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普“星火”在医患间传递
按:
本人兴趣研究医患关系,一大块涉及科普;北京协和有许多网友,他们的经验,很值得推广。
医药科普,感觉最难,基础知识面广,民众百姓,教育背景,差异太大,本文篇首:患者最想知道,群众最想了解,是什么知识?需要调研。
下面罗列本文要点
2024-08-14,收录辛老师
让科普“星火”在医患间传递
健康报,2024年7月31日(5)
北京协和医院,通过组建健康科普团队,打造出一批精品优质、有影响力、惠民利民的健康科普作品及活动,各个项目团队开展了诸多颇有意义的创新探索。
他们把患者最想知道的问题、群众最想了解的知识进行收集、汇总、整理,精准输出,得到了群众好评。
1,科普﹢患者教育,建立专病知识库,更好对接患者需求。;
2,科普﹢“五进”,把医生的叮咛送到群众身边。;
3,科普﹢科技,探索融合互促新机制。“蝴蝶密探”项目团队为了解答大众关于甲状腺癌的困惑;
4, 科普﹢培育,助力医学青年人才培养。;
5,科普﹢传播,通过“中央厨房”打造优质作品。;6,科普﹢思政,党建业务融合为群众办实事。;
(北京协和医院 供稿)
【1】项目团队参与者说
科技资源化为科普源头活水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 王颖轶
发现很多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肿瘤精准诊疗的科技资源了解甚少,大多数学生对肿瘤诊疗的了解还停留在教材层面,对前沿的科技资源获取严重不足。疾病科普更需要“量体裁衣”
【2】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崔爽;
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多器官受累,病情复杂多样。不同疾病患者所需知识各异,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是困扰我们的问题。角色代入 让科普“身临其境”
【3】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副主任 陈罡;
通过“老师”和“学生”两个角色间的对话,引导读者学习诊断思维。与传统讲授式科普相比,角色代入式科普在信息传递效率、受众参与度和情感共鸣方面具有潜在优势。科普宣传对象不只是患者
【4】 □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副主任 张超纪
总结患者首发症状及诊疗经过等发现,白塞病的科普宣传不能只面向患者群体,增强基层医师对疾病的认识同样重要。
原文
行动在医线
让科普“星火”在医患间传递
健康报,2024年7月31日(5)
为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良好氛围,北京协和医院在医院领导班子统筹推动下,配套经费支持,开展“协和星原计划”健康科普培育项目,得到了全院医务人员的积极响应。在此过程中,大家都有哪些收获?本期,我们邀请这些“科普先锋”谈一谈。

“协和星原计划”健康科普培育项目进一步发挥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学科特色,通过组建健康科普团队,打造出一批精品优质、有影响力、惠民利民的健康科普作品及活动,通过多种形式让科普之“声”传入寻常百姓家,让健康知识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自觉,为推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贡献协和力量。
与医院近年来持续组织开展的“健康中国,协和行动”北京协和医院健康科普能力大赛有所不同,“协和星原计划”自实施以来,医院通过搭平台、促交流、推资源、育人才,并“真金白银”资助项目团队进行科普创作,使群众有获益、学科有发展、医院树品牌,健康科普工作展现新面貌。
在“协和星原计划”的支持下,各个项目团队开展了诸多颇有意义的创新探索。他们把患者最想知道的问题、群众最想了解的知识进行收集、汇总、整理,精准输出,得到了群众好评。
1,科普﹢患者教育,建立专病知识库,更好对接患者需求。“护心前行”项目团队围绕冠心病预防、诊治、康复等环节,建立了“冠心病300问知识库”,可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相关知识;“玫瑰园丁”项目团队针对造口护理中的12个常见问题制作了口袋书,便于患者参照开展居家护理;“更好更年期”项目团队编写了《女人不老》《更好更年期》等书籍,以期引导大众对更年期有正确的认知。
2,科普﹢“五进”,把医生的叮咛送到群众身边。“镜下小精灵”项目团队走进校园和社区,助力“一老一小”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关爱女性,生生不息”项目团队走进乡村,医护配合,为当地妇女详解月经失调、痛经等常见问题……医务人员走进企业、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帮助公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3,科普﹢科技,探索融合互促新机制。“蝴蝶密探”项目团队为了解答大众关于甲状腺癌的困惑,探索建立人工智能甲状腺智慧问答助手;“吃饱了再减肥”项目团队则建立了肥胖队列,通过科普拓宽了研究工作的广度,并成功在知名医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星原康心”项目团队开发了交互式“康心”多重功用的科普平台,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生活方式评估;“悦肠”项目团队开发App,将患者的饮食、症状等相关信息与医生每日同步,并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在日常工作中凝练科学问题并开展临床研究,已经成为了协和人的一种科研习惯。
4, 科普﹢培育,助力医学青年人才培养。花苏榕医生作为“甲旁亢及骨代谢科普”项目团队负责人,从临床需求和痛点出发,向患者提供有深度的科普作品,获得2024年首都卫生健康未来之星荣誉称号;肖一丁医生作为“胖天使医学科普”项目团队负责人,深耕科普视频创作,让百万粉丝在笑声中收获健康知识,个人斩获北京市新媒体科普大赛第一名。在科普作品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医生的沟通能力得到强化,人文情怀得到彰显,更多的青年医生在用心用情服务患者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5,科普﹢传播,通过“中央厨房”打造优质作品。医院对项目团队提供的科普作品进行精选、打磨,并推荐至主流媒体二次推广,进一步提升传播影响力。在各媒体开设专版专栏、开展联合共创……项目团队与其他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使科普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6,科普﹢思政,党建业务融合为群众办实事。“协糖共舞”项目团队联合科室党支部,多次走进社区,了解居民的健康需求,发放科普宣讲手册;老年跨学科科普团队与多个社区、街道居委会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举办线下讲座及义诊,助力健康养老;“智病就人”项目团队走进医学院校,开展“大咖话病理”思政活动,让医学生加深对病理学的理解;“用心说重症”项目团队通过拍摄宣传片,让“小众学科”成为“大众科学”,提升了患者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2024年“协和星原计划”进行大胆创新,在特色“组团式”科普的基础上,为项目团队设置了“知识库”与“科普课题”双赛道,百余支由专家领衔、多学科协作的团队积极申报。
“知识库”赛道鼓励团队着眼大病种、常见病、罕见病与特色专病,围绕疾病全周期,系统梳理常见问题。申报团队聚焦百姓健康所需,基于“知识库”的体系框架,将产出更加系统化、多样化、全流程、可持续的科普成果。
“科普课题”赛道则鼓励开展科普理论、科技文化、应用对策等研究,旨在通过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理论创新,为医学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这些“尝新”的团队正在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老年健康管理等热点话题,探索科普工作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 供稿)
项目团队参与者说
科技资源化为科普源头活水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 王颖轶
2014年,我还是一名主治医师时,在门诊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患者对疾病的疑问是共性的,于是就把患者关心问题的相关科研成果归纳整理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图文,发表在微信公众号“王颖轶大夫”上。这个阶段可以算是我个人的科普实践开端。
2016年,我成为副主任医师后,开始尝试从教学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肿瘤精准诊疗的科技资源了解甚少,大多数学生对肿瘤诊疗的了解还停留在教材层面,对前沿的科技资源获取严重不足。
连知名医学院的学生对科技资源的获取都如此有限,更别提非医学专业的大众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用7年的时间,打造了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精准诊疗教学体系。我们将肿瘤学教学从传统的由单一学科教师授课,拓展为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介入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协作授课,将前沿的科技资源引入课堂。
我们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学生中进行试点性科技资源转化,并在课程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依托肿瘤精准诊疗教学体系,我们成功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编写并出版的课程同步教材也获得了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的荣誉。学习课程后,学生的科技素养明显提高,近5年的毕业生中,从事肿瘤内科工作的人数也逐年增加。
肿瘤是我国面临的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我国主要癌症的五年生存率与美国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都仍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肿瘤防治科普提升公众的肿瘤预防科学认知,促进科学、精准、高效防癌,对提高我国癌症五年生存率有战略性意义。
前期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科技资源科普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了扩大受众面,需要让更多高度专业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的源头活水,将前沿科技资源转化为公众容易理解的科普资源,提高科普专业度与前沿度,让科研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疾病科普更需要“量体裁衣”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崔爽
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多器官受累,病情复杂多样。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加强患者管理,2017年,风湿免疫科创立了面向患者的微信小程序“抗风湿你我他”,为患者提供慢病管理服务,推送科普信息。科室的多名专家还参与录制了疾病诊疗护理系列视频。
然而,不同疾病患者所需知识各异,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在此次“协和星原计划”中,科室项目团队进行了“精细推送科普”的课题创新。风湿免疫科开设有妊娠专病、血管炎、肺动脉高压、系统性硬化症等特色专病门诊,我们可以在患者就诊当日,为其推送相应疾病的科普知识,以及在诊疗期间的注意事项等。小程序可定向对不同病种患者推送有针对性的科普内容。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患者也会遇到很多问题,通过小程序我们可以根据就诊记录获知患者目前的诊疗阶段,分阶段为其提供相应的科普知识。
我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精准地将科普内容传递到对应的受众人群,让患者通过阅读相关科普知识提升对疾病的认识,同时,这一渠道在医生的诊疗中也可以起到辅助沟通的作用。
角色代入 让科普“身临其境”
□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副主任 陈罡
角色代入式科普是一种创新的科学传播方式,它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让受众在角色扮演中学习科学知识。
这个灵感来自我之前编写的《从书本到临床:诊断思维提升》一书。在书中,我通过“老师”和“学生”两个角色间的对话,引导读者学习诊断思维。与传统讲授式科普相比,角色代入式科普在信息传递效率、受众参与度和情感共鸣方面具有潜在优势。它可使复杂的科学知识更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使科学知识更加贴近生活。此外,角色代入式科普还有更好的文化适应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设计角色和场景。
然而,角色代入式科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创意和资源投入,在某些专业领域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场景。为全面评估两种科普形式的效果,我们将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前后测试设计、问卷调查等手段进行研究。角色代入式科普有望成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健康科普提供新视角、新方法。
科普宣传对象不只是患者
□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副主任 张超纪
白塞综合征又称白塞病(BD),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由于其症状多样且非特异性、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志、初期症状轻微、起病隐匿、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需要经过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出现患病症状和体征,患者很容易错过早期就诊时机。
心脏白塞病(心脏受累的白塞病)患者首诊科室多数为心脏相关科室。但这些科室的医生对于该类疾病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加之该疾病缺乏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第一次手术前被误诊。如在血管炎症活动时进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极易出现瓣周漏及假性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很多患者要进行多次手术,预后较差。因此,提升心脏相关科室医生对于该病的认知水平,以及控制患者术前血管炎症是提升白塞病治疗效果的关键。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团队自2015年开设白塞病专病门诊,并联合多学科进行该病诊治,对于该病的研究和治疗始终位于全国前列。而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在心血管白塞病外科治疗方面,也一直走在行业前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成功案例。
近年来,我们通过了解、总结患者首发症状及诊疗经过等发现,白塞病的科普宣传不能只面向患者群体,增强基层医师对疾病的认识同样重要。我们计划依托科室丰富的诊疗经验,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病友群及医患群,向心脏白塞病患者精准投放调查问卷,以准确了解其首发症状及就诊经过,分类总结发病症状、漏诊/误诊的原因。
我们希望相关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更多医生更好地了解心脏白塞病,从而提升他们对该疾病的认识水平,以促进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
最后编辑于 2024-08-14 · 浏览 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