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这些曾经常见的“少见病”
别忘了这些曾经常见的“少见病”
健康报,2024年9月24日(5)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医师 陈正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卫生状况改善,疾病谱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有些疾病在几十年前是常见病,如今已渐渐变成了少见病,甚至罕见病。如蛔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还有如麻疹、细菌性痢疾等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不仅许多年轻医生对其了解甚少,而且在临床诊疗中也很少见到。但在这些疾病中,有的并未完全消灭,由于其少见,有可能被误诊误治,甚至可能出现长期误诊的情况。
20世纪80年代,蛔虫病在我国很常见,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其发病大多与卫生习惯有关。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观念发生了不小的改变,目前这种疾病已较为少见。
几年前,笔者在一本医学期刊上看到一篇胆道蛔虫病的病例报告。因为有强大的影像学检查作为支撑,文章作者给出了正确的诊断,但其给出的治疗方案却并不完善。在患者剧烈腹痛时,作者为其使用了驱虫药,在患者腹痛缓解后,发现蛔虫残留在胆囊内却没有加以处理。
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时诊断治疗过不少此类患者,胆道蛔虫病当时较为常见,正确处理方法是先应用药物使蛔虫退出胆道,待患者腹痛缓解后再驱虫比较安全。在患者剧烈腹痛初期应用驱虫药会导致蛔虫挣扎,易引发穿孔。而待患者腹痛已缓解后,如发现有蛔虫残留在胆囊或胆道内,无法自行排出,应予以积极处理,而不是听之任之,因为残留的蛔虫还会引起胆绞痛、胆道感染等。
笔者阅读上述文章后,觉得有责任将该文中的欠缺之处指出,以便让更多医生警惕胆道蛔虫病并正确治疗。于是,笔者给编辑部写信,详细阐述了胆道蛔虫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得到编辑部积极回应,后来笔者的这封信也被该期刊发表。
细菌性痢疾也是既往的一类常见病,部分患者由于自身体质问题或用药疗程不足,形成慢性细菌性痢疾。但近年来,该病发生已明显减少。
几年前,笔者曾接诊一名从外院转来的慢性腹泻患者。患者病程长达两个多月,有黏液血便,还伴有腹部隐痛、低热等症状,每天排便5~6次,有里急后重现象。
按目前的诊断思路,我们应首先考虑溃疡性结直肠炎或直肠癌。结肠镜检查直肠和乙状结肠发现,患者有较多的浅溃疡和微小息肉,内镜医生诊断为溃疡性直肠炎,病理结果显示有慢性炎细胞浸润伴活动。患者服用美沙拉嗪治疗效果不佳。笔者询问患者病史并阅读肠镜和病理报告后,怀疑患者为慢性细菌性痢疾。后续,粪便培养检查报告显示有志贺菌。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两周后症状逐渐消失,大便性状也逐渐正常。慢性细菌性痢疾诊断得到明确,避免了长期误诊。
过去很容易诊断的疾病,现在却颇费周折。从诊疗过程来看,一方面说明一些年轻医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尚不扎实,遇到一些搞不清楚的问题,没有做到“打破砂锅问到底”;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时代变化,疾病谱也在发生改变,医生除了要夯实基本功,还要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诊治常见病必然是“看家本领”,但对少见病也要能掌握其诊断思路和治疗原则,才能应对自如,只有视野越宽广,临床才能越得心应手。另外,笔者认为,年轻医生学习一点医学史,了解疾病谱变化的历程,也是大有裨益的。
附录检索:
【1】胆道蛔虫病, https://www.youlai.cn/baike/disease/1MwrCLagxW.html#5&71
本词条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二科 李鑫 审核认证
药物治疗
解痉止痛治疗
可注射抗胆碱药如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等,必要时可加用哌替啶。
利胆驱虫治疗
酸性环境不利于蛔虫活动,发作时可使用食醋、酸梅汤使成虫静止,从而减轻刺激;症状缓解后再选用驱虫剂治疗,常用驱虫剂有阿苯达唑、左旋咪唑等。
抗继发感染治疗
可选用对肠道细菌及厌氧菌敏感的抗生素来预防和控制感染,如头孢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最后编辑于 2024-10-01 · 浏览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