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上出版的最具争议的图书
1994 年秋天,理查德•赫恩斯坦(Richard Herrnstein)和查尔斯•莫瑞(Charles Murray) 出版了《钟形曲线:智力与美国生活的阶层结构》(The Bell Curve:Intelligenceand Class Structure in American Life,以下简称《钟形曲线》) 一书,该书很快便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但也正是这本书,在美国引发了热烈争论,被称为心理学史上出版的最具争议的图书(Hothersall,2004,p.440)。该书的主要作者赫恩斯坦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师从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然而,在《钟形曲线》出版前,他便因患皮肤癌而过早地去世了。另一位作者莫瑞是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 Institute) 的一位政治科学家,他没有像赫恩斯坦那样“幸运”,而是无奈地卷入了由《钟形曲线》所引发的争论,承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舆论压力。
赫恩斯坦和莫瑞通过经验证据表明,美国人群智商的分布形态就是一条钟形曲线:低于75 分的人占总体的5%,75~90 分的占20%,90~110 分的占50%,110~125 分的占20%,高于125 分的占5%。
《钟形曲线》的正文共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基于智力的社会分层现象自20 世纪初以来明显加强;第二部分介绍了最初的研究结果,即智力与各种社会和经济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第三部分考察了智商在促进美国种族群体之间的社会和经济差异方面所起的作用;第四部分讨论了这些发现对美国教育和社会政策的意义。基于由权威部门提供的大量经验证据,作者在552 页正文、7 篇附录和100 多页的注释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1) 智力是存在的,并且是可以跨越种族、语言和国家界限进行准确测量的。
(2) 人们在智力方面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40%~80%)。如果允许智力水平较低的人比智力水平较高的人持续性地生更多的孩子,那么从长远来看,整个美国人群的平均智力必然下降。
(3) 智力对人们在生活中表现的好坏具有强有力的影响,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或教育水平相比,智力是预测经济收入、工作绩效、意外怀孕和犯罪等许多社会和生活因子的更好指标。
(4) 在现代社会,智力,准确地说是认知能力,越来越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智商越高,他的收入和地位就越高,智力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出身、性别、种群和信仰等传统的社会阶层分界线。
(5) 不同群体之间巨大的智力差异,已导致了美国“认知精英” (cognitive elite) 的出现。那些拥有较高智力水平的“认知精英”,正逐渐与那些智力水平一般或更低的人脱离,将不可避免地增进美国现代社会阶层的形成,这将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社会趋势。
(6) 公众有必要对智力本质及其社会相关因素进行更好的理解,以引导美国政府的未来方针决策。
《钟形曲线》一出版,就立刻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大部分争论是围绕该书的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的内容展开的。在这两章中,作者阐述了智力的种族差异,探讨了这些差异的遗传性和意义,并提出取消鼓励穷困妇女生育的福利政策等建议。一些批评者公然抨击这本书及其作者支持科学种族主义(scientific racism),而另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对书中的观点则给予了支持。
待续……
摘自《心理学大师传记丛书》
最后编辑于 2024-09-26 · 浏览 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