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这篇文章给我看哭了😭


这次分享的文献是一个临床型研究,于今年8月发表在牙周病学临床杂志上,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牙医学院的牙周团队
这是一篇十年的随访,在没有科研基金支持的情况下,团队追踪了100颗种植体整整十年,十年啊!
这也是我目前看到过的随访年限最长的研究了。之前分享过一篇牙周和糖尿病的文章,那项研究只用了6个月就出了成效。而对于种植体来说,可能6个月才刚刚实现骨结合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在种植体植入后,颊舌侧应保留1-2mm的骨量,并把这一标准作为种植成功的必要条件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鲁汶大学牙周科的专家团队们在十年前就开始对这个观点产生质疑,因此一个长达十年的“阴谋”就从那时开始,直到两个月前才公之于众……
他们将植入28名实验对象口中的共100颗植体纳入统计,其中种植体的直径统一为3.5mm,而受试者牙槽嵴颊舌径宽度都≤4.5mm。这显然是一个违背传统种植标准以至于要挑战极限的行为:4.5-3.5=1
这就意味着,不管怎么去控制种植体植入的位置,永远无法满足颊舌侧能预留出1-2mm的骨量
这个实验并没有去使用骨增量的方法,比如说GBR等牙周手术。因为一旦植骨,就偏离了研究目的。这个研究本身就是想探究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常规种植是否能取得成功。文章中也说了,植骨固然能有效解决牙槽菲薄的问题,但是骨粉毕竟是外来物,是存在感染风险的,而且患者还需要额外承担植骨的高昂费用。如果这些研究能取得成功,或许在某些情况下就可以不需要植骨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项研究终于成功了,100颗植体,10年时间,结果具有足够的说服力(虽然可能是由于受试者去世或者失去联系的原因,最后只统计到了75颗植体和21名受试者)
这篇文章评判种植成功的因素主要有这些:硬组织层面为marginal bone level(边缘骨水平),期间在第1、5、10年进行过三次随访,发现在颊舌径如此狭窄的情况下,植体与牙槽骨接触的边缘只发生了少量的bone loss(骨丧失),在种植成功标准的限度之内;
软组织层面主要有FMPS(全口菌斑评分)、FMBS(全口出血评分)、BOP(探诊出血)、SOP(探诊化脓)、PDD(牙周袋深度)和KTW(植体周围黏膜角化组织宽度),这些数据也在正常范围内








最后编辑于 2024-10-28 · 浏览 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