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磕没碰,身上为何总有淤青
辛老师点评:
读到最后一句,(我们都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
)。就想到,当前社会上,动不动给医生扣上“滥检查 ”帽子。这是"医盲"药盲“的表现。
本人为什么现在还要继续每天学习医药学术信息?最起码,对亲属宣教,几句话到位,让他们及时认识,少受疾病之苦。别人不愿听,让他们慢慢领会。对家里人,急用先学,学有所用。
2024-09-04,17:35 完笔,记录,辛老师
标题:
1,淤青背后的秘密
2,三个因素让淤青“不请自来”
3,异常出血的警示信号
4,了解淤青的形成与变化
5,辛老师点评:
原文:
没磕没碰,身上为何总有淤青
http://paper.taizhou.com.cn/taizhou/tzwb/pc/content/202408/30/content_208883.html
2024-08-30-(7),台州晚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上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淤青。尤其是在没有经历明显磕碰的情况下,一看手臂、腿上莫名青一块紫一块……这种情况可能让人感到困惑和担忧。医生提醒,日常生活中碰撞的确是引起淤青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有少部分的淤青跟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等有关系,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1,淤青背后的秘密
“医生,从前段时间开始,我的身上出现很多小红点,逐渐扩散成了大片的淤青,看起来吓死人了。我不会得什么病了吧?”临海20来岁的吴女士从约一个月前开始,手臂、脚踝处就出现了奇怪的红点。刚开始,她以为是被蚊虫咬了,没想到一段时间以后,小红点逐渐蔓延至全身,面积也逐渐扩大,变成了一块块触目惊心的淤青。
吴女士上网查了一下此类情况,网上说什么的都有:凝血功能异常、贫血、免疫功能紊乱、紫癜……看得吴女士冷汗直流,赶紧来到医院做检查。
经过一系列血液检查,吴女士得知自己体内血小板每毫升血液中只有5000个,而正常人每毫升血液中含有血小板的数量应是10万-30万个。
看到检查结果,吴女士更担忧了:“医生,我还能治好吗?”
“吴女士所患的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这是一种获得性、无明确诱因、孤立性外周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在门诊与急诊,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并不少见,有些患者体内每毫升血液中只有2000个甚至1000个血小板。”台州医院血液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邵燕萍告诉记者,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对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共同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
面对吴女士全身皮肤大范围的淤斑,以及岌岌可危的血小板量,医生明确其病因后,在治疗出血的同时预防其发生重要脏器的出血。治疗一段时间后,吴女士的血小板量达到了正常值,皮肤出血现象也有明显改善。
2,三个因素让淤青“不请自来”
邵燕萍介绍,淤青,医学术语叫“瘀斑”,是由于皮下出血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当我们的身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例如一些不经意的磕碰,不注意力度的揉捏,以及各种未察觉的小伤,毛细血管会受损或者破裂,导致血液流出并积聚在皮下组织,就形成了肉眼能看到的淤青。然而,如果没有明显的外伤却频繁出现淤青,就需要引起警惕了。”邵燕萍告诉记者,这些不请自来的淤青,可能是身体某些潜在疾病的预警信号,“在血液科,导致身体不正常出血的三个因素为血小板低、血管性因素和凝血功能问题。这三个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不明原因的淤青。”
血小板是血液中一种负责凝血的重要成分,如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就可能导致血液无法正常凝固,从而引发淤青。
邵燕萍表示,凝血功能跟凝血因子相关。“肝脏能合成好几种凝血因子,肝脏不好的人,凝血因子合成得差一些,容易有出血倾向,导致身上出现淤青。比如,肝炎、肝硬化等患者,皮肤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淤青。”
凝血功能导致的淤青,相比于血小板导致的淤青面积更大。
“此外,血管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异常淤青。例如,动脉硬化或血管壁变薄,都可能使血管更容易破裂,导致淤青的出现。”邵燕萍说,这些情况有时可能与营养缺乏有关,如维生素C或维生素K的不足,这些维生素对维持血管健康和正常凝血至关重要。
3,异常出血的警示信号
异常的淤青背后,是不正常的皮下出血。
60多岁的张大爷于一个星期前出现了牙齿出血的情况,刚开始,他以为是自己刷牙力道太大,还觉得很疑惑。“我刷了几十年牙,偶尔把牙齿刷出血了也有,但是这段时间怎么天天牙齿出血?”
到家附近的小诊所一问,小诊所医生认为张大爷的牙齿出血情况比较严重,建议他去医院检查一下。
到了医院,医生检查了张大爷的牙齿之后,发现张大爷的牙龈有大面积的自发性皮下出血,并非是简单的刷牙导致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逐渐下降。老年人在受到轻微碰撞或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皮下出血的症状。此外,老年人可能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可能增加皮下出血的风险。”邵燕萍说,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变得越来越薄,皮下脂肪层逐渐减少,血管失去皮肤表层结构的保护,更容易发生皮下出血;同时,相比于男性,育龄期女性更容易发生皮下出血。儿童也有可能发生皮下出血。
4,了解淤青的形成与变化
“虽然说是淤青,但是事实上,我们会看到皮下出血以后,淤血会呈现为不同颜色,这是因为当人体在修复破损的毛细血管时,淤血的颜色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相应改变。”邵燕萍介绍,在血管刚破损时,渗透出来的血液是新鲜的,“富含氧气的血液呈现出红色,此时淤青就是紫红色的。”
几个小时之后,血液凝结,其中的氧气慢慢流失,血液的颜色就会变暗,呈黑青色。如果出血的位置比较深,距离皮肤比较远,淤青的初始颜色可能就是青色。再之后,淤青会变成绿色乃至黄色,接下来黄色会越来越浅直至消失,这时候淤青也就完全好了。
然而,当淤青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或者在没有明显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经常出现时,就可能是潜在健康问题的警示信号。例如,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频繁的淤青。
邵燕萍表示,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的淤青是否属于正常现象,还是可能预示着健康问题。“无论如何,当出现频繁、无明显原因的淤青时,都应当引起重视。哪怕身上只出现了一两处不明原因的淤青,我们都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
附-5;辛老师点评:
读到最后一句(我们都建议及时就医检查,以便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
),就想到,当前社会上,动不动给医生扣上“滥检查 ”帽子。这是"医盲"药盲“的表现。
本人为什么现在还要继续每天学习医药学术信息?最起码,对亲属宣教,几句话到位,让他们及时认识,少受疾病之苦。别人不愿听,让他们慢慢领会。对家里人,急用先学,学有所用。
2024-09-04,17:35 完笔,记录,辛老师
最后编辑于 2024-09-04 · 浏览 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