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救治 找出服药致胆管消失真相
按:
药物引起,使人想起我们遇上的药物性大疱表皮松解症!
这个病例,由自行服用中药和退热药后引起,是斯-詹综合征(SJS)合并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先皮肤科--再转-感染科。
供分享。
2024-09-08,收录
接力救治 找出服药致胆管消失真相
健康报,2024-08-21(7)
因上呼吸道感染自行服用中药和退热药后,次日就出现双眼肿胀、痒痛、流泪、充血、视物模糊和口唇肿胀,第三天出现高烧和遍布全身的红色皮疹,最终还检查出胆管消失综合征,这是怎么回事?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艳 武骁飞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满身皮疹、高烧不退的患者。急诊科接诊后立即采取措施,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因患者的皮肤症状十分严重且进展迅速,急诊科随后将患者转诊到救治第二站——皮肤性病科。该科治疗团队发现患者的角膜、消化道黏膜出现弥漫多发溃疡,且出血严重,判断患者是斯-詹综合征(SJS)合并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
临床上,SJS和TEN均属于重度皮肤不良反应。两者如同时出现,大多是由以下高危药物引起:别嘌醇、拉莫三嗪、芳香族抗癫痫发作药、磺胺类抗菌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中的昔康类或环氧合酶2抑制剂,以及治疗肿瘤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过,还有至少15%的病例没有明确的药物暴露史或受其他因素影响。
此时,患者全身的皮肤、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角膜、肝脏、胰腺、泌尿生殖系统等均受累,由于无法进食,水电解质水平也出现紊乱,病情十分危重,随时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感染、继发性免疫过激等。皮肤性病科团队随即启动全身性皮质类固醇﹢人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疗法,但患者的肝功能持续恶化。考虑到感染疾病科对药物导致的重症肝损伤的治疗经验更为丰富,患者又被转至救治第三站——感染疾病科。
感染疾病科团队经反复讨论,一致认为,治疗此类疾病首先要遵循药物品种精简原则,并立即使用SCORTEN评分系统(一种用于评估患者预后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工具)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支持性治疗。随后,感染疾病科团队又确定了下一步的临床救治措施,包括创面治疗、液体和电解质管理、营养支持、体温管理、疼痛控制、感染预防和治疗、眼部治疗,以及针对肝脏的器官支持。此时,由于患者的眼、口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受累严重,感染疾病科团队还请来皮肤性病科、眼科等领域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感染疾病科团队为患者进行了肝组织学活检,最终明确肝脏病变是由药物导致的胆管消失综合征(VBDS)。胆管消失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胆汁淤积症,仅占小胆管疾病的0.5%,而药物相关胆管消失综合征在所有的胆管消失综合征中仅占7%。该病患者如进行病理学检查,可见50%以上的肝脏汇管区小叶间胆管消失。据报道,目前有30多种药物可致胆管消失综合征,包括抗菌药、非甾体消炎药、抗精神病药、降脂药、降糖药、质子泵抑制剂、中草药、抗肿瘤药物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肝脏指标情况终于出现了好转,身体逐渐康复。
最后编辑于 2024-09-08 · 浏览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