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研究
以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为特征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降低人群胆固醇水平可以明显减少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事件和心血管死亡,显著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效降低疾病负担。因此,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成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1-5]。目前已证实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能够减轻ASCVD的风险[6]。最新的2023年中国脂质管理指南和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脂质管理指南均强调LDL-C是预防和治疗ASCVD的主要干预目标,同时最新指南建议极高危ASCVD人群将LDL-C水平保持在1.8 mmol/L以下,而对于超高危ASCVD人群,LDL-C水平推荐保持在1.4 mmol/L以下[7-8]。他汀类药物是降脂疗法的基石,中等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是中国人群脂质管理的首选治疗策略[7]。然而,尽管他汀类药物在降低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不同族群患者治疗反应效果存在明显差异[9-10]。
随着个体化医疗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不同种族和民族患者在药物治疗反应上的差异。然而,迄今为止,汉族和维吾尔族他汀类药物疗效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深入探究汉族和维吾尔族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个体化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为不同族群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12—2022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首次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ASCVD的7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狭窄≥50%;(2)规律口服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10~20 mg/d或瑞舒伐他汀5~10 mg/d)至少4周;(3)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和治疗至少4周后的血脂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口服中等他汀类药物前未进行血脂检查;(2)随访数据缺失;(3)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4)服药期间出现无症状性肌酸激酶增加、肌肉痛横纹肌溶解、肝损害等不能耐受他汀药物症状或自行停药。本研究经过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20525-06-2305A-Y1),研究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实验室检查指标检测
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采用临床化学系统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和治疗至少4周后),包括尿素氮(BUN)、尿酸(UA)、血肌酐(Scr)、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1.3 相关定义与分组依据
高胆固醇血症定义为TC≥6.22 mmol/L(240 mg/dL);高甘油三酯血症定义为TG≥2.26 mmol/L(200 mg/dL);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定义为HDL-C<1.03 mmol/L(40 mg/dL);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定义为LDL-C≥4.14 mmol/L(160 mg/dL);低载脂蛋白A1血症定义为ApoA1<1.2 mmol/L;高载脂蛋白B血症定义为ApoB>1.1 mmol/L;高脂蛋白a血症定义为Lpa≥300 mg/L。
以LDL-C下降幅度作为分组标准,将LDL-C较基线水平下降≥50%作为敏感组,LDL-C较基线水平下降≤10%作为抵抗组,LDL-C较基线水平下降>10%且<50%作为中间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及他汀类药物干预前后不同民族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780例ASCVD患者,其中汉族408例,男250例(61.3%),女158例(38.7%),平均年龄(60.2±11.0)岁;维吾尔族372例,男281例(75.5%),女91例(24.5%),平均年龄(55.6±8.9)岁。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15,P<0.001),汉族平均年龄高于维吾尔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15,P<0.001)。
他汀类药物治疗前汉族患者Tbil、ALB、HbA1c、TC、HDL-C、ApoA1、ApoB、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比例高于维吾尔族患者,ALT、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低载脂蛋白A1血症、高脂蛋白a血症比例低于维吾尔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Scr、BUN、UA、AST、FPG、TG、LDL-C、Lpa、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载脂蛋白B血症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汉族患者Tbil、AST、ALB、HbA1c、HDL-C、ApoA1水平高于维吾尔族患者,ALT、TC、LDL-C、ApoB、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低载脂蛋白A1血症、高载脂蛋白B血症比例低于维吾尔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Scr、BUN、UA、FPG、TG、Lpa、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脂蛋白a血症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血脂变化水平以及变化程度比较
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汉族患者TC、HDL-C、LDL-C、ApoB降低水平高于维吾尔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患者TC、LDL-C、ApoB降低程度高于维吾尔族,HDL-C升高程度低于维吾尔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与维吾尔族TG、ApoA1变化水平和变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同LDL-C下降幅度分组民族分布比较
抵抗组、敏感组、中间组分别为104例、124例、552例,其中抵抗组汉族42例、维吾尔族62例,敏感组汉族78例、维吾尔族46例,中间组汉族288例、维吾尔族264例,3组患者民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1,P=0.030)。
2.4 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高脂血症患病情况
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前后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高脂血症例数变化情况见表1。
3 讨论
他汀类药物是当前降脂治疗的主要药物,其在降低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的效果已被广泛证实。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同族群在他汀类药物治疗中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9-10]。鉴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族群的生理和遗传背景可能导致药物反应的差异。本研究旨在探讨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在使用中等剂量他汀药物治疗后的疗效差异,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发现对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显示,汉族患者在使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平均下降了(1.24±0.71)mmol/L,明显高于维吾尔族。此外,汉族患者的ApoB和TC水平下降量也明显高于维吾尔族,表明汉族患者对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的反应更为敏感,降脂效果更显著。
进一步分析显示,经过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汉族患者的LDL-C平均下降程度为34.36%,明显高于维吾尔族,与包国庆等[1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ApoB的平均下降程度为22.19%,TC的平均下降程度为23.61%,也明显高于维吾尔族。此外,在经过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汉族高胆固醇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高载脂蛋白B血症减少的例数均高于维吾尔族减少的例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以上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首先遗传学角度来看,王婷婷等[12]的研究发现新疆汉族和维吾尔族血脂异常患者ABCB1基因多态性分布具有差异性。因此汉族和维吾尔族在药物代谢和药效上的差异可能源于基因多态性。其次是饮食习惯,维吾尔族的饮食以肉类、奶制品和面食为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某些食物成分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例如,高脂饮食可能影响脂溶性药物的吸收。而汉族饮食相对多样化,谷类、蔬菜和水果摄入较多,这种饮食结构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路径。最后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是导致药物代谢和药效差异的重要原因。维吾尔族传统上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体力活动量较大,这可能增加药物代谢速率和清除率,从而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和持续时间。相比之下,汉族的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体力活动量较少,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较长。
本研究还发现,汉族患者中他汀抵抗的比例显著低于维吾尔族患者,而他汀敏感的比例则高于维吾尔族,进一步证明汉族患者在他汀类药物治疗中的整体疗效优于维吾尔族。
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发现的种族间他汀反应差异一致。以往西方国家研究结果表明,亚裔患者在他汀类药物治疗中的降脂效果优于其他族群[13-15],以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的暴露和浓度在不同种族之间也存在差异。既往研究表明罗伐他汀的最大血浆浓度的几何均值比与亚洲人群有差异,与生活在相同环境中的高加索人相比,中国人几何均值比为2.36,马来人为2.00,印度亚裔为1.68[16]。当东亚人(中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和韩国人)患者与高加索人相比时,罗伐他汀的曲线下面积(AUC)比值也更高[17],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
本研究的发现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2023年中国脂质管理指南[7]和2019年ESC/EAS脂质管理指南[8]对于极高危ASCVD风险的个体,指南建议将LDL-C水平保持在<1.8 mmol/L以下,而对于那些被分类为超高危ASCVD的人群,LDL-C水平的推荐目标设置在1.4 mmol/L以下,目前对ASCVD患者血脂水平控制的要求越发严格,因此医生在制订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时,应考虑到患者的民族背景,针对不同族群进行个体化调整。刘宁[18]的研究表明在对新疆维吾尔族老年ASCVD伴高脂血症病患应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优于中等剂量他汀。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汉族患者,可以相对放心地使用中等剂量的他汀药物,而对于维吾尔族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脂水平,并考虑加大他汀剂量或者尽早联合使用其他降脂药物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或ezetimibe以提高疗效。
本研究局限性如下:本研究样本量有限,可能影响结果的普适性;此外本研究仅选取了汉族与维吾尔族患者,未能涵盖所有可能存在差异的族群;研究中未能充分考虑其他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如遗传多态性、生活方式等。此外,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未来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结果。
4 小结
本研究表明,汉族患者在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的降脂效果显著优于维吾尔族患者。这一发现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本研究的结果对优化ASCVD患者的降脂治疗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价值,推动了个体化医疗的发展。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不同族群间他汀反应差异的机制,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略
最后编辑于 2024-10-08 · 浏览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