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获循证医学证据
按:
本文精神 要点,论坛报已有报道,并收录
2024-09-26,收录,辛老师
文献
【1】循证引领,中医药疗法再获肯定 ——《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发布,麝香保心丸获Ⅰ类推荐
中医药,获肯定 ,麝香保心丸获Ⅰ类推荐,-糖尿病微血管疾病专家共识(2024)》发布,
【2】Nature Medicine重磅发表中医药研究——芪苈强心显著降低心衰复合终点事件风险
【3】数十载深耕心衰管理,芪苈强心再绘新篇章
【4】研究述评:QUEST研究开辟了心衰治疗新途径
【5】全方位加快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应用(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石家庄召开
【6】重磅!国际医学期刊JAMA发布中国原创研究成果: 通心络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
【7】中西合璧治疗冠心病 专家推荐麝香保心丸
第十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发布重大科研成果——
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获循证医学证据
健康报:2024年9月13日(3)
近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委会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表示,自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心血管病专家吴以岭创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脉络病专委会以来,中国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认可。如今,血管—脉络病专委会在现任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贾振华教授带领下,开展了诸多“多中心、大样本”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并发表了高水平SCI论文。
记者从会上获悉,由贾振华牵头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围绕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链中的重大疾病开展了多项符合国际标准的高质量循证研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为心血管事件链重大疾病防治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 本报记者 严少卫
“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临床研究”两项研究成果在第十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上正式发布。
1,研究:中医药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迎来突破
近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心脑血管疾病对我国群众健康的危害正日益凸显。《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显示,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达3.3亿人,且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攀升。
贾振华在会上作了题为《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新策略构建及应用》的学术报告。他表示,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相关研究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之一,也是在吴以岭院士两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结题并取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后,开展的一项全新研究。
他认为,心血管事件链研究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指出了早期干预和治疗的重要性,并强调了防治理念应由单因素、单环节向整体全程干预思维转化,但目前针对单病种的治疗措施无法从根本上遏制心血管事件链,亟须开辟系统干预的有效途径,以应对心血管疾病防控的严峻形势。基于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围绕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目标,在证治规律研究、疗效机制研究及循证医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他强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我国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组织产学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提出整体解决方案的重要计划。其中,“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作为该计划项目之一,得到由杨宝峰、贾伟平、田金洲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专家组成的验收专家组的高度认可。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组织管理规范,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典范。
2,创新: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揭示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规律
心血管事件链通常以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为起点,这些因素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随着病程的进展,可能会引发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绞痛,进而可发展成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最后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导致死亡。这一连续的心血管事件过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心血管事件链”。
脉络学说是吴以岭院士团队构建的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原创理论。该团队提出的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理论,系统揭示了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规律,建立了在临床中辨证、诊断的标准,总结了用药方法。“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名列第一大类别“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首位。该项目也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中医脉络学说和心血管事件链之间的传变规律有什么关系?这是贾振华团队解决的首要问题。他认为,《黄帝内经》提出的“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理论,为中医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治病原则,但具体的治法和药物没有明确提及。在贾振华看来,团队提出的“调营卫津血”的用药规律是对“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理论的创新性诠释。贾振华表示,在脉络学说指导下,其团队基于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病种,通过多维数据挖掘分析,揭示了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的相关规律。
同时,贾振华团队还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提出了“治本病,防未病”思想,即“防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控下游传变”的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新观念。该研究揭示了心血管事件链由“凝”到“壅”,再由“塞”到“不通”病机传变特点,总结出“调营卫津血”组方的用药规律,形成了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临床用药方案,为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这一系统干预新观点的指导下,研究人员结合古今医案的数据挖掘,揭示了心血管事件链系统干预的证据规律;按照国际标准的循证医学评价(总样本量接近1万例),建立起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相关机制,阐明了科学内涵,进而构建了系统干预的新策略。
3,突破:揭示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疗效机制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利用现代实验技术开展了系列基础研究,以揭示津力达、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等通络药物“防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控下游传变”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机制。
在谈及创新性时,贾振华说,研究人员开展的国际标准高质量循证研究证实,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取得诸多突破,研究涉及的5个循证医学研究填补了中医药领域的相关空白,也为心血管事件的系统干预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治疗方案”。
贾振华表示,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揭示了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关键机制、关键通路、关键靶点,阐明了通络药物“治本病,防未病”科学内涵。
2023年,科技部对该项目进行验收时给出“优秀”评价,认为项目组织管理规范,取得了中医药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的重大突破,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典范。
4,临床:五项高质量循证研究证实通络药物疗效
“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共完成通络药物干预代谢综合征多代谢异常、冠状动脉易损斑块、急性心梗、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慢性心衰等5项遵循国际标准的高质量循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孙瑞娟教授表示,该研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为心血管事件的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作出重要贡献。
津力达为干预糖耐量合并多代谢异常提供了有效药物。贾振华介绍,“津力达对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的889例循证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患者的糖尿病发生风险降低了41%,且津力达能够改善代谢综合征核心指标,改善胰岛素抵抗。该研究成果于2024年6月在国际医学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在线发表。
通心络获得稳定冠脉易损斑块临床影像学金标准证据。“通心络干预冠状动脉易损斑块220例循证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可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稳定易损斑块,提高心绞痛分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研究为心血管事件链干预环节中稳定易损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提供了有效药物。
“通心络治疗急性心梗心肌保护3797例循证研究”显示,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风险36%,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30%;研究开展1年后,通心络可持续降低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降低心血管患者死亡风险27%,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选择。该研究成果于2023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肯尼斯· W·马哈菲(Kenneth W.Mahaffey)教授评价道:“该研究为通心络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充分循证支持,开启了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新时代。”
“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一年内复发风险40%,且安全性良好。该研究成果于2024年8月发表在国际心血管病领域期刊《欧洲心脏杂志》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表示,参松养心胶囊在房颤治疗领域中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世界治疗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结果显示,芪苈强心联合标准化治疗显著降低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心血管死亡和心衰恶化再住院)22%,分别显著降低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24%、心血管死亡风险17%。该研究成果于2024年8月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自然医学》上。《欧洲心脏杂志》副主编蓝素萍教授表示,该研究用严谨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中药正名,树立了中药临床证据研究的新标准。
5,评价:研究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一名现代医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他应邀参加本次会议并进行了学术交流。杨跃进表示,过去20年,在吴以岭院士牵头的两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探索性实验研究发现了中医通络药物能解决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难题,又在贾振华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完成了“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的循证医学研究,为中医“络病理论”和“脉络学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中西医结合探索了新模式。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梁宁霞表示,该院先后参与了由吴以岭院士团队主持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及贾振华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系列重大科研项目。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安托尼(Anthony)教授在会上作报告时指出,尽管在心衰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心衰仍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的主要疾病,临床中迫切需要在西药标准化治疗基础上开拓新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案。“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可为全球心衰管理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国际心力衰竭领域著名专家,美国贝勒大学医学中心米尔顿·帕克(Milton Packer)教授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现场听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关于上述研究的报告后,对芪苈强心胶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通过查找、整理大量该药的相关研究数据,对该药的组方、活性成分、随机对照试验、作用机制等进行了详细回顾,撰写论文并于前不久发表在《欧洲心力衰竭杂志》,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明龙教授表示,中医药理论不能停留在经验医学阶段。此次会议上发布的5项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循证医学手段验证中医药在预防心血管事件链上的积极有效作用。他期盼未来中医药和人工智能技术能有所交叉,建立起更加高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化中西医结合预防心血管事件链的新模式。
2023年,中医络病学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名单。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程海波表示,吴以岭院士系统构建的络病理论体系,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开展通络药物治疗微血管病变的系列研究,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病研究打开了突破口,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典范。
本版图片由第十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主办方提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香美通过视频方式为会议致辞。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研究成果在会场进行展示。
最后编辑于 2024-09-26 · 浏览 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