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梅毒实验室血清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与比较

发布于 2024-07-22 · 浏览 1759 · IP 河南河南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传播性疾病,是我国三大性传播疾病之一,人体受感染后,螺旋体很快播散到全身,几乎可侵犯全身各组织与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较长,且时隐时显。

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之后,在出现症状体征之前大约2-4周的窗口期间,血清中只有IgM存在,随后特异性IgG抗体于感染后4周左右出现,IgG抗体出现后不易消退,可持续终生存在。

img


鉴于病原体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的局限性,采用血清学试验检测抗体仍是实验室检测梅毒感染的最常见的方法。

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包括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两大类型。

开展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哪些?

1特异性抗体

1.1胶体金法:将重组的梅毒螺旋体抗原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待检标本与标记的该抗原结合并沿着固相载体迁移,阳性结果在膜上特定部位显示出有色条带。

优缺点:胶体金法在鉴别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方面诊断周期短,一般 30-60min 左右即可出结果,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势,适用于医疗机构急诊患者筛查或是批量样本进行筛检,但胶体金法对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浓度过低时会产生假阴性反应,造成漏检。

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该试验使用经纯化的梅毒螺旋体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加上患者血清和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抗人IgG抗体,利用酶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

1.3化学发光免疫试验(CLIA):利用双抗原夹心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原理,采用梅毒螺旋体多种特异抗原包被,用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相同蛋白抗原作为标记抗原,与样本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形成双抗原夹心复合物后,加入化学发光底物液,测定其发光值,判定结果。

1.4 TPPA: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用梅毒螺旋体提取物致敏明胶颗粒,此致敏颗粒与人血清中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产生可见的凝集反应。明胶颗粒为玫瑰红色,便于肉眼观察结果。

img

TPPA 检测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是目前公认的特异性最好的方法。

由于 TP-IgG 抗体在治愈后依然可以长时间存在,甚至终身为阳性,因此 TPPA 单独阳性只能说明在感染或曾经感染过,而不能判断梅毒活动与否,或处于恢复期,不能作为监测方法。

2非特异性抗体

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纸片试验是使用心磷脂、卵磷脂及胆固醇作为抗原的絮状凝集试验,检测的是血清中抗类脂质抗体,即梅毒螺旋体破坏宿主细胞后释放的磷脂或病原体表面的类磷脂刺激机体所产生的抗体(反应素)。

img

优缺点:

此方法容易出现生物学假阳性反应,如免疫系统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风疹、肺炎、肿瘤或孕妇合并妊娠反应等都会引起该类试验的假阳性反应。

但出现假阳性反应的抗体滴度较低,一般很少超过 1:8,因此出现阳性时,最好结合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确证,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非特异性抗体的出现时间多晚于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对早期梅毒辅助诊断能力差,但其滴度变化与梅毒治疗情况呈正相关,即随着梅毒的治愈,抗体滴度下降,因此适合用于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随访和复发的辅助诊断,对病情的评估有重要的作用。

总结:

梅毒血清学试验无论敏感性或者是特异性都不是100%,不同方法、不同病期阳性率不同。

对可疑病例应联合 2-3 种方法多次重复测定,可望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梅毒诊断必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综合分析判断。

梅毒 (66)

最后编辑于 2024-07-22 · 浏览 1759

回复15 1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