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逐浪,勇毅向前!「希思科医学青年成长论坛」助力青年医生探索无限可能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医学之路,任重而道远。临床,是医学的战场,也是医学青年成长的摇篮。为肿瘤医学领域青年医生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提供知识传播和学习交流的成长沃土,2024 年 9 月 28 日上午,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联合丁香园团队举办的首届「希思科医学青年成长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福建厦门盛大开幕!
首届论坛群贤毕至,特邀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担任大会致辞嘉宾,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担任大会主持嘉宾,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江泽飞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一舟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李健斌博士、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担任大会讲者,围绕「医学青年成长」这一主题共设六个主题篇章和尾声圆桌讨论,与会者积极参与、共同论道未来,为青年医生的医学探索提供了专业支持,给予了深厚的期望。
隆重开场:医途漫漫,守得云开见月明
大会伊始,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担任开场主持嘉宾。两位教授向所有鼎力支持的中国肿瘤事业发展的前辈与同仁、积极传播肿瘤领域学术知识的媒体工作者和所有坚守初心的医药企业人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他表示,正是有了大家的支持,才让这场「青春的约会」能够成行,从而达成将中国临床肿瘤青年医生们「扶上马,送一程」的愿望。

图 1.梁军教授

图 2.朱军教授
两位教授感叹,医学是守护生命的崇高事业,而青年医学工作者,则是这一事业中最为朝气蓬勃、最满载希望的力量。今天的医学青年就是医学事业的明天。相信今天的讲课内容会给大家带来不仅仅是医学更是人生中的深刻思考与启示。青年医生应心怀梦想,眼中有光,怀抱一颗年轻之心,追逐医学之梦,一切皆有可能。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进行开场致辞。秦教授提到,许多优秀老一辈的肿瘤学家如吴一龙教授、张力教授、周彩存教授等经历了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将中国肿瘤防治事业推进到全球前沿水平,可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医学科研之路坎坷,这意味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CSCO 多年来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老一辈肿瘤学者的辛勤耕耘,更离不开年轻一代医学领域莘莘学子的力量。对于青年医生而言,坚持医学的初心,相信定能「守得云开见云明」。

图 3.秦叔逵教授
秦叔逵教授对于医学专业领域媒体平台丁香园及创始人李天天先生表示真挚感谢。秦教授强调,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医疗健康科技企业,丁香园自创立初期至今已拥有大量青年学者用户,多年来一直陪伴 CSCO 成长与进步,积极传播专业权威的学术内容、关注医生职业生涯发展,成为青年医生群体重要的学习交流平台。期待在未来的道路上,CSCO 与丁香园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Session 1 主题讲课:逐梦之路,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江泽飞教授进行「启航医学征途:医学成长之路」的主题讲课。江泽飞教授的分享紧扣「科学发展、学科成长、个人进步」的三个重要方向。以江教授所在的乳腺癌领域为例,自 19 世纪末首次开展乳腺癌根治手术至今,乳腺癌治疗已跨越百年历程,现如今的治疗原则更加强调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改善生存,这要求临床工作者:① 加强筛查,早诊早治,争取治愈;② 注重创新,引进吸收新技术新理念;③ 规范化诊疗,遵循指南及共识。江教授强调,作为青年医生,在发展前行的道路上应学会感恩,感恩前辈的引领、同道的支持,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也要感恩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设置障碍的人,因为挫折和逆风的环境可能会让心态更稳定,一路顺风不一定是好事。

图 4.江泽飞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带来「深耕临床领域:临床实践的深度探索与经验积累,铸就专业技能」的精彩讲课。陈功教授提到,首先,兴趣是一切的「老师」,是万物之驱使。对于青年医生而言,尽管临床工作辛苦,但若立志成为从事临床事业的工作者和科研人员,从心底里热爱临床事业,则许多困难便迎刃而解。其次,青年医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适合别人的领域并非适合每一个人。最后,青年医生要学会磨炼自己的技能、铸就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打磨自己,从而成为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肿瘤医生。

图 5.陈功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一舟教授带来「智慧科研破冰:基于临床科学问题的基金申请」的科研干货。江教授提到,作为深耕医学领域的学者,应具备良好的科研思维,这体现在基于临床问题的科学研究设计、科研标书的写作以及相关科研项目的申报。现如今,科研基金从经费支持和科研体系构建方面为医生的科研生涯提供了坚实的动力和支持,因此,青年医生对于科研基金的标书准备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江教授总结了五点重要内容:① 积累高质量代表性论著;② 凝练优质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说;③ 提前准备预实验和文献阅读;④ 早动笔,多修改,反复修改;⑤做到完美无瑕,尽可能提升每次中标率。

图 6.江一舟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带来「攀登科研高峰:科研之路的创新与成果积累,引领学术前沿」的精彩内容。张教授提到,近期数据显示,中国胃癌年发病例数为 35.87 万,近 90% 的患者发现时已转移,整体五年生存率不足 50%,且超半数的患者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导致。因此,提高胃癌诊治水平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健康难题,也是符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使命。现如今,胃癌的治疗格局已从逐步演变为「三步走」的精准治疗模式。针对胃癌异质性强、耐药率高、手术根治性差、靶点少的「卡脖子」难题,张教授建议,应基于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创立胃癌综合诊疗新模式,基于其分子特征建立胃癌精准治疗新策略,基于其时空异质性开发胃癌全程化管理新技术新方案。

图 7.张小田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李健斌博士带来「开拓科研新纪元:大数据赋能科研实践与论文发表,洞察未来新趋势」的主题讲课。李博士表示,真实世界研究的开展面临诸多难点。首先,在跨中心和跨医院之间进行数据收集具有难度;其次,数据的随访和动态更新具有较高要求;再者,很多中心或相关人员不具备处理大数据的能力;最后,避免混杂因素影响不容忽视。实际上,可将上述难题简化为三大问题:① 如何收集数据?② 收集怎样的数据?③ 如何分析数据?李博士结合 1 个单中心和 2 个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案例对于上述三大问题给出了有力回答:聚焦临床实践,紧扣指南难题,选择临床实践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关注持续的临床热点,抓住科研机遇;结合已有数据库,联合分析诊疗现状。

图 8.李健斌博士
广东省人民医院钟文昭教授带来「跨越国际边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与全球接轨,挖掘未知世界机遇」的精彩讲课。钟教授的讲课内容紧扣平台的重要作用、在合作中成长、个人纵向发展三大主题。以钟文昭教授所在的广东省肺癌研究所为例,其导师吴一龙教授年轻时留学德国,属于国内首先一批接受循证医学理念、科研思维的肿瘤学者,这为钟教授的学术生涯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早在 2003 年建立后不久就搭建了多学科团队(MDT),以临床为导向,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同时邀请了莫树锦教授等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使得中国学者与全球学者的学术连接更为紧密。

图 9.钟文昭教授
钟文昭教授还提到,自 2003 年起,钟教授与丁香园正式结缘,成为丁香园荣誉版主,分享循证医学领域知识进展超过十年。他强调,先要成为一个好学生,再成为一个好医生,最后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研究者。
Session 2 圆桌讨论:重视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
主题讲课结束,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担任圆桌讨论环节的主持嘉宾。圆桌讨论的主题为「青年医路·论道未来:医学青年职业发展路径的深度剖析与挑战应对」。李教授先是进行引导性发言,提出「对于青年医生而言,应如何在开展科学研究时,克服现有困难,越过多重障碍,从而获得相应成果」的问题。

图 10.李进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峰教授表示,对于年轻医生来说,的确面临拥有许多科研想法,但由于资源、经费等实际问题无法付诸实践的困扰。王教授给到了三点建议:首先,可以选择「跟跑」强大的科研团队,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学习成长锻炼自己的能力。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相信最终自己的成果会被大家看到。其次,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项目,思考自己擅长的领域,学会和优秀的前辈、同辈合作。再者,平衡自己的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定期和进行基础研究的老师进行组内沟通,寻求及时的帮助和反馈。

图 11.王峰教授
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代表四川大学阿卢阿取向各位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作为一名博士生,其课题为基础医学方向,如果没有相关的临床课题经验,是否在未来的医生生涯中缺乏相对优势?

图 12.医学生代表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薛俊丽教授表示,作为正在求学阶段的青年学者针对研究课题这个问题不要着急,因为还未进入临床,仍需要静下心来沉淀。薛教授表示,当进入临床工作后,会发现许多临床问题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当有了这些问题后,不管课题大小,可以先做起来,进行积累。因为对于学生而言,资源是相对较少的,重要的是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有了第一步,后面就会有更好的机会。

图 13.薛俊丽教授
基层中青年医师代表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史中强医生向各位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关疑惑:作为基层医生,意识到科研、临床方面的差距与国内顶尖的医院有较大差距,应如何去处理或缩小这些差距?

图 14.基层医生代表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李健斌博士表示,相信每位青年医生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一无所有」到通过一步步地努力,慢慢成长起来。作为一个医生,要从自己最为基本的事情去做起,例如使用真实世界研究、基于临床指南的问题进行探索。以自身团队的研究为例,李博士团队针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失败后,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方案和抗体偶联药物(ADC)之间的疗效比较开展研究,这个问题往往是大家忽视的内容。经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尽管是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 5 分左右的文章,但这也是作为青年医生的一个较大的成长。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薛俊丽教授表示,从切身体会而言,做科研不宜以平台一概而论,应是「处处皆科研,处处皆学问」。临床上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在跟随李进教授进行临床工作期间,薛教授发现,许多体能评分较差的患者被认为不适宜进行化疗,而李进教授则会「量体裁衣」,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进行化疗方案的细化,一部分采用小剂量单周方案给药,一部分仍进行最佳支持治疗或是中成药治疗,而非一刀切。因此,薛教授认为,许多指南上未提到却真切存在于临床中、看似简单的科学问题,值得进行深入探索。
总结致辞:以 CSCO 为基石,中国肿瘤学术之路百花盛放
首届论坛接近尾声,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发表总结致辞。聆听到诸多国内专家和青年医生的热情对话,马军教授表示感慨良多。他表示,CSCO 的 27 年历程发展离不开新鲜、年轻血液的不断加入。培养一名出色的医生是十分漫长而孤独的事业。作为一名医生,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灵活,对待临床问题随机应变;第二是科学,尊重医学和科学事业;第三是创新,不甘现状,开展创新性探索。在临床工作方面,青年医生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科研工作方面,要学会「走出去」,与全球的科学发展相联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希望在 CSCO 这个百花齐放的专业平台内,有更多更好的年轻医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 15.马军教授
审校: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
来源:CSCO 医学青年论坛现场报告
图片:CSCO 照片直播
最后编辑于 2024-10-12 · 浏览 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