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剂如何选?什么时候用?这张表格总结好了
肠内营养支持是指经肠道补充热量、蛋白质、电解质、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液体,按照不同的营养配方组成的经胃饲的制剂为肠内营养剂[1]。
肠内营养剂需求广泛,包括全部住院患者,特别是危重症患者、手术患者、老年患者,以及部分门诊患者有明显摄入不足和体重下降等情况者[2]。需要根据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和营养状况选择适宜的肠内、肠外营养剂。
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如何选择?
肠内营养通过胃肠道输注,肠外营养通过静脉输注。
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给药途径便捷、治疗成本较低,适用于胃肠道有功能但不愿进食或进食不能完全满足机体需要,主要包括吞咽和咀嚼困难、意识障碍或昏迷、消化道瘘、高代谢状态、慢性消耗性疾病、纠正和预防手术前后营养不良患者。
肠外营养仅限于胃肠道功能完全丧失、胃肠道功能有限的患者[2]。
简言之,只要营养不良患者胃肠道功能尚存,肠内营养即为最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进行营养支持?
患者需要筛查营养状况,从而决定其是否需要营养支持。
营养风险筛查 NRS - 2002 是根据循证医学发展起来的临床营养筛查方法,是欧洲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和中国营养学会认可的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其特异性和灵敏度相对较好。NRS - 2002 适用于成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筛查[3]。
表1 NRS - 2002 初筛表

【注】如果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按照表 2 进行最终筛查;如果所有问题的答案均为「否」,每隔一周要重新进行筛查。如果患者有大手术,则要考虑预防性的营养治疗计划以避免大手术所伴随的风险。
表2 NRS - 2002 最终筛查表

营养风险评估结果判断
分数≥ 3:说明患者存在营养风险,需要营养支持;
分数< 3:患者需要每周重测。如果患者安排有重大手术,要考虑预防性的营养支持以避免联合风险状况。
肠内营养剂的分类与比较

对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管理
1、使用注意事项:
肠内营养制剂严禁静脉输注;使用前需摇匀,粉剂需用 50℃ 以下温水配制;配置好的肠内营养剂应一次用完,余下剂量可于 4℃ 保存不超过 24 小时[4]。
2、预防并发症:
肠内营养支持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误吸、腹泻、代谢异常和机械并发症。
预防误吸提倡将所有肠内营养患者的床头抬高 30° ~ 45° ,即使无法将床头抬到上述高度,也应尽可能抬高。
针对肠内营养支持发生的腹泻,无需因腹泻而中断肠内营养,可以通过添加纤维素改善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1]。
如果发生了再喂养综合征,医生应减少营养支持,并积极纠正低磷血症、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5]。
临床会员
208 位专家讲师精讲
👉点击了解更多👈

👇查看102门课程👇

最后编辑于 2024-09-30 · 浏览 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