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硬化
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渐进性和弥漫性肝疾病的终末阶段,最初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而形成假小叶,致正常假小叶结构和血液遭到破坏
肝硬化的病因
- ①遗传和代谢疾病
- ②寄生虫感染
- ③药物和化学毒物(CCl4)
- ④免疫性疾病
- ⑤酒精(国外最常见)
- ⑥循环障碍
- ⑦营养不良
- ⑧胆汁淤积
- ⑨病毒性肝炎(我国最常见)
【一代寄药免九旬,迎胆病】
肝硬化发病机制:肝脏进行性纤维化
肝硬化病理:肝细胞坏死→再生结节形成→纤维间隔形成→假小叶形成
肝纤维化相关的细胞:肝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肝细胞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 1.代偿期:无或轻度临床症状,有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脾轻中度肿大
- 2.失代偿期:
- <1>肝功能减退表现:
- ①全身症状:乏力、精神不振,体重下降
- ②消化症状:食欲下降,腹胀(分泌胆汁减少)
- ③合成功能障碍:合成白蛋减少,低蛋白血症;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出血、贫血
- ④代谢功能障碍:代谢胆红素障碍,出现黄疸
- ⑤灭活作用障碍,灭活雌激素减少,雌激素增加,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肝掌,男性女性化,乳房发育。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增加,保水,腹水加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 ⑦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皮肤黑,肝病面容
- ⑧糖尿病风险增加
- ⑨甲状腺激素失调引起T3和FT3下降)
- <2>门脉高压:
- ①脾大,早期淤血性脾大,晚期脾亢,三系减少(红、白、板)
- ②侧枝循环开放(最有价值的诊断):食管胃底支、直肠肛管支、腹壁支-水母头状
- ③腹水
肝硬化失代偿期最突出的表现:腹水
肝硬化门脉高压最具诊断价值的临床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肝硬化门脉高压最早出现的体征:脾大
腹水的机制
- ①低蛋白血症(胶体压降低)
- ②门脉高压(主要),血管静水压升高,组织液吸收减少
- ③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肾血流减少,RAS系统激活,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增多,钠水潴留
- ④肝脏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弱,激发雌激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增多,钠水潴留,加重腹水
- ⑤肝淋巴量超过了淋巴循环引流的能力,漏入腹腔,参与腹水形成
肝硬化辅助检查
- ①血常规:贫血、脾亢,三系减少
- ②尿常规:出现胆红素尿胆原增加
- ③肝功能: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球比倒置,凝血因子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TA下降,转氨酶,ALT,AST升高
- ④肝炎病原学:乙,丙,丁
- ⑤B超:肝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强,粗糙不均,脾大,腹水
- ⑤CT:肝密度下降,结节改变,肝缩小,脾大
- ⑥腹水检查(漏出液)
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11g/L:门脉性腹水
非门脉性腹水: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11g/L
肝硬化并发症
- ①肝性脑病
- ②原发性肝癌
- ③肝肺综合征
- ④肝肾综合征
- ⑤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 ⑥胆石症
- ⑦感染
- ⑧上消化道出血
- ⑨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海棉样变 【脑癌肺肾乱,胆感出门】
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
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死因:肝性脑病
肝肾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尿钠减少
肝肾综合征的诊断:“三无”,无休克、未用肾毒性药物、无肾实质性损害+肝硬化合并腹水+急进型血肌酐>226μmol/L,缓进型血肌酐>133μmol/L+停利尿剂至少2天后,白蛋白扩容,血肌酐仍>133μmol/L.
肝肺综合征三联征:严重肝病、血管扩张、低氧血症
肝硬化考虑并发原发性肝癌时的条件:血性腹水、肝区疼痛、进行性肝大
肝硬化腹水的首选利尿剂:螺内酯(安体舒通),严重时可加呋塞米,但利尿不可太狠。
最后编辑于 2024-10-29 · 浏览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