种很好的品质,有利于我们人际关系的建立。
但如果我们总是习惯性去照顾别人,就会忽略自己,也会给别人带来巨大的压力。
我们需要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1.看到内在的需求
没有人是无所不能的,承认自己也有脆弱和疲惫的时候并不羞耻。
当照顾他人时感到力不从心,不要忽视这种信号,感到累了就去照顾自己的感受。
正视自己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打破固化思维的开始。
比如,当有朋友经常和你吐槽同一件事的时候,你其实一句话都不想听,也不想一直当对方的情绪垃圾桶。
学会拒绝,你会发现你想象中的结果并不会发生。
2.设立明确的边界
「照顾者」心态其实是因为自我边限模糊,而边界模糊主要源于对责任的混淆。
我们可能会认为我们有责任缓和他人的痛苦或冲突,但实际上他人的体验或情绪问题都是要由他们自己来处理的,那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过犹不及》中写道:“当一只雏鸟要孵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替那只幼鸟把蛋壳弄破,那只小鸟就会死去。雏鸟必须自己设法把蛋壳啄破,进入这个世界。”
如果你一直帮助别人,他们就可能无法得到成长,别人的事情还是要他自己去解决。
确定边界意识的核心就是要明确自己责任的范围,区分哪些是自己必须做的,哪些是可以放手让别人去做的,或者是他人自己应该承担的。
谁的感受谁负责,谁的课题谁负责。允许他人独立成长,设立好自己的边界。
3.寻求他人的帮助
许多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可能也会期待自己在有困难的时候同样能够得到帮助。
但现实是,大多数的「照顾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敢向外寻求帮助,同时也会本能地拒绝来自他人的帮助。
ta们习惯了自己来解决问题,内心存在着一种不合理信念:表达需要是羞耻的,没有人会真的帮我。
但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并不羞耻,我们要认识到接受帮助不是软弱的表现。
当别人主动提出帮忙时,不要轻易拒绝,可以尝试从小事开始接受,你会发现别人的帮助是友好且有帮助的。
4.建立自我评价体系
不要把他人的评价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他人的评价和意见只是一方面,但不要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价值不取决于他人的看法,不要让它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
定期回顾自己的优势,强化对自己的积极认知,逐步建立起自己稳定且独立的自我评价体系,这样能减少因过度在意他人而产生的过度照顾行为。
总之,别把自己活得那么累,学会放手,专注自己的人生课题!
最后编辑于 2024-11-18 · 浏览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