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瘤科普
老家一个50多岁的老乡咨询我:这一段时间我尿液有些发红,不疼不痒,去县医院做了一个B超,发现膀胱里长了一个东西,这是怎么了,这是得了什么病啊?这是经典的膀胱肿瘤患者看病的画面。

一、膀胱肿瘤的发病率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能够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9位,男性居第7位,女性居第10位。我国男性膀胱癌在恶性肿瘤中排第7位,女性排在17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二、致病因素
目前,较为明确的两大致病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吸烟是目前最为肯定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吸烟可使膀胱癌危险率增加2-3倍,其危险率与吸烟强度和时间成正比。

另一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为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职业因素是最早获知的膀胱癌致病危险因素,约20%的膀胱癌是由职业因素引起的,包括从事纺织、染料制造、橡胶化学、药物制剂和杀虫剂生产、油漆、皮革及铝、铁和钢生产。
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化学致癌物是膀胱癌的致病因素,尤其是芳香胺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烟草和各种化学工业中。烟草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到体外,尿液中的致癌成分诱导膀胱上皮细胞恶变。

二、膀胱肿瘤病理类型及分期
膀胱肿瘤包括尿路上皮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其次有少见的小细胞癌、混合型癌、癌肉瘤及转移性癌等。尿路上皮癌最常见,占90%以上,鳞癌占5%、腺癌少见,小于2%。膀胱腺癌是膀胱外翻患者最常见的癌。

膀胱癌的分期主要包含3方面的信息,①原发肿瘤局部浸润情况②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③全身其他脏器转移情况。TNM分期是判断膀胱肿瘤预后的最有价值的指标。T是指膀胱肿瘤的浸润深度,按照T分类:
Tis期,原位癌,Ta是非浸润的乳头状癌,
T1是在尿路上皮细胞中肿瘤浸润到上皮下的结缔组织。
T2期的肿瘤为浸润癌,T2分为T2a和T2b。T2a是肿瘤侵入浅肌层,T2b是肿瘤侵入深肌层。
T3期的肿瘤是浸润到膀胱外的组织,又分为T3a、T3b。T3a是肿瘤在显微镜下侵犯到膀胱外,T3b是肉眼可以看到肿瘤侵犯到膀胱外。
T4期的膀胱肿瘤是侵犯以下任意器官:前列腺、精囊、子宫、阴道、盆壁、腹壁等周围的器官。
N表示为盆腔、淋巴结的浸润程度,分为N1到N3不等。
M是指远处转移,分为M0、M1a、M1b等。
三、膀胱肿瘤的临床诊断
无痛性肉眼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血尿程度可以从淡红色到深褐色,以洗肉水样最为常见。有一些患者也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对于怀疑有膀胱肿瘤的患者,首先B超筛查。

膀胱里究竟是否有病变,膀胱镜是最直观的检查方法。直接看到膀 胱内部的状况,如发现有异常组织,可以直接取样进行病理活检。

四、膀胱肿瘤的治疗
1.确诊膀胱癌后,应及时到医院接受规范的治疗。根据膀胱癌的浸润深度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而治疗方式则需结合肿瘤的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是否有转移等多个因素综合制定规范的治疗和长期的随访。
2.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全部膀胱癌的70%,其中Ta占70%、T1占20%、Tis占10%。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是非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主要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通过手术对内镜可见的所有膀胱肿瘤进行深达肌层切除,可进行病理诊断、制定灌注方案及随访策略。患者在膀胱肿瘤电切手术后,为了防止复发和转移,都要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膀胱灌注治疗将膀胱癌复发的概率降低了35%。灌注治疗使用的药物包括化疗药物和免疫制剂。化疗药物包括丝裂霉素C、表柔比星、吡柔比星等,彻底清除残留的癌细胞。免疫制剂有卡介苗、干扰素等,可以激发膀胱内部局部的免疫反应,防止肿瘤复发。这些药物通过导尿管直接注入膀胱,避免了对其他组织的伤害。

3.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是一种致命的恶性肿瘤,一般需要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尿流改道。

五、随访
膀胱癌患者在手术后应定期随访,一般是在术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第3年后可每6个月复查一次。膀胱癌患者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制定不同的随访方案,随访重点观察肿瘤复发的可能性。膀胱镜是膀胱癌患者术后随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检查,需要根据患者高危、低危或中危的程度来选择不同的频率复查。
膀胱癌的预后和肿瘤分级、分期密切相关,复发、转移率较高,所以一定要积极复查。
最后编辑于 2024-10-19 · 浏览 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