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突面畸形沈刚分类,我不允许你还不知道

发布于 2024-10-30 · 浏览 806 · 来自 iOS · IP 山东山东


img

Malocclusion,错合畸形,这个名词最早由正畸学之父Edward·H.Angle提出

在正畸发展的百余年历史中,各国学者提出了数以百计的错合畸形分类方法,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Angle于1899年提出的安氏分类。至今这也是正畸医生们在临床上一定会用到的分类方法,用来初步诊断错合畸形的类型

安氏分类虽然运用广泛,但并非万能,它也存在很多的局限性。比如说它只考虑了牙列的对接,而没有考虑颌位因素。这么说吧,关节是“大咬合”,牙列是“小咬合”。“大咬合”决定“小咬合”,而“小咬合”反过来作用于“大咬合”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目前正畸临床上用的比较多的一种分类方法,尤其是针对突面型的患者,他就是突面畸形沈刚分类,这个分类方法由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正畸科主任沈刚教授提出

这个分类法是在安氏分类的基础上考虑了颌位的因素,这也让我们跳出来原本的思维方式,不要遇到突面型就只是去考虑拔牙掩饰,认为对齐牙列、调整咬合就万事大吉。很多情况下,不妨思考一下前导下颌,或许能让原本只能达到80分的案例实现100分的逆转。之前也给大家分享过关于髁突适应性改建的文献,那个就是颌位重建可以实现的理论依据

第一张图片是我自己画的,里面已经说的很详细了,这里再给大家赘述一下

沈刚教授将突面畸形一共分为4大类:齿槽性、骨源性、颌位性、混合性

其中骨源性又分为生理型和病理型,混合性又分为混合I型和混合II型

齿槽性和骨源性(伴长方)不存在颌位后退的问题,治疗这两类可以通过拔牙或者推磨牙,然后内收前牙来实现

齿槽性如果伴有下颌后退就是颌位性,骨源性(伴长方)如果发生下颌后退就是混合性,具体分为I还是II型取决于前牙是直立还是舌倾,需要注意的是混合II型患者面型往往不错,治疗的时后要注意保护患者原本的美貌,对前牙进行有限去代偿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就是骨源伴三角,如果下颌骨体是厚重三角形,往往下颌退不动,那么必定会发生髁突吸收,这种是最不好解决,预后最差的类型

前两类不要下颌前导,后两类可以考虑下颌前导

这里我想说,颌位重建并不是一定能实现的,我们要思考它的局限性:因为每个人髁突改建的潜力都不同,而且髁突改建的限度也是一定的,在髁突发挥完所有改建潜力但还是没能达到目的后,该常规正畸代偿还是要进行常规正畸代偿


img


img


img


img
错颌畸形 (2)

最后编辑于 2024-10-30 · 浏览 806

2 3 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