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患为本,共创未来!2024 CSCO 学术年会厦门盛启
9 月 26 日,第 27 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 2024 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福建厦门盛大开幕,为期四天,主题为「以患为本,共享未来」。年会设有 67 个学术专场,涵盖 506 项前沿研究及 145 篇口头报告,吸引投稿 1756 篇,彰显了我国肿瘤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与医学人的执着追求。
开幕式由 CSCO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江泽飞教授主持,氛围庄重而热烈。主席台上,CSCO 核心领导团队包括 CSCO 理事长徐瑞华教授、CSCO 候任理事长于金明院士、CSCO 监事长马军教授等齐聚一堂,与众多学者共同见证盛会,展现了 CSCO 团结奋进、共促发展的精神面貌。

图 1. CSCO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泽飞教授主持开幕式
开幕:群英荟萃,共筑中国肿瘤防治新防线
CSCO 理事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中概述了会议亮点,强调以「以患为本,共享未来」为核心,构建开放合作平台,汇聚全球精英共谋肿瘤防治未来。他指出,CSCO 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通过专家讲座、专长展示及论文交流,为青年学者与基层医生搭建桥梁,促进学术交融,推动肿瘤学发展。
回顾过去,徐瑞华教授提到,作为肿瘤领域的重要学术组织,CSCO 在学术交流、规范制定、国际合作及人才培养上成绩斐然,其诊疗指南更成为中国学术标杆。展望未来,徐瑞华教授对肿瘤防治前景充满信心,同时呼吁面对挑战,需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加强科普宣传与教育。

图 2. CSCO 理事长徐瑞华教授开幕致辞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院士通过视频发表讲话,向第 27 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 2024 年 CSCO 学术年会的召开致以热烈祝贺,并向肿瘤防治领域的专家及社会各界支持者致以崇高敬意与衷心感谢。他强调,肿瘤防治关乎国民健康与社会福祉,遵循「预防为主,强化慢性病管理」的指导方针,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全力推进癌症防治专项行动,并将其纳入健康中国战略核心。
曹雪涛院士进一步介绍,通过强化国家及区域癌症中心、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构建起三级肿瘤综合防治网络。同时,完善诊疗指南与质控体系,促进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显著提升肿瘤防治效能。此外,全民健康行动与癌症早筛早治的深入实施,已见成效,患者生存率稳步提高,为我国肿瘤防治事业迈向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石。

图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曹雪涛副主任开幕致辞
荣耀时刻:肿瘤学群星璀璨,共庆年度成就与学术巅峰
继开幕致辞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主持了大会特别安排的颁奖典礼环节。

图 4.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主持颁奖典礼
樊嘉院士作为颁奖嘉宾,揭晓了 2023 年度 CSCO 临床肿瘤学年度成就奖,该荣誉授予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以表彰她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领域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 )抑制剂国际多中心临床实验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中国乃至全球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图 5. CSCO 临床肿瘤学 2023 年度成就奖获得者程颖教授
随后,于金明院士宣布了 2024 年度 CSCO 临床肿瘤学年度成就奖的获奖名单,三位获奖者分别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其研究成果多次改变国际肺癌临床实践,将创新的术后辅助治疗模式推向全球标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其多次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乳腺领域研究成果,引领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迈向新高度;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其致力于消化系统肿瘤的精准诊治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改写国际指南,使中国方案成为世界标准。

图 6. CSCO 临床肿瘤学 2024 年度成就奖
紧接着,马军教授揭晓了 2024 年度中国临床肿瘤学优秀论文奖的获奖名单,经过严格筛选,从众多投稿中脱颖而出的 10 篇优秀论文获得了表彰。此外,大会还特别设置了致谢团体会员单位环节,以表彰长期以来对 CSCO 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的合作伙伴。

图 7. 2024 年优秀论文奖

图 8. 创始团体会员单位
于金明院士:精准放疗与联合免疫疗法的创新实践
山东省肿瘤医院于金明院士全面阐述了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的革新与发展,彰显了医疗科技的最新探索与深厚底蕴。他强调,现代放疗技术正加速与靶向、免疫疗法融合,引领肿瘤治疗进入全新时代。
放疗技术历经二维、三维至精准放疗的蜕变,结合图像引导、质子重离子等尖端技术,实现了治疗精度的飞跃与副作用的显著降低,稳固了其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核心角色。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为放疗带来了智能化升级,通过个性化方案的精准定制,实现了高效便捷的「一键式」智慧放疗,极大提升了治疗效率与患者体验。
当前,放疗正与医学影像、基因组学等前沿科技紧密合作,推动精准放疗迈向更高水平。质子重离子等先进设备的应用,结合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创新,使放疗更加安全、高效且个性化,有效提高了癌症治愈率,并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于金明院士特别指出,放疗与靶向、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并非简单的「加法」,需精准考量治疗顺序、时机、剂量及药物配伍。他强调需加强联合治疗的安全性评估,开发疗效与毒性筛选工具,以优化治疗方案,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图 9. 于金明院士作报告
马骏院士:青年才俊引领,鼻咽癌治疗获新突破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介绍道,鼻咽癌以其恶性程度高、易转移的特性,长期以来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马骏院士团队汇聚了一批青年才俊,以临床问题为指引,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并重,使得我国逐步在全球鼻咽癌治疗领域崭露头角。
经过二十余年持续奋斗,马骏院士团队在鼻咽癌诊疗上取得显著成就,患者五年生存率从 60% 提升至 86%,为众多患者家庭带来福音。但马骏院士团队并未止步,他们认识到鼻咽癌治疗的长期性与复杂性,正积极探索精准治疗新路径,目标直指 90% 的五年生存率,期望将鼻咽癌转化为可控的慢性病,并最终根除这一顽疾。
同时,针对晚期鼻咽癌患者面临的治愈率低、生活质量差等难题,马骏院士团队在放化综合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中国特色的增效治疗方案,有效提升了疗效并降低了副作用,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已改写国际治疗标准,为全球鼻咽癌的诊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 10. 马骏院士进行报告
徐兵河院士:中国乳腺癌原创成果改写临床实践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及其团队在乳腺癌的科研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中国原创性成就,同时在国际医疗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赞誉。徐兵河院士领衔研发的吡咯替尼,作为不可逆性泛 HER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历经 Ⅰ 至 Ⅲ 期临床试验的严格验证,其在 HER2 阳性乳腺癌治疗中的出色疗效,不仅重新定义了临床实践标准,更为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
同时,徐兵河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 CDK4/6 抑制剂达尔西利在 HR+/HER2- 晚期乳腺癌治疗领域展现出优异效果,为患者开辟了全新的治疗路径,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在该领域的治疗选择。此外,徐兵河院士团队勇于创新,积极探索节拍化疗与 PD-1 单抗的联合疗法,在晚期 HER2 阴性乳腺癌治疗中展现出潜在优势,为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徐兵河院士团队深度参与并推动了乳腺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实现了从「一刀切」到「量体裁衣」的转变,依据患者的个体分子特征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极大提升了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些研究成果覆盖了抗 HER2 治疗、创新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与化疗的深度融合以及精准医疗的多个维度,不仅是中国乳腺癌治疗领域的一大步跨越,也为全球乳腺癌临床实践的进步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力量。

图 11. 徐兵河院士进行报告
徐瑞华教授:胃肠肿瘤免疫困局终破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教授表示,其团队在免疫治疗的前沿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不仅创新性地构建了增强肿瘤免疫原性的多元策略,还成功将新型联合疗法与靶点药物引入临床,有效改善了免疫微环境,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通过深入研究,徐瑞华教授团队精准识别了多种高免疫原性肿瘤亚型,并巧妙运用菌群调控与饮食干预,优化宿主内环境,从而提升了免疫治疗的整体疗效。他们开创的靶免联合方案,如 CAP 方案,以及创新的化疗与免疫治疗联合疗法,结合甲硫氨酸限制饮食,极大地提高了免疫治疗的敏感性,为患者带来了更长远的生存希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徐瑞华教授团队在 CLDN18.2 等新靶点的免疫治疗上的突破性发现,以及利用肠菌制剂实现冷肿瘤向热肿瘤转化的原创性成果,不仅使得中国原创免疫联合方案(紫杉醇+PD-1单抗)的治疗有效率高达 72%(欧美方案,即5-氟尿嘧啶+PD-1单抗为45~47%),更推动了相关药物在欧盟的适应证获批。
此外,徐瑞华教授团队还积极引领国际指南的变革,更新了包括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在内的 16 部权威指南,将中国免疫联合方案推向国际,为全球胃肠肿瘤免疫治疗设立了新标准。在新药研发方面,他们助力国产新药走向世界,获得多项专利,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胃肠免疫治疗模式,为全球患者带来了更高的根治率和更长的生存期。

图 12. 徐瑞华教授进行报告
程颖教授:小细胞肺癌新药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针对 SCLC 的治疗现状,尤其是 ES-SCLC 面临的困境,吉林省肿瘤医院的程颖教授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她指出,尽管化疗作为 ES-SCLC 的标准疗法已沿用三十余年,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却仍停滞在 8-10 个月的低水平,这一现状亟需治疗策略的创新与革命性突破。
面对新药研发的诸多难题,如 SCLC 复杂的发病机制、多变的耐药模式,以及治疗靶点与精准医疗手段的匮乏,程颖教授展现出前瞻性的眼光。她强调,尽管 PD-1 抑制剂相关研究如 KEYNOTE-604 的国际研究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但挖掘其潜在的治疗价值,仍是推动 SCLC 治疗领域向前迈进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ADRIATIC 研究在局限期 SCLC(LS-SCLC)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度伐利尤单抗巩固治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至 7.4 个月,并将总生存期延长至接近两年的高水平。这一重要发现不仅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上发表,还获得了优先评审的国际认可,并被「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2025.v1版」强烈推荐,为 LS-SCLC 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希望。
基于这一突破性进展,程颖教授认为免疫治疗为 ES-SCLC 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她呼吁,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深化对 SCLC 的理解,积极探索抗血管生成小分子药物、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等创新疗法,以推动治疗策略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从而延长 SCLC 患者的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

图 13. 程颖教授进行报告
来源:CSCO年会现场专家报告
最后编辑于 2024-10-12 · 浏览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