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科普文章|一粒危险的驱虫药

发布于 2024-09-26 · 浏览 1222 · IP 浙江浙江

科普文章|一粒危险的驱虫药


按:

这个文章,给民众一个提供基础信息:老爸陪儿子吃了一片打虫药--阿笨达唑(俗称-两片),儿子没事,老爸急性肝衰竭,差点肝移植!)

​​怎么回事?老爸的药物基因组学出问题了-突变。

​​其他深奥的医学免疫学知识,你想看,去看,不想看,就别看。

​就是,老爸和儿子,也不一样的。

​2024-09-26,8:50,收录,辛老师

标题:

1,阿苯达唑导致肝衰竭?;

2, 你的免疫系统身份证信息被药物篡改了;

3, 你的免疫系统身份证信息被药物篡改了;

4, 让人疑惑不解的测序结果;

5, 医学的不确定世界;

6, 没有你这科学护身符,我不敢吃药;

7, 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吃布洛芬?

8, 可以避免的药物不良反应;

注;



科普文章|一粒危险的驱虫药

原创 尹继业 Drug and Gene 2024年09月25日 15:10 湖南


导读


HLA基因突变是目前已知导致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临床经常碰到HLA突变型患者因为服用相关药物导致剥脱性皮炎、肝衰竭等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如果了解相关知识,他们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本文通过一个真实案例,以讲故事的方式全面、深入解读HLA基因突变与B型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本文虽长,但如果耐心读完,一定有所收获。


正文


不知道您的工作是否也像我一样忙碌?每天都充斥着失败的实验、枯燥的会议、似乎总是明天就要截止的论文和基金撰写。一天上午,我正在办公桌前焦头烂额的忙着一篇论文,琢磨着论文如不尽快发表,明年的基金就要泡汤。突然桌上的手机不识趣的响了,我不情愿的中断论文写作,准备挂掉这个骚扰电话。但电话来自Z,是我相识多年的一位朋友,供职于一家生命科学公司。一定有什么事,我一边想,一边接通了电话。


1,阿苯达唑导致肝衰竭?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不太喜欢在电话里唠嗑,几句寒暄之后就直奔主题。

“我因为肝功能异常住院了,刚出院”Z说。

“嗯,还好吧?肝功能异常应该不算大病。”我其实还在想着论文,机械的问了一句。

 “有点严重啊,医生让我做好肝移植的准备,好在最后肝功能恢复了”Z似乎觉察到了我有点心不在焉,大声说。

“这么严重吗,找到原因没有?”我开始有点吃惊。

“就因为吃了一粒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打虫药?这不是小朋友吃的吗?你都这么大个人了……”我以为听错了,重复问了一遍。

“哎,还不是因为“手贱”。我家儿子吃打虫药,我也顺便吃了一颗,结果变成“小黄人”,住院了”,陪儿子一起吃药,Z的确是个好爸爸。

阿苯达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研发的广谱抗寄生虫药,也就是常说的“打虫药”。因为对蛔虫、蛲虫、绦虫等多种寄生虫都有较好的疗效,被列入《中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它是一种疗效明确,主要用于儿童驱虫治疗的老药。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使用了将近50年,安全性非常好。而Z居然只吃了一粒就发生了如此严重的肝损伤?我开始忘掉论文,对Z的病情产生好奇。

“之前吃过没有?发生过类似情况吗?”我开始怀疑这是一种药物所致的超敏反应。

“以前也发生过两次,但都不像这次严重,没有到肝衰竭的程度”。

“你这应该是药源性肝损伤”我继续了解了详细的病史和治疗过程之后说。

 “是的,医生下的诊断是阿苯达唑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但原因不明。我想看看你是不是可以帮忙弄清楚一下原因。”Z知道我产生了兴趣,说出了电话的目的。

“是药三分毒”,药物毒副作用(或者说不良反应)是临床药物治疗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之一(另一个是药物疗效不好)。药物不良反应通常分为A、B两型。B型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跟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其特点是:与用药剂量无关、难预测、发生率低、但是后果比较严重。我快速把Z的情况跟上述四个特点一一匹配,发现居然每一条都符合。我更加怀疑Z发生了B型药物不良反应。

“你这很有可能是一种B型药物不良反应,要想找到原因有点难,不过你先做个HLA测序吧”。

B型药物不良反应本质上是一种超敏反应,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明白它为什么会发生。医生只能进行对症治疗,并建议患者以后不要再吃同样的药。但对于研究人员,我仍然愿意试一试。我已经忘掉了自己的论文,开始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思考Z的问题。


2, 你的免疫系统身份证信息被药物篡改了


“啥?H-L-A?HLA?”Z十分困惑,而我则完全理解。医学名词都非常古怪。HLA的英文全称是Human Leukocyte Antigen,中文全称是人类白细胞抗原。它还有一个更加古怪的名字叫MHC,英文全称是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中文全称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事实上后面这个名字才能更加准确的反应它在人体内的功能。当我写下这段话时,想起了那本直到本科毕业也没有弄懂的《医学免疫学》教材,因为HLA是一种免疫相关分子。

我需要先从免疫系统说起。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本质是区分“自我”和“非我”,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不会对“自我”进行攻击(称之为免疫耐受),而只会清除机体内的“非我”(称之为免疫应答),从而保护机体免受细菌、病毒等外来物的侵袭。正常人体在“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之间处于一种非常微妙而精准的平衡状态,从而既能清除外来侵袭物,又不会破坏机体自身细胞和组织。我不打算在这里介绍人体免疫系统的这一具体工作机制,但是它复杂又精准,让我常常感叹于上帝“造人”的无比精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外来物进入人体后,干扰了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其无法分辨异常和正常细胞或组织,从而发动无差别攻击。这是一种过度反应的免疫应答,会发生称之为超敏反应的一类临床疾病。

当该系统出错,机体把“自我”误认为“非我”,就会对正常细胞和组织发动攻击。这是一种过度反应的免疫应答,会发生称之为超敏反应的一类临床疾病。B型药物不良反应就属于这样一种超敏反应。

为了解释清楚HLA跟B型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我画了一张HLA分子发挥作用的简单示意图(图一)。为了不让读这篇文章的您划走它,我删除了许多细节,只保留了最主要的部分,不用担心其中古怪而陌生的名词,它真的已经非常简单了,我会一一解释。

img

图一:抗原提呈过程

T细胞是一种淋巴细胞,它在体内四处巡弋,扮演“警察”的角色。一旦发现癌症细胞或受细菌、病毒感染的正常细胞,就会发动攻击对其进行破坏,从而保护机体免受伤害。但T细胞如何知道受到攻击的对象不是您的正常细胞?它需要对方出示一张“身份证”,上面写有“敌我”这一免疫关键信息,是T细胞识别“自我”和“非我”细胞的依据。HLA分子就是人体免疫系统的这张身份证,抗原就是身份证号码,而T细胞受体(TCR)就是身份证的读取器,整个过程在免疫学上叫抗原提呈。

为了避免这些古怪的专有名词让您的阅读雪上加霜,我把这一过程几个关键角色的作用简单描述一下。HLA分子表达于人体所有有核细胞,是一个位于细胞膜上、含有凹槽的蛋白二聚体,它能抓取所在细胞内的抗原并将其表达于细胞表面,角色是“身份证”。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它可以由机体自身产生(内源性抗原),也可以来自于细菌等外来物(外源性抗原),角色是“身份证号码”。TCR是一种位于T细胞膜上的蛋白二聚体,它通过与MHC分子和抗原结合形成三联复合物,将身份证信息传递给警察T细胞,角色是“读取器”。T细胞就是通过这个抗原提呈过程判断对方细胞是否为“自己人”,并决定是否发动攻击。您可能需要记住这一过程,因为它是理解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我们后面还会用到。虽然我知道这可能会有点难。

如果T细胞判断抗原提呈细胞(APC)为“自我”,就不会发动攻击,这在免疫系统体现为免疫耐受,反之则发生免疫应答。我相信到这里读者可以理解为什么HLA的另外一个名字(我认为更合理)叫做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因为,所有器官移植患者在移植之前都要进行HLA检测和配型,以保证移植的器官能够被患者接受,不会发生互相攻击,这是一种组织相容状态。

“好复杂呀!”Z感叹到,“但是这跟我的药物肝损伤有关系吗?”。

“当然!你的身份证信息被篡改了。它跟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关系下次再说”电话已经打的够久了。挂断之后我觉得很累,想休息一下。但还有该死的论文,提交的截止日期就是明天,哎。


3, 我是不是要死了?还能喝酒吗?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整个生命科学的支柱,它认为所有物种都通过“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演化而来。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支柱,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自然选择为物种演化提供动力,而遗传变异让生物产生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材料。人是地球生物的一种,因此也会产生大量的遗传变异供自然选择挑选,这也正是您跟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的根本原因。遗传变异影响人一生中生、老、病、死各个阶段,当然也会对用药有影响。事实上,这正是本文作者从事的研究领域:遗传变异如何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它的专有名词叫“药物基因组学”。三句不离本行,我估计读者已经猜到了我一定是怀疑Z的HLA基因跟别人不一样,遗传变异(我们也称之为突变)导致他的免疫系统身份证识别过程出了问题。所以服用阿苯达唑之后产生了肝衰竭这一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而其他人则不会。为什么HLA突变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为了帮助您更好的理解,我把上面的图重新画了一遍,不过需要注意一下,这次我调整了两个地方。首先,HLA分子被换成了突变型,其次我增加了药物。如图二所示,药物与抗原结合之后被HLA分子共同带到了细胞进行表达,但这一次抗原提呈(还记得吗?)的物质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原有的抗原,而是抗原/药物复合物。这就相当于身份证上的信息被药物篡改了。这一关键过程受到干扰的结果是警察T细胞把原本是“自我”的细胞误认为“非我”,从而发动攻击,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如果这一过程发生在肝脏,就会造成大量肝细胞死亡,那么当然会发生黄疸、转氨酶升高等临床症状。特别严重时会导致肝衰竭,不幸的是这正是Z身上发生的事情。这一过程也可以发生在皮肤等其他器官,临床则表现为相应器官的损伤。

img

图二:药物干扰了突变型HLA的抗原提呈过程

“你的HLA基因同时有两个突变,一个是HLA-B*15:02,一个是HLA-B*13:01(我们在后文中把这个基因型合并写为HLA-B*15:02/HLA-B*13:01)。其中HLA-B*15:02是药物基因组里的“霸王级”突变”一个星期之后,我拿到了HLA测序结果,我给Z打电话。

“是不是很严重呀?我以后还能不能吃药?可不可以喝酒?是不是会得癌症?我是不是马上要死了!”

真是该死的乐观主义者,认为自己要死了还惦记是不是可以喝酒。“没有那么严重,不会的!如果想知道为什么,还要再听我解释”。


4, 让人疑惑不解的测序结果


为了给自然选择提供材料,人群中遗传变异的发生极为普遍,这是进化论的基本规律。但遗传变异却不是在所有的基因中平均发生,有些基因特别容易发生突变,而有些基因却非常保守,轻易不发生突变。如果要给人体所有基因按照突变发生率排序,HLA可以名列前茅。它是人体最常发生突变,并且突变情况最复杂的基因。这再次显示了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是自然选择为了让“人”这个物种适应地球环境生存的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包括正在看这篇文章的您)都有HLA突变,其数量之多让科学家很难弄清楚每一个突变的意义。但有几个突变是其中的明星,它们发生频率高,与严重的B型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的临床证据充足,因此广受关注,被深入研究,被我称为“霸王级突变”。HLA-B*15:02便是其中之一。

HLA-B*15:02在本学界可谓“臭名昭著”,是很多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奥卡西平、拉莫三嗪、丙戊酸纳……”我开始在脑海里一一回忆这些药物,它们大部分都属于抗癫痫药,但没有阿苯达唑。“是不是遗漏了哪些药?有没有最新的研究结果?”我检索了相关的数据库和文献,仍然没有阿苯达唑。那HLA-B*13:01呢?HLA-B*13:01最广为人知的是引起氨苯砜的药物不良反应,这是一种今天已经较少使用的抗麻风药。是不是有人发现了它跟阿苯达唑有关?我又重复检索了一遍数据库和文献,仍然没有阿苯达唑!最终结论是没有研究表明 HLA-B*15:02或者HLA-B*13:01中的任何一个跟阿苯达唑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关。这个测序结果让我疑惑不解。但我首先要回答的是Z最担心的问题“我是不是要死了”。

读者一定还记得我提到把示意图二做了两点改动。它们正是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必需的两个条件:1. HLA必须为突变型,2. 患者必须服用了药物,二者缺一不可,并且突变基因型和药物之间还存在如图三所示的特异性对应关系。如果有突变型HLA,但没有服用相应的药物,又或者服用了某种药物,但没有对应的基因型,都不会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这就是科学家为什么通常按照HLA-B*15:02-卡马西平、HLA-B*13:01-氯苯砜、HLA-B*58:01-别嘌呤醇这样配对的格式来理解它们。在没有使用相应药物的情况下,携带这些基因型的患者跟正常人无区别,可以喝酒,不会得癌症,更加不会死。我们只需要避免使用相应的药物就行了。

img

图三:突变型HLA与其影响药物之间的配对关系



5, 医学的不确定世界


现代科技高度发达,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们似乎相信医学拥有战胜疾病的无穷力量,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比利时医生维萨里冒着被判死刑的风险,通过偷取尸体进行人体解剖,于1543年发表了《人体构造》。几十年之后,英国医生哈维也开始怀疑统治西方医学界长达1300多年的盖伦医学,于1628发表了《心血运动论》。这两部文艺复兴时期重要著作的发表标志着现代医学的诞生。如此算来,现代医学的历史不到500年。但人的历史有多久呢?“南方古猿”是目前被认为最早的人科动物,自它们在非洲丛林中直立行走开始算起,“智人”是自然选择超过200万年的产物。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为了适应地球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人体变得异常复杂。虽然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奇迹般的进步,但我们对人体的了解仍然远远不够。很大程度上,医学仍然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100多年前去世的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才是医学的真实写照,并且在100多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如此。Z的故事也同样如此。

细心的读者一定注意到,我没有跟Z说:“你产生肝衰竭的原因找到了,就是HLA-B*15:02/HLA-B*13:01突变。”难道这个结论我还不确定吗?是的,您说对了。但是要理解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因为我们要越过已有知识的边界,开始进入医学的不确定世界。

目前已知的B型药物不良反应基本上都跟HLA基因突变有关。Z服用阿苯达唑之后,产生了B型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结果表明他是HLA-B*15:02/HLA-B*13:01突变型患者。而HLA-B*15:02和HLA-B*13:01都已经被明确证明可以导致B型药物不良反应(虽然不是阿苯达唑)。基于以上这些事实,我推测HLA-B*15:02/HLA-B*13:01突变是Z服用阿苯达唑后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但这一推测还需要两方面数据的证明:1. 其他HLA-B*15:02/HLA-B*13:01基因型的人服用了阿苯达唑之后也产生了肝衰竭,2. 那些没有HLA-B*15:02/ HLA-B*13:01基因型的人服用了阿苯达唑之后安然无恙。人数越多,得到的结论就越可靠。如果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研究,准确性将是100%,然后它会随着人数下降而降低。但任何临床研究不可能囊括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准确性不会达到100%。也因此所得结论只能是一个概率。事实上大部分的医学研究都是如此,所以去医院看病,大家会惊奇的发现似乎医生讨厌精确,反而喜欢说“可能”,“也许”,“先看看”“不排除xxx”。

那么Z的准确性和概率是多少呢?对于第二条证据,我当然有把握,作为一种广泛使用,且安全性很高的药物,绝大部分人服用之后都是安全的。因为HLA-B*15:02/HLA-B*13:01突变频率很低,服用阿苯达唑的绝大部分人不会携带该突变。但对于第一条证据,我却只有一个病例。因为检索不到任何公开文献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也没有其他科学家支持我,所以我当然需要寻找更多证据。聪明的您一定想到是不是可以测一下Z家庭成员的HLA基因型,看看他们吃了阿苯达唑是否有症状?是的,我的确做了这个检测,结果如图四所示:

img

图四:Z的HLA突变家系分析

您不用担心能否看懂这个图,只需要知道以下结论:爸爸有HLA-B*13:01突变,妈妈有HLA-B*15:02突变,Z同时遗传了父亲和母亲的突变,儿子只遗传了Z的一个突变,基因型是HLA-B*15:02。很明显,他们都没有HLA-B*15:02/HLA-B*13:01突变,也提供不了证据!这就意味着,我仍然不能排除(我也要用这个词了)HLA-B*15:02/HLA-B*13:01可能根本不是阿苯达唑肝损伤的原因,二者也不相关,它们只是在Z身上非常偶然的同时存在。而真实的原因,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

 “所以我只能说HLA-B*15:02/HLA-B*13:01很可能是原因,但我不能确定。好了,现在知道答案了,满意了么?”。

  “呃……,真是想不到啊。”Z感叹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失落。



6, 没有你这科学护身符,我不敢吃药


2019年突然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整个世界,肆虐的病毒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似乎一夜之间人们重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习惯了被各种措施管控的生活。经过三年的全球大流行,2022年12月终于迎来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管理放开的关键节点。鉴于病毒突变导致毒力下降,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出行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新冠患者无症状、轻症可居家隔离,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小区……”。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疫情管控措施的重大转变意味着什么,每个人都要为一次病毒感染做好准备。12月的长沙天气开始转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似乎也降到冰点,家家户户闭门不出,街道显得格外冷清。我也不例外,不敢外出,在家重温加缪的《鼠疫》。感叹看似荒诞的世界,其实都是现实,两个世界难以区分。突然,手机响了,是Z。我疑惑的接通了电话。

“我感染了新冠,高烧40多度,实在扛不住了”这次连寒暄都没有,手机里传来焦急的声音。

“退烧药有没有?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如果没有的话可不好弄,两个药突然变成稀缺资源,一药难求,我一边说一边想。

“都有,但是不敢吃。上次出院之后,我什么药都不敢吃,怕肝功能异常。本来想不吃药扛过这波病毒感染,现在高烧太厉害,坚持不住。你说这药能不能吃?”。

“你这个基因型只有特定药物才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他药物没问题,赶紧吃退烧药,不要耽误了病情。”我觉得自己对测序结果的解释让他有点杯弓蛇影,赶紧换了肯定的语气说,“就用布洛芬吧”。

布洛芬的效果立竿见影,也没有发生任何不适,几天之后Z的身体恢复正常,又给我打电话。“你能不能给我列一个危险药物清单?没有你这科学护身符,我都不敢吃药。到医院看病,我把基因检测结果一展示,医生也不敢给我开药。”

“这个清单有点难,我先给你列一部分药物吧。”

我先列出所有经过充分研究受HLA-B*15:02或HLA-B*13:01单独影响的药物。卡马西平、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氯苯砜……。全部写完之后,我想接着写受HLA-B*15:02/HLA-B*13:01(注意:它跟单独的HLA-B*15:02和HLA-B*13:01不一样)影响的药物,但我只知道阿苯达唑。HLA-B*15:02/HLA-B*13:01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基因型,同时拥有HLA-B*15:02和HLA-B*13:01两种突变,其出现的频率低于3%。没有科学家仔细的研究过它,除了本文中的阿苯达唑,我不知道它是否还会导致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至于这些药物的名字,更是无从谈起。我再一次来到了医学的不确定世界。

 “你先用这个清单,这上面的药一定不要吃。但还有一些药可能我也不知道,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带着疑惑,我把清单给了Z,谨慎的说。



7, 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吃布洛芬?


“嗯?还有不知道的?那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吃布洛芬?”经过几个回合,Z明显已经学会了怎么讨论科学问题,提出的问题直中靶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再回到图二展示的抗原提呈过程。该过程的本质是TCR、HLA、抗原三者之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对各个分子的构型要求非常高,需要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才能完美匹配,最终达到钥匙和锁的效果。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经过长期的进化,这一过程已经被制造的非常完美。药物如果要篡改被提呈的抗原信息,就要把TCR、HLA、抗原三者结合变成TCR、HLA、抗原、药物四者结合,同时又不破坏整个抗原提呈过程。这样最终才会在临床产生B型药物不良反应。读者一定看出来了,这对药物的要求非常高,所以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不是临床常见现象。同时,因为要匹配构型变化,影响某一特定基因型HLA抗原提呈的药物也有限,这可以解释另外一个现象,某一特定基因型HLA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不会太多,一般只限于少数几种。比如HLA-B*13:01主要跟氨苯砜有关、HLA-B*58:01主要跟别嘌呤醇有关、HLA-B*57:01主要跟阿巴卡韦有关等等。

“基于以上理论,我认为HLA-B*15:02/HLA-B*13:01可能主要跟阿苯达唑有关,当然有可能还有其他药物,但是应该不会太多,也应该不会像阿苯达唑这么严重”我回答了Z的问题,“再说了,非常严重而快速的免疫超敏反应需要记忆,一般在再次遇到致敏原时发生,首次的反应相对较轻。所以绝大部分药物对你来说是安全有效的,你不要过度担心。但阿苯达唑一定不能再吃了,如果再吃下次的反应会更重。”

“哦,原来你也没有绝对把握啊!”

“是的,这就是医学。跟其他科学最显著的区别是:我们常常会走到不确定的世界。很多时候,只能根据概率做决定。所以加拿大医学家奥斯勒100多年前说:“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是可能的艺术””

“那你怎么看?”

“我当然愿意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医学,我们要相信科学,哪怕它还不足够精确,这仍然是你最好的选择。”


8, 可以避免的药物不良反应


感谢您坚持读到最后,我们似乎已经走的太远了,把简单的事情弄的太复杂。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没有人愿意读这么长的文章,也许我应该用一句话总结全文,并且在开篇就告诉您:HLA突变是目前已知导致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其进行检测,从而避免服用相应的药物,产生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人类的处境就是这一点可怕!没有一宗幸福不是靠糊涂得来的。”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愿意过这种糊涂的幸福生活。但有少数人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想窥探到“上帝”的秘密,穷根究底弄清这个世界到底如何运转。事实证明,无数伟大的发现从这里萌芽,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让我们有了今天高度发达的科技。也正是他们帮助我们弄清以上过程。

Z到目前为止一直都非常好,我希望我们目前理解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理论是正确的,基于它Z可以做到终生安全用药。Z告诉我:“当我在病房里承受着疾病的折磨,医生告诉我要做好肝移植的准备时,我特别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四处翻书,到网上查阅资料。但最终仍然一无所获,最后才来找的你。”这段话触动了我,并促使我最终写下了这篇文章。希望让更多人知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HLA基因型,避免使用相应的高风险药物,就完全可以规避掉本不应该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

“嗯……,跟你商量个事”,又一天Z给我打电话,语气显的十分犹豫。

“啥事?”我以为他又有用药问题。

“那个啥……,我是不是可以报考你的研究生,专门学习药物基因组学?”

“当然可以,没问题!”对于这样一位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哪位老师会拒绝呢?


注;


本文为非虚构写作,除人名做了处理,其余均为真实发生之事。文中所提人物和事件均不涉及隐私,全文已经所有当事人阅读并同意发表。本案例已发表论文:Liao JM, Zhan Y, Zhang Z, Cui JJ, Yin JY. HLA-targeted sequencing reveals the pathogenic role of HLA-B*15:02/HLA-B*13:01 in albendazole-induced liver failure: a case report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Front Pharmacol. 2023 Nov 9;14:1288068。感谢课题组所有同学的讨论,特别感谢詹焱博士协助绘图,饶泰副教授提出宝贵修改意见。

药物不良反应 (21)
肝衰竭 (23)
过敏症 (125)
肝损伤 (2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455)

最后编辑于 2024-09-26 · 浏览 1222

2 收藏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2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