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奈塞尔的反击-弗林效应

发布于 2024-09-27 · 浏览 409 · IP 陕西陕西

为维护《钟形曲线》, 52 名教授(其中大部分是心理学家, 由从事智力研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组成) 在一份题目为“关于智力的主流科学” 的意见声明书上签了字, 以支持《钟形曲线》中所提出的观点。这份意见声明书是由心理学家琳达•戈特弗莱森(Linda Gottfredson) 撰写的, 并发表于1994 年的《华尔街日报上》。

诸如此类的争论于1995 年的春天达到了顶峰。作为对这场争论的反应,许多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积极行动起来,来验证《钟形曲线》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为解决由《钟形曲线》所引发的种族问题、教育问题、遗传学问题、智力问题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美国心理学会科学事务委员会早在1994 年的11 月份就召开了专门的学术会议。鉴于会议上所出现的激烈争论,科学事务委员会认为,急需一份关于这些争议问题的权威报告,以便为各方讨论提供基础。经过一致投票,科学事务委员会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工作组,来专门负责准备这样一份报告。委员会决定由认知心理学之父美誉的奈塞尔担任特别工作组负责人,由各选区推荐的10 位著名心理学家出任工作组成员,其中包括耶鲁大学的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教授、哈佛大学的韦德•博伊金(A. Wade Boykin) 教授、康奈尔大学的斯蒂芬•塞西(Stephen J. Ceci) 教授等。

1996 年2 月,整个研究报告《智力:已知与未知》(Intelligence:Knowns and Unknowns) 就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它同时引发了左派和右派的批评性回应,研究报告开宗明义地写道(Neisser et al., 1996,p.77):

1994 年秋天, 赫恩斯坦和莫瑞的著作《钟形曲线》的出版, 引发了人们对智力测验分数之意义和智力本质的新一轮争议。这一争论以极力主张和感情强烈为特征。不幸的是,这些主张常常会暴露出人们对这一领域中已经(和尚未) 被科学研究证明了的结论的严重误解。虽然很多东西现在已经明了, 但问题依然复杂, 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仍未得到解决。这场争论的另一个不幸方面是, 许多参与者没有尽力将科学问题与政治问题区分开。研究结论的评估与其说是依据结论本身的是非曲直或科学立场, 不如说是依据它们所假设的政治意义。在这样一种气氛中, 那些希望作出自己判断的个体就很难知道要相信什么。

特别工作组的某些研究结论与《钟形曲线》中的某些观点是一致的,如智力测验分数对个体在学业成绩上的差异具有很高的预测效度;当对教育和家庭背景等变量进行统计学控制时,智力测验分数对成人的职业状况具有预测效度;没有证据表明儿童好的饮食会影响智力,除非在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下;男性和女性在智力测验得分上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特别工作组研究报告对《钟形曲线》中所提出的种族差异的遗传性假设持怀疑态度,认为种族差异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理学家弗林进入奈塞尔的视野。弗林关于智商的发现被称为“弗林效应”。弗林1934 年出生于美国,20 世纪60 年代早期赴新西兰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 讲授哲学。70 年代,为反驳“黑人先天智力低下”这一具有种族主义倾向的观点,他开始了对智商(IQ) 测试问题的深入研究。1980 年,他在其著作《种族、智商与詹森》(Race,IQ and Jensen) 中指出,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智商差异是由教育环境造成的,而非遗传因素所致。为给自己的观点提供令人信服的经验证据,弗林开始了对美国征兵记录档案的跟踪研究,以考察每个参军者接受智力测验的情况。他在研究中发现,随着美国教育机会逐渐平等化,黑人与白人之间在智商指数上的差别正逐渐缩小,这一经验证据支持了他的“智商的环境成因论”。

弗林发现:美国人的平均智商分数一直在增长,至少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1932—1978 年),每十年大约增长3 个百分点。在世界其他地方,增长率差不多是每十年 7 个百分点———被试更多的是接受标准瑞文渐进推理测验(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等抽象思维测验。弗林的这一发现令人感觉不可思议,因为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智商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人类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快的“进化”。此后,弗林又对这一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各国人口中智商增加最显著的部分都集中在视觉空间智商上,而语言和数字智商的提高非常有限。视觉空间智商代表着人们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赫恩斯坦和莫瑞意识到了弗林的发现,但他们无法对这两种结论的矛盾性作出解释,于是将弗林的这一神秘发现(即智商测试结果逐年增加的现象) 命名为“弗林效应”。为防止“弗林效应”颠覆《钟形曲线》中所提出的某些结论,赫恩斯坦和莫瑞对“弗林效应”作了冷处理,并未给予积极反应。

在奈塞尔和弗林等心理学家的讨论中,得出结论:弗林效应”的确存在,人类智力有普遍提高的趋势,而现代社会丰富的视觉环境冲击对智商分数的提高起了关键作用。

以上摘自《心理学大师传记丛书》

写在最后:智力的发展首先和遗传因素有关,但和后天的养育环境也有莫大关联。人生的语言和智力发育也有一个关键期,一旦在这个时期没有发育好,以后是不能弥补的,如狼孩等例子。弗林效应还解释了现在很多人的感受:现在的孩子可精了。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丰富的视觉刺激之中,智力应该是整体提高的,但另一个研究也不容忽视,就是:注意力的维持时间越来越短,短视频的流行既是例证也是促进因素。

最后编辑于 2024-09-27 · 浏览 409

回复1 3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