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抗炎保肝药物

发布于 2024-07-27 · 浏览 2890 · 来自 iOS · IP 西藏西藏

分类 维生素及辅酶类(水溶性维生素、辅酶A)

保肝降酶类(多烯磷脂酰胆碱、复方甘草酸苷、联苯双酯)

解毒保肝类(葡醛内酯、谷胱甘肽)

系统学习以前脑袋里的抗炎保肝药

系统学习后的。。。。。。。。。。。。。。。一句保重,承担所有。

*****保肝药物主要用药原则


1、对于抗炎保肝药应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选用,以提高疗效。


2、不宜同时应用过多特别是同类抗炎保肝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及药物间相互作用。


3、用药期间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变化,必要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4、部分药物有一定不良反应,如硫普罗宁可致发热、皮疹等,用于肝衰竭时尤应谨慎并注意鉴别,以免误判误诊。


5、不同药物其作用机制和作用位点不同,合理搭配可望更好地起到保肝作用。保肝药物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病期和病情,针对性地选择2~3种联用。

具体分类:

1、抗炎类药物

代表药物:异甘草酸镁、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等。

作用机制:可抑制炎症反应、兼具抗过敏、抑制钙离子内流等作用。


①甘草酸制剂是在病因治疗基础上的辅助治疗,只要存在肝脏炎症表现【即ALT、谷草转氨酶(AST)异常】即可应用。


②鉴于甘草酸制剂品种繁多、剂型各异,具体应用的剂量和用法应以各自药物说明书标注为准。


③根据不同肝病的特点,应用疗程可长可短,具体停药标准建议以肝脏炎症消失,即ALT、AST恢复正常,再巩固应用4~12周并逐渐减量为妥。

2、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

(1)代表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PPC)等

作用机制: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将中性脂肪和胆固醇转化成容易代谢的形式、减少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抑制肝细胞凋亡、降低炎症反应和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防治肝纤维化等功能。

对于中重度(DILI)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受损持续进展,在及时停用可疑药物的基础上,可选用 PPC辅助治疗。 

(2)******安全性及特殊人群用药:

老年脂肪肝患者,可应用PPC(多烯磷脂酰胆碱)进行保肝治疗,改善肝脏生化指标。

妊娠妇女。 在常规药物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基础上,可加用PPC(多烯磷脂酰胆碱),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生化指标。PPC可用于治疗妊娠期合并肝酶异常。*******PPC注射液因溶剂中含有苯甲醇(1️⃣苯甲醇又称苄醇,有微弱的芳香气味,用途广泛,工业用作油漆、涂料溶剂,日用品中用于肥皂、香料、圆珠笔油等;苯甲醇亦被允许用作食用香料。在医药行业中主要用作注射液溶剂、防腐剂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用辅料2️⃣含有苯甲醇的所有药品注射剂均要求禁止用于儿童肌肉注射,是因为该类药物可引起儿童臀肌挛缩症——患儿臀部肌肉萎缩,腿骨变形为蛙腿状,进而影响患者行走姿态,成为难看的“卓别林式步”。,不建议用于妊娠妇女(孕妇可能出现头痛、恶心,胃肠不适,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

(3)用药原则:治疗不同原因肝病时,PPC应用疗程不同,在满足基本的停药标准(肝脏炎症消失,即ALT、 AST、GGT恢复正常水平)基础上可适当延长疗程,比如用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时可长期应用。

口服给药,初始剂量一次 0.6 g,每日 3 次,后可改为维持剂量一次 0.3 g,每日 3 次;静脉滴注,0.25 g~1 g,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只能用不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稀释。

3、解毒类药物

(1)代表药物:谷胱甘肽、乙酰半胱氨酸(NAC)、硫普罗宁、葡醛内酯、青霉胺等

(2)作用机制:可参与体内三羧酸循环及糖代谢,激活多种酶,从而促进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并能影响细胞的代谢过程,可减轻组织损伤,促进修复。谷胱甘肽常用剂量:口服给药,一次 50~100 mg,一日 1~3 次;静脉滴注,1.2~1.8 g,一日 1 次。还原型谷胱甘肽不宜与磺胺类、四环素类合用,与维生素 B12、甲萘醌、泛酸钙、乳清酸及抗组胺制剂存在配伍禁忌。

4、抗氧化类药物

(1)代表药物:水飞蓟素类、双环醇等

5、利胆类药物

(1)代表药物:代表药物:S-腺苷蛋氨酸(SAMe)、熊脱氧胆酸(UDCA)、茴三硫、茵栀黄、门冬氨酸钾镁等。

 (2)作用机制:SAMe 有助于肝细胞恢复功能,促进肝内淤积胆汁的排泄,从而达到退黄、降酶及减轻症状的作用,多用于伴有肝内胆汁淤积的各种肝病。对于胆汁代谢障碍及淤胆型肝损伤可选用 SAMe。UDCA 可改变胆盐成分,从而减轻疏水性胆汁酸的毒性,起到保护肝细胞膜和利胆作用。


1️⃣SAMe可用于各种原因(包括妊娠、药物、酒精和病毒性肝炎等)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症(IHC),临床推荐剂量为0.5~1.0g/d,肌肉或静脉注射,病情稳定及控制后可以改为片剂进行维持巩固治疗。临床推荐 0.5~1 g/d,肌肉或静脉注射,病情稳定后可改为片剂一日 1~2 g 维持治疗。



2️⃣UDCA对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有疗效。也可用于其他胆汁淤积性疾病,如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囊性纤维化、肝移植后胆汁淤积、药物性胆汁淤积、Byler病和Alagille综合征等。一般剂量为 10~15 mg/kg/d。

6、降酶药物

代表药物:联苯双酯等。

img

7、改善肝细胞能量代谢

代表药物:腺苷三磷酸、辅酶 A、肌苷和维生素类等。 

img

8、其他

代表药物:促肝细胞生长素、糖皮质激素等。

最后编辑于 2024-07-27 · 浏览 2890

8 70 14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8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