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后医院的尴尬处境——工分制与医保基金包干制的根本矛盾

一转眼医改已经在我们三明推行十余年了,随着医改的进程,政策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作为一名普通的临床医生,和大家聊一聊目前的尴尬境地吧。
要了解三明医改,就要弄懂年薪制与医保基金包干制,年薪制中与普通医生息息相关的是工分制,这两种制度之前的帖子都有详细介绍过,这里再稍微提一嘴吧。
所谓工分制:医院计算工作量的一种方法,例如看门诊5工分/人、收住院25工分/人、手术30工分/人。医保基金包干制:核心就是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
在此大环境下,医院的收入来源发生根本变化:医保基金结余部分作为医院可支配收入的大头,而医务性收入则作为锦上添花。
加之院长书记年薪制考核,医保基金使用结余占较大分数,故对院领导来说,严格限制医保基金使用,能不收住院就不要收住院,毕竟全院职工都指望医保结余发工资绩效。
但对于普通医生,不收住院,不开展诊疗服务,没有工作量,自然没有工分,辛苦一年只能拿个保底。尤其是职称改革后晋升有工作量要求,许多主治医生工作量不达标,申报副高被卡。同时医院仍有发展新技术、新项目要求,高年资医生颇有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
在院领导、医保控费、DRG等多重压力之下,门诊医生非不得已不收住院,多数病人建议口服药为主,许多科室病房稀稀疏疏,唯有走廊的空床,还能看出一丝当初的繁忙景象。
用院领导的话说,按目前医保基金的使用趋势,就别想着个人的工分和绩效了,先把全院的基本工资保住才是重中之重。
未来五年内三明医改全国推广,相信不少医院都会陷入如上困境之中,普通医生又该何去何从,各位站友,你们怎么看?
最后编辑于 2024-10-12 · 浏览 8.5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