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给药系统助力动脉瘤治疗
新型给药系统助力动脉瘤治疗
健康报,2024年7月17日(6版)
特约记者 衣晓峰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王海洋教授团队和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周文虎教授团队联合完成的一项科研课题,在最新一期材料科学领域国际期刊Small上发表。课题组自行设计研发了一种纳米载药递送系统,能够针对腹主动脉瘤的病理特征发挥多重药效,包括抗炎、清除自由基、诱导巨噬细胞复极化、抑制平滑肌细胞凋亡和钙化、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分泌活性,以及稳定细胞外基质(细胞周围由多种大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
期刊审稿专家认为,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在腹主动脉瘤的新药研制上前景广阔,有着巨大的临床转化潜力和价值。
标题-1:动脉瘤药物治疗新方向
腹主动脉瘤是动脉血管永久性、局限性、不可逆的病理性扩张。动脉瘤突发破裂是血管外科最凶险的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能抑制动脉瘤的生长和破裂。这就意味着,对于没有达到手术指征或不适合手术的高危患者,往往没有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可供选择。
专家介绍,腹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与主动脉的慢性炎症反应有关。研究表明,主动脉壁中层和外膜浸润有大量的炎症细胞,特别是M1巨噬细胞,其释放的炎症细胞因子、自由基等可增强炎症反应,诱导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凋亡、钙化。上述变化会使细胞外基质中的弹性蛋白断裂、降解,胶原蛋白沉积增加,并且损伤基质的产生和修复能力。因此有学者认为,靶向动脉瘤病损部位,抑制炎症级联反应,同时维持细胞外基质稳定,可能是动脉瘤药物治疗的方向。
标题-2:靶向病变发挥多重药效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科技计划基金的资助下,团队开展了深入研究,成功地设计出了靶向动脉瘤病损部位的核-壳型双药纳米载药递送系统(RAP@PFB),利用配位作用而成的自组装纳米壳层可实现对疏水药物雷帕霉素的包载,载药量高达53.8%。经过静脉注射给药后,双药纳米载药递送系统可靶向腹主动脉瘤部位,同时在腹主动脉瘤病损微环境中响应性释放药物,以遏制腹主动脉瘤的病理改变。
王海洋团队还发现,活性氧可诱导免疫细胞浸润和促炎细胞因子分泌。活性氧在血管壁的异常积累会诱发平滑肌细胞凋亡,加剧腹主动脉瘤的进展。双药纳米载药递送系统对多种活性氧自由基具有显著的清除能力,并且能抑制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由于双药纳米载药递送系统对细胞内活性氧的清除活性,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其拥有抗平滑肌细胞凋亡功能。
血管壁钙化会改变血管力学特性,增大腹主动脉瘤破裂风险。用双药纳米载药递送系统预处理暴露于钙化环境中的平滑肌细胞,可使钙化沉积显著减少。
在腹主动脉瘤病变中,过度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能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因此,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并维持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完整,有望成为攻克腹主动脉瘤难题的临床策略。双药纳米载药递送系统不仅能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活性,还可下调其表达水平。
同时,双药纳米载药递送系统还能上调赖氨酸氧化酶蛋白的表达水平,催化胶原和弹性蛋白交联,维持细胞外基质完整。
最后编辑于 2024-07-29 · 浏览 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