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医务人员开具一张心灵处方》感言几句
读《为医务人员开具一张心灵处方》感言几句
2024-08-17,;9:45,记录完笔,辛老师
按:
少有见到关注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文章,今天见此文,很有感概。
前几天见一文,法院否定某卫健委鼓励患者随时录像记录医生诊疗过程的报道【1】,还有前期“山东聊城假药案”,纠緾 这么多年,当事医生精神错乱,不象个人样。为病人着想,到这个地步 ,大家说,这“形象”上了媒体,对社会起什么样效应?!
本人有几百号编号的各种医药学术会议实时记录的视频,出镜最多的,应当算俞云松教授,主攻抗感染专业,国内响当当临床医学专家,同他交往最多。他在浙一医院任感染科主任时,就经常开会中相识。记忆中最深刻的他的一句话。他有一重症感染病例,找不到高级别抗生素,但他有前期病人,自已从国外购入,用后有多余,可以帮着联系想办法转移过来用。但他说了一句:到时候你不要去告我喽!(这话是在学术报告中复述的,有现埸视频记录为证)。后多次见他出镜线上学术会议报告,苍老了许多,难抑我心中记忆,感叹:专家不好当【2】。
但是,目前媒体上至多是少量医务人员撰文为医务人员说句公平话,而社会大小媒体对医药界负面新闻不少。
某年轻主持人,莫西沙星过敏死亡,大小媒体鼓噪呐喊,医生多可恶,把人“医”死了。而连续几起医学专家莫西沙星过敏休克,除了本人作为研究安全用药素材,收录转发,没有看有哪个媒体报道?
还有,药物性大疱表皮松解症【3】,本人收集国内众多文献(49个跟帖),本人在《老药师破解黄岩十大药事奇案》【4】作了论述,是基因问题。但有一媒体(华商报(西安) )发了一个很吸引眼球标题:《少女感冒连遭3家医院医疗过错 一只眼睛失明》【5】,本人转发附言:
我的提问:
1,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对任何人都是痛苦的(包括医务人员发生ADR),但能预测吗?
2,此文作者,能从学术 角度谈点什么?标题是很吸引眼球的。
3,药物的ADR和台风 、地震,等自然破坏伤害,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 药物的ADR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关系?---先提这几个问题。(附件,图1)
倒是一个律师,儿子10 多天治疗,病情好转,仅换药巩固一下,挂上针十多秒钟过敏死亡,仅激动不已【6】(文献中引用文献【8】)(附件,图2)
文献
【1】卫健委鼓励病人随意拍,法院不惯着:患者未经同意医生录像,判决败诉 !
卫健委鼓励病人随意拍,法院不惯着:患者未经同意医生录像,判决败诉 !
【2】专家不好当 -半夜真情来检索
【3】【原创】药物性大疱表皮松解症
【4】《老药师破解黄岩十大药事案》
【5】【转帖】看这报道有何看法?--少女感冒连遭3家医院医疗过错 一只眼睛失明
2013-11-09 07:33:46 来源: 华商报(西安)
【转帖】看这报道有何看法?--少女感冒连遭3家医院医疗过错 一只眼睛失明
【6】给河北省药物警戒专业委员会的中秋贺信
附件:

辛老师(2016,宣传部课件)首页

辛老师(2016,宣传部课件)-88 页

辛老师(2016,宣传部课件)-89 页
图-1,对-- 华商报(西安)报道--评论

辛老师(2016,宣传部课件)109 页,上海律师儿子,挂针,10 多秒钟死亡
为医务人员开具一张心灵处方
健康报,2024年8月1日(7)
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舒放医患 解码心灵”综合医院心理健康服务百家巡讲活动走进浙江。活动现场,来自浙江省多家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围绕“关注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加强心理服务建设”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闲林院区院长 王鹤秋

医务人员的精神状态不仅关系个人生活质量,还关系患者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提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心理韧性,是医疗行业颇为关注的话题,对于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高强度压力
带来的情绪变化
压力是人们面对外部刺激事件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适度的压力能起到正向作用,激励人们采取积极行动,化压力为动力,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当压力过大,超出个人心理承受范围,则可能导致疲惫、抑郁、焦虑等,影响身心健康。
高强度压力引发的健康问题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头痛、血压升高、易疲劳、睡眠质量差等生理症状,焦虑、情绪低落、工作满意度降低、习得性无助等心理症状,工作效率降低、饮食过度、出现冒险行为或者攻击性行为等行为症状,认知歪曲、难以体验到积极情感等认知症状。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综合医院医务人员抑郁和焦虑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医务人员面临来自单位、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比如工作强度高、责任重、休息时间少、医疗纠纷与投诉、家庭成员不理解等。如果这些压力持续存在,会引发或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进而可能导致职业倦怠、医疗服务质量下降、医患纠纷增加、医患关系紧张等。因此,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医疗机构,都应该重视高强度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需要及时关注自身情绪变化,并学会自我调节,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压力,提高职业幸福感。
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应提供有益于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构建持续性支撑机制,防止医务人员出现职业倦怠。例如,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和医疗技能,增加其对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激发医务人员对工作的兴趣;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开展丰富的业余活动,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
及时进行
自我疏导和干预
对于高强度压力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医务人员应加强早期识别与评估,可以利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应激自评量表、心身症状量表等进行评价,若发现心理问题的苗头,应及时进行调整,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更重要的是,医务人员应提升自我疏导和干预能力,应对高强度压力带来的消极反应。
平衡心态,正确归因。医疗工作有不确定性,当临床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时,医务人员不应过于自责或责备他人,不要被“我的病患总是比较严重”“今天的情况糟透了”等一些绝对化的理念影响,而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增加信心和勇气。
面对患者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出言不逊,医务人员要学会理解患者,不要因此认为自己工作不到位,增加心理压力,要尽量以热情、自信、开朗的情绪感化患者。
临床工作中,还需警惕替代性创伤。如果长期接触大量关于压力的报道,且感到非常恐惧、担心、无助,以至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则可能构成替代性创伤。因此,医务人员应允许自己在面对汹涌而来的各种压力时,产生紧张、焦虑、恐慌乃至冲动的情绪,理解这些是当时的正常反应。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应激情绪中,其实是缓解情绪的第一步。如果发现自己情绪过载,不妨拿出一张白纸,静下心来,梳理一下头脑中的非理性信念,并试着改变。
交流沟通,寻求社会支持。缓解情绪最有效的方式是沟通,医务人员之间应加强交流,建立危机事件压力管理小组,对压力进行分解。
人体有内在自我调节能力,以应对那些让人烦恼焦虑的威胁和危险,使自己心理保持平衡,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因此,医务人员应利用好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建立“情绪垃圾桶”,发泄情绪,转移注意力;进行一些适宜的活动,丰富业余生活,比如踢毽子、跳绳、散步等,放松身心,提高机体抵抗力;保持与家人和外界的联络、交流,相互鼓励,相互支持。
察觉与接纳情绪,开展有效干预。医务人员应及时察觉压力及身心变化,接纳自身情绪,采取防护及干预措施。例如,杏仁体是大脑处理恐惧和焦虑情绪的控制中心,杏仁体反应活跃会增加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而“专注呼吸”能降低大脑杏仁体的活动水平,三步呼吸空间技术、腹式呼吸放松训练技术等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放松效果。此外,还可以制作焦虑平衡量表,把自己焦虑、担忧的事情写出来,列出自己能控制的因素和可利用的资源,逐步缓解焦虑。
观点
浙江省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党支部书记王伟昌:
当前,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提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从多方面予以关注,包括加大对医务人员的关心、关爱与支持,提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保护,帮助医务人员平衡工作与家庭等。
医务人员自身也应提升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掌握释放压力和管理情绪的方法;培养兴趣爱好,多参加社会活动,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进而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
浙江省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钱建军:
近年来,医院在提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采取了多项举措,比如成立心理素养专业委员会,开展科普宣传;在护士节、医师节等重要节日,邀请专家为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医务人员释放压力;围绕提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组织相关培训;开展巴林特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满足医务人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
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是维持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一个拥有健康心态的医生能够给患者传递积极、乐观的情绪,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浙江省嵊州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松斌:
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出现职业倦怠,不仅会对自身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对医患关系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医院努力想办法缓解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例如,开展以家文化为中心的职工文化建设,设立职工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组织读书会,通过各种活动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每年,医院还会为每位职工安排3~5天的疗养度假。
目前,医院有20余名护士获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依托这些人员,医院建立了职工心理舒缓中心,免费为职工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此外,医院从管理机制出发,建立并完善沟通协调机制,让职工缓解压力,轻松工作。比如,设立院长接待日和院长信箱,及时解决职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本报记者 肖薇 整理)
最后编辑于 2024-08-17 · 浏览 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