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P睡眠健康 |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失眠共病睡眠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评价研究新进展
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临床上常见的睡眠障碍,两者共病很常见,这是一种与夜间睡眠、日间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损害有关的临床综合征,被称为失眠共病睡眠呼吸暂停(comorbid insomnia and sleep apnea,COMISA)[1]。COMISA患者可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失眠,如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感缺乏,其中睡眠维持困难型远多于入睡困难型[2]。此外,这些患者还有睡眠打鼾、呼吸暂停、憋醒、口干等睡眠呼吸暂停症状[3],并更多地共病慢性疼痛[2]。与单纯失眠患者相比,COMISA患者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的睡眠参数中显示浅睡眠阶段(N1期)占比升高,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较高,呼吸暂停最长时间及低通气最长时间延长,最低血氧饱和度较低,觉醒指数较高及睡眠时周期性腿动发生率高[4],这些指标提示COMISA患者睡眠结构更加紊乱,睡眠效率更低,睡眠质量更差。COMISA患者表现为更为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其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空间能力、注意力和执行功能也显著下降[5]。与单独失眠或OSA患者相比,COMISA导致的日间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损害更为严重,临床治疗也更为复杂。
针对COMISA患者,无论是治疗失眠症状,还是改善呼吸暂停,均较单纯失眠或OSA更加困难[6]。失眠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苯二氮䓬类药物(non-benzodiazepine drugs,NBZD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其中NBZDs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的一线治疗药物。NBZDs在临床上常用于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能否用于OSA治疗还存在争议,对于COMISA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报道较少。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NBZDs用于OSA或COMISA患者的临床试验,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评估了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来普隆对总睡眠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睡眠效率、AHI、觉醒指数、血氧饱和度下降指数(qxygen desaturation index,ODI)等指标的影响,评价了NBZDs用于COMISA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提高对共病现象的认识,为后续治疗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本文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中关于NBZDs治疗COMISA的临床试验研究,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3年12月,检索方式以主题词+自由词形式。以“失眠OR失眠症OR入睡和睡眠障碍”“睡眠呼吸暂停OR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苯二氮䓬类OR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右佐匹克隆OR右佐匹克隆片”“唑吡坦OR酒石酸唑吡坦片”“扎来普隆”“随机对照OR随机对照试验OR RCT”为中文检索词。以“insomnia OR sleep initiation and maintenance disorders”
“osa OR sleep apnea syndromes”“non-benzodiazepine”
“zopiclone”“eszopiclone”“zolpidem”“zalepl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randomized OR RCT”为英文检索词。
2 NBZDs概述
2.1 NBZDs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
苯二氮䓬类药物(benzodiazepine drugs,BZD)与NBZDs属于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主要通过作用于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A受体(GABAA)的α1亚基,影响GABA能神经功能,进而抑制睡眠中枢产生镇静催眠作用[7]。NBZDs和BZD基本药理学作用相同,与BZD相比,增强了GABA介导的神经元抑制,具有更短的t1/2和作用持续时间,且对α1的选择性增加[8],对α2和α3亚基的亲和力较低,肌肉松弛和呼吸中枢抑制作用较弱[9],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催眠作用更好,对失眠患者的疗效是确切的,一直是失眠的一线用药,常用NBZDs主要包括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和扎来普隆等。
佐匹克隆是一种环吡咯酮类药物,对α1亚基具有高亲和力,对α2和α3亚基的亲和力较低,催眠作用迅速,t1/2较长(3.5~6.5 h),可减少觉醒和早醒次数,缩短睡眠潜伏期。成人常用剂量为7.5 mg/d,推荐用于与睡眠诱导和维持相关的严重睡眠障碍。佐匹克隆有潜在的滥用、依赖性和误用风险,停药后有戒断综合征的报道,但并不常见,重症肌无力、严重呼吸功能不全、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禁用。
右佐匹克隆是佐匹克隆的右旋体,对α2和α3亚单位具有高亲和力,能够缩短入睡潜伏期,延长慢波睡眠时间和总睡眠时间。成年人起始剂量为1 mg,临床常用剂量为3 mg/晚,按需服用,推荐用于治疗各类失眠。右佐匹克隆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嗜睡、口干、感染、背痛、皮疹、皮肤瘙痒、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右佐匹克隆普遍耐受良好,部分因日间思睡与苦味等不良反应而停药,在长期应用中未见依赖性与反跳性失眠发生。右佐匹克隆可能会降低免疫功能,从而增加感染风险[10]。根据其说明书重症肌无力、严重呼吸功能不全、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禁用。
唑吡坦属于咪唑吡啶类,通过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从而产生镇静、抗焦虑活性,其特点是起效快,t1/2短(2.5 h)[8]。成年人常用剂量为10 mg/d,推荐用于入睡困难的失眠患者。唑吡坦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眩晕、疲倦、头痛、乏力等中枢神经系统问题,还可能会出现梦游、幻觉、多动、焦虑和攻击性等复杂睡眠行为反应[8]。值得注意的是,唑吡坦虽对精神运动功能无影响,但从事车辆驾驶、机械操作等注意力高度集中和精细运动的工作时应特别注意,服药的次日上午可能有疲乏感及困意。根据其说明书急性酒精中毒者、OSA综合征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11]。
扎来普隆是一种速效镇静催眠药,与GABAA复合物上的α1亚型BZD受体结合的亲和力较低,具有起效快、t1/2极短(1 h)的特点,而且在临床中未观察到戒断症状和反弹效应[8]。成年人常用剂量为5~10 mg/次,睡前或入睡困难时服用,能缩短入睡时间,但还未表明能增加睡眠时间和减少觉醒次数,推荐用于入睡困难型失眠的短期治疗。扎来普隆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头晕、腹泻和注意力下降等,偶尔会发生异常思想和行为,如攻击性行为、混乱、激动、幻觉、情绪问题恶化(包括抑郁症恶化)、自杀念头等[12-13]。根据其说明书重症肌无力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严重呼吸困难或胸部疾病者禁用。
在一项关于失眠药物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价的系统综述和网络Meta分析中,共纳入153项随机对照试验,中高度确定性证据表明,与安慰剂相比,NBZDs组主观和客观测量的总睡眠时间、入睡潜伏期及入睡后清醒时间均显著改善[14]。综述中仅考虑了原发性失眠患者,未考虑其他合并症,没有明确是否排除OSA,评价指标中也没有包含AHI。由于失眠的诊断并不需要使用PSG,根据失眠患者中共病OSA的高患病率,在临床实践中该类药物实际可能会用于合并OSA的失眠患者。
虽然NBZDs对α2和α3亚基的亲和力较低,但依然存在较弱的肌肉松弛和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因此,NBZDs可能会引起咽部肌肉松弛、呼吸暂停持续时间增加和缺氧而恶化OSA,并不推荐用于治疗OSA患者,且在右佐匹克隆的说明书中提示呼吸功能损伤患者应慎用、重症OSA患者禁用,唑吡坦和扎来普隆的说明书依然规定所有OSA患者禁用。在OSA患者中使用NBZDs改善失眠症状的研究中,目前无有效充分的临床数据支持,且尚未就NBZDs改善睡眠质量而不加重OSA的严重程度达成共识[7]。因此谨慎的做法是在PSG监测下观察确定这类药物对AHI和缺氧的影响,评价治疗COMISA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2.2 治疗COMISA的潜在作用分析
普遍研究认为睡眠时上气道塌陷性、呼吸控制不稳定、觉醒阈值下降和高环路增益等是造成OSA患者反复呼吸暂停低通气和血氧饱和度下降的主要原因[7]。快速动眼期(REM期)肌张力最低,部分OSA患者在REM期上气道肌肉活动与吸、呼气神经中枢的偶联经常出现脱节,更容易发生呼吸暂停睡眠。呼吸事件主要发生在N1期和中间睡眠阶段(N2期),很少在深睡眠阶段(N3期),而OSA患者N1期显著增加,N3期减少,NBZDs提高了觉醒阈值,对睡眠起到稳定作用,可能减少呼吸事件。在一项纳入3 696例研究对象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也提示与使用BZD相比,使用NBZDs显著降低了OSA发生的风险[15]。
在早期关于NBZDs对AHI影响的Meta分析中提示,使用NBZDs的大多数患者,无论其基线值AHI如何(轻度、中度、重度或无OSA),均未发生AHI恶化的情况[16]。另一项关于NBZDs治疗OSA患者睡眠质量及严重程度影响的Meta分析提示,NBZDs对OSA患者的AHI、平均血氧饱和度和最低血氧饱和度无显著不良影响,还改善了OSA患者的睡眠质量,即使在高海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特发性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中也无明显呼吸抑制作用,没有增加AHI以及恶化OSA严重程度[7]。这两项Meta分析发表时间较早,没有纳入2017年以后发表的研究结果,需更新相关的研究数据,同时NBZDs对睡眠呼吸障碍的影响及在COMISA治疗上的应用还有待验证[17]。
3 NBZDs在单独OSA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评价
3.1 佐匹克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CARTER等[18]进行的一项对12例以重度OSA患者为主的随机对照交叉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佐匹克隆7.5 mg在不损害颏舌肌活动的情况下使觉醒阈值提高了(19±8)%,在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方面没有显著改变,同时没有影响总AHI(P=0.44)、NREM和快速眼动AHI、呼吸事件的持续时间及觉醒指数,这些提示佐匹克隆可能对治疗部分OSA患者有益。其另一项关于高剂量佐匹克隆15 mg对28例低至中度觉醒阈值、无严重夜间低氧血症、AHI(29±20)次/h的OSA患者的随机对照交叉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高剂量佐匹克隆不会增加OSA患者的觉醒阈值,也不会降低AHI(P=0.54)及OSA严重程度,在呼吸事件持续时间、上气道肌肉反应性或夜间平均和最低点低氧血症以及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等重要睡眠参数方面也没有显著变化,提示高剂量佐匹克隆对于OSA患者没有治疗益处,不支持其在OSA患者中运用[19]。
3.2 右佐匹克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2.1 有效性
3.2.1.1 右佐匹克隆对未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OSA患者的影响:ECKERT等[20]进行的一项对17例无严重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70%)OSA患者的随机对照交叉试验发现,与安慰剂和基线值比较,夜间给予3 mg右佐匹克隆延长了总睡眠时间超过1 h,使总AHI降低了(23±9)%,尤其是降低了低觉醒阈值[0~15 cmH2O(1 cmH2O=0.098 kPa)]人群的AHI[平均降低(43±9)%],同时将觉醒阈值从-18 cmH2O增加到-14 cmH2O,且没有延长呼吸事件时间和加重低氧血症[20-21]。
EDWARDS等[22]进行的一项对20例AHI>10次/h的OSA患者的随机单盲对照交叉试验表明,吸氧(40%)联合右佐匹克隆3 mg使总睡眠时间延长了10%,降低了AHI(P<0.001)尤其是仰卧位AHI降低了47%,且改善了觉醒指数,增加了所有氧合指数。该研究中的被试患者尽管AHI降低,但经联合治疗后阻塞性呼吸暂停持续时间[(29.5±1.9)与(24.9±1.5),P=0.01]和呼吸不足持续时间(31.4,95%CI=25.1~38.3与25.1,95%CI=22.7~29.3,P=0.01)略有增加。
3.2.1.2 右佐匹克隆对接受CPAP治疗OSA患者的影响:LETTIERI等[23]的一项对98例拟接受CPAP治疗的OSA患者[多为中重度,平均AHI为(29.2±24.3)次/h]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中,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在夜间CPAP滴定PSG前30 min使用3 mg右佐匹克隆,显著改善了睡眠效率和平均总睡眠时间,有降低AHI趋势的作用[(6.4±7.0)次/h与(12.8±14.6)次/h,P=0.08]。该研究提示CPAP压力滴定时使用右佐匹克隆可能提高COMISA患者压力滴定的成功率。
LETTIERI等[24]的另一项对226例进行PSG疑似或确诊睡眠呼吸障碍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在PSG前给予3 mg右佐匹克隆,与安慰剂组相比,可显著缩短睡眠潜伏期,改善睡眠效率,延长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后觉醒时间。右佐匹克隆治疗组不影响AHI,但在CPAP最终水平上的残留AHI显著较低[(5.7±10.3)次/h与(11.9±19.6)次/h,P=0.02],尤其是接受分夜PSG的受试者[(3.8±4.2)次/h与(16.5±23.9)次/h,P=0.006]。表明右佐匹克隆不会引起上气道不稳定,没有加重睡眠呼吸障碍的严重程度,还可能通过稳定睡眠而提高觉醒阈值,轻度降低AHI,同时还可以改善CPAP的滴定质量。
ROSENBERG等[25]的一项在接受CPAP治疗3个月以上,以AHI(17.2±8.8)次/h,轻中度OSA患者为主的随机对照交叉试验中,与安慰剂与基线值相比,右佐匹克隆治疗组在AHI、总觉醒次数、觉醒次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和血氧饱和度方面无显著差异,显著降低了自发觉醒指数,增加了睡眠效率,降低了入睡后觉醒时间,提示右佐匹克隆没有恶化呼吸暂停症状,在轻中度OSA患者中使用是安全的,同时还可提高患者接受CPAP治疗的长期依从性。
3.2.2 安全性:上述研究中,仅2项研究报道了相关不良反应。ROSENBERG等[25]的试验中没有报道发生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其中6例患者(28.6%)感觉有令人不适的味道,2例患者(9.5%)发生了感染,研究期间未报告焦虑、幻觉、意识模糊或失眠等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以及具有临床意义的实验室检查异常。LETTIERI等[24]的研究中服药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残留嗜睡、头痛或恶心并不常见,在接受右佐匹克隆或安慰剂的患者之间没有差异。
3.3 唑吡坦的临床效果
3.3.1 有效性
3.3.1.1 唑吡坦对未接受CPAP治疗OSA患者的影响:MESSINEO等[26]的一项对轻中度唤醒阈值的重度OSA患者随机双盲对照交叉试验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
10 mg唑吡坦耐受性好,可以将N1期睡眠转变为N3期睡眠,从而改善睡眠结构,且没有影响AHI[33.8(25.6)次/h与37.2(18.0)次/h,P>0.05]和上气道肌肉的反应性,不影响睡眠时最低血氧饱和度和平均血氧饱和度,使睡眠效率增加了(9.0±13.8)%,总睡眠时间延长了(1.1±1.2)h,入睡后的觉醒时间减少了(31.7±52.3)min,觉醒阈值平均提高了15%,提示常规剂量的唑吡坦可能对重度OSA患者也有益。
为研究高剂量唑吡坦能否克服现有镇静催眠类药物禁忌证而用于OSA患者,CIRIGNOTTA等[27]对12例轻度OSA患者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双盲交叉试验,发现与30 mg氟西泮组及安慰剂组相比,高于推荐剂量20 mg的唑吡坦增加了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减少了睡眠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和觉醒次数,但有增加REM潜伏期的趋势。唑吡坦增加了AHI(29.97次/h与16.97次/h,P=0.122 2)但并不显著,对打鼾时的持续时间和血氧饱和度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显著降低了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和平均血氧饱和度,说明唑吡坦治疗OSA时不应超过其推荐剂量。
CARBERRY等[28]的一项对OSA患者(AHI≥10次/h)的预试验中发现,与未用药组相比,10 mg唑吡坦组使睡眠效率显著提高约9%,在仰卧位AHI、入睡潜伏期、总睡眠时间及觉醒指数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体现了标准剂量唑吡坦的耐受性及其改善OSA患者睡眠质量的潜力。
在一项纳入579例OSA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PSG前使用标准剂量的唑吡坦和右佐匹克隆没有改变AHI[唑吡坦:(18.9±17.6)次/h与(18.8±20.7)次/h,P=0.93;右佐匹克隆:(20.7±23.2)次/h与(18.8±20.7)次/h,P=0.51]及最低血氧饱和度,不会减少低觉醒阈值表型OSA的发生[29]。
3.3.1.2 唑吡坦对接受CPAP治疗OSA患者的影响:BERRY等[30]的一项对16例接受CPAP治疗6个月以上的重度OSA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交叉试验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睡前20 min给予10 mg唑吡坦缩短了睡眠潜伏期和平均觉醒指数,且未增加AHI[(2.7±0.47)次/h与(4.8±1.4)次/h,P>0.05]或ODI,说明10 mg的唑吡坦没有显著影响睡眠结构及呼吸功能,可应用于接受CPAP治疗的重度OSA患者。
在一项关于催眠药对睡眠期间呼吸唤醒阈值、颏舌肌反应性和上气道塌陷性影响的交叉试验中,与安慰剂相比,唑吡坦和佐匹克隆组的觉醒阈值增加[(-18.3±10)cmH2O与(-19.1±9)cmH2O与(-14.6±7)cmH2O;P=0.02和P<0.001],但唑吡坦用于CPAP治疗的OSA患者时睡眠期间的肌肉反应性增加了3倍[-0.15(-1.01,-0.04)与-0.05(-0.29,-0.03);P=0.03]提示唑吡坦在气道狭窄期间增加了颏舌肌的反应性。表明,与其他安眠药相比,唑吡坦既能提高觉醒阈值又能增加咽部肌肉反应性,改善了OSA的两个关键表型原因,在治疗OSA患者方面可能更优越。但对于能否解释其对OSA严重程度的影响,需要在无CPAP影响的睡眠呼吸障碍患者中进一步地研究[31]。
3.3.2 安全性:BERRY等[30]及CIRIGNOTTA等[27]的研究并未报告不良事件。MESSINEO等[26]包含19例患者的随机对照交叉试验研究,发现10 mg唑吡坦治疗OSA时不会导致第2天嗜睡或警觉性增加,但是用药当晚1例患者出现了明显的梦境演绎行为,1例患者出现了遗尿,用药后第2天5例患者报告了主观睡眠质量较差,2例患者主诉嗜睡和喉咙痛,1例患者报告日间警觉性改善。
3.4 扎来普隆的临床效果
目前尚缺乏针对未接受CPAP治疗的OSA患者使用扎来普隆的临床效果研究。PARK等[32]的一项包含134例CPAP治疗的OSA患者[AHI:16.5(7,32)次/h]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与安慰剂相比,扎来普隆缩短了初始入睡潜伏期及REM睡眠,未能改善睡眠效率和觉醒指数,也未提高CPAP治疗的依从性,且不会影响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或CPAP滴定压力。考虑因为扎来普隆t1/2特别短(1 h),主要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因此对持续整个睡眠过程因为呼吸事件所致觉醒影响不大,并不适用于COMISA治疗。
根据目前这些小样本的研究(表1、2,表中仅列入前瞻性试验),这些NBZDs药物治疗OSA患者时,虽然没有考虑患者对失眠的体验,但根据流行病学结果OSA患者中可能有39%~58%发生共病失眠,当前的研究可能提示NBZDs会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睡眠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觉醒指数、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同时对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无明显恶化,但存在降低血氧水平的可能。


4 NBZDs在COMISA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李小英等[33]的一项包含41例慢性失眠症伴轻中度OSA患者的研究发现,在PSG监测前30 min口服3 mg右佐匹克隆,与服药前对比可明显延长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且AHI[(13.27±6.04)次/h与(15.00±6.33)次/h,P>0.05]和最低血氧饱和度的改变并无统计学意义,服药后未出现呼吸暂停症状和血氧饱和度加重的情况。该临床试验未报告不良事件。
GATTI等[34]的一项包含15例心力衰竭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入组患者基线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为(9.13±5.20)分,AHI为(22.41±16.44)次/h,提示有失眠和OSA症状,结果提示与安慰剂和基线相比,唑吡坦增加了总睡眠时间和N3期NREM睡眠,轻微降低了最低血氧饱和度,并没有影响AHI[(22.16±17.72)次/h与(22.81±16.31)次/h,P=0.938]。在该试验中,除1例轻度早晨头痛发作,其余未报告不良事件。
在一项评价单用苏沃雷生对比苏沃雷生联合唑吡坦治疗84例OSA伴有失眠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回顾性研究中,结果显示增加唑吡坦(5 mg)未恶化AHI、ODI主观睡眠时间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数据未提供)[35]。该试验中未报告不良事件。
这3项研究(表3、4)考虑了失眠共病OSA的情况,同前面单纯考虑OSA的研究类似,NBZDs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对AHI影响不大,但是可能会降低血氧水平。因此建议失眠共病OSA的患者使用NBZDs药物治疗时,应在PSG监测下进行观察药物对血氧水平的影响,或者联合CPAP治疗。


5 总结
本文纳入了13项随机对照试验、1项预试验以及2项回顾性研究,大多数研究显示NZBDs延长了OSA或COMISA患者的总睡眠时间,缩短了入睡潜伏期,提高了睡眠效率,对改善睡眠质量有确切疗效。针对OSA或COMISA患者治疗的AHI变化,13项试验[18-19,23-26,28-30,32-35]研究发现与对照组相比,NZBDs不影响AHI,反而有2项试验[20,22]提示3 mg右佐匹克隆显著降低了AHI,其中ECKERT等[20]的研究发现AHI降低发生非REM期,低觉醒阈值的患者AHI平均降低(43±9)%,高觉醒阈值的患者AHI没有变化。但是CIRIGNOTTA等[27]的研究显示20 mg唑吡坦(高剂量)有增加AHI的趋势,但不显著。13项随机对照试验中有4项报告了不良反应,其中2项[24-25]是右佐匹克隆组,2项[26,34]是唑吡坦组,主要不良反应为令人不适的味道、感染、头痛或恶心等,但没有发生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文中有6项试验在CPAP治疗时运用了NZBDs,其中右佐匹克隆3项[23-25]、唑吡坦2项[30-31]、扎来普隆1项[32],提示右佐匹克隆及唑吡坦没有显著影响睡眠结构及呼吸功能,可应用于接受CPAP治疗的OSA患者。研究中未发现NBZDs的疗效与患者的年龄或性别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提示剂量增加可能会降低血氧饱和度[27],使用NBZDs时应注意避免超出安全剂量。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临床试验虽可证明NBZDs可以对OSA患者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该结论是基于当前的小样本研究,未来可能需要更多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明确NBZDs对呼吸事件和血氧水平的影响,并且需要进一步探讨个体的反应差异。目前在研究NZBDs的临床试验中,只有短期的临床疗效评估,同时并非严格定义了COMISA的概念进行入组和排除标准的选择受试者,大多集中于失眠或OSA单一疾病的临床效果评价,缺少NBZDs对COMISA患者的临床试验证据,且多倾向于对轻中度OSA患者睡眠呼吸暂停情况及气道肌肉反应性的评估,对重度OSA患者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6 展望
COMISA患病率高,相比单独失眠或OSA患者,其导致的日间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损害更为严重,因此需要更复杂的临床决策[36]。NBZDs治疗COMISA仅有少数小样本研究,初步研究提示NBZDs药物右佐匹克隆和唑吡坦可改善COMISA患者的睡眠潜伏期、入睡后觉醒时间、觉醒指数、睡眠效率和睡眠质量,对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指数无明显恶化,但存在降低血氧水平的可能,在COMISA的治疗时仍需慎重使用,对提高CPAP滴定时的睡眠质量和早期依从性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观察NBZDs单独使用或者联合CPAP治疗对COMISA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考虑在PSG监测下进行用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估,决定是否可以使用NBZDs单独或者联合CPAP治疗COMISA。
参考文献略
最后编辑于 2024-09-26 · 浏览 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