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李玲是怎么把政府和民众忽悠瘸的?

发布于 2024-07-21 · 浏览 3661 · IP 浙江浙江
icon尚坤义大夫、一眼万年_连仲 已点赞

按:

我认为,中国目前免费医疗,不可能的。

因为:

1,人对健康需求,是不封顶的。

假如,某些特殊人物,不是某种力量支撑着,能住高级医院ICU病房,住6年,住4年,每天医药费用16000元,生日到,一圈人圈唱:祝你生日快乐!


2,国家医保推广仿制药。但举步艰难

隔三差五很多民众提问我,仿制药,行不行?

我说行的。以前,青霉素发牌供应,医药生产力低下,质量要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现在科技水平上去了,质量想低,也低不到哪里去。

为什么人们一味追求进口原研药,价格差几十倍?主要是国民素质,还没跟上。别看大学教授,能读懂药品说明书,没有几个人。

我的医药费,精准到每天以“分”为单位,象我这种鸡毛算到鸡骨头的,有几个?它需要医药护患,全方位理解医保的钱,就是自己口袋里的钱!从思想认识,到学术处置,需要全方位分析。

家人生癌,每天医药费200多元,名中医专家点赞: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总结病例,大加点赞【1】。

这种肿瘤病例,没有全方位把控,要想控制医药费用,很难。


3,人们对生命临终前的处置思维,存在很大问题。

已经是失去生命意义,还要心肺复苏,压断肋骨,进到太平间了,一帮家属,没有亲眼所见医生抢救,在太平间,死人身上,再“抢救”一个多小时,媒体,吹捧成“人文医学”!

这个是愚昧无知,某些部门为了迎合社会民众中的落后愚昧,反向宣传。

昨天,温医,又杀死一个医生。培养一个医生,从国家到个人,家庭化多少精力,财力,几十年,才能培养出一个能常规处理病人,救死扶伤的基本合格人材。


我见过太多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不管什么生,出校门,不经过至少10年临床实践磨炼,能独挡一面,还是有难度


4,当前的骗医保行为,有多严重!

反映了整体社会素养有问题。要严加打击。

民众理解医学,药学的难度,有一定认知,有多少?我认为为数不多。一提到医生,就是一个“黑”字。

所以,脑子反复出现:人生-生老病死-四步曲。

《老药师破解黄岩十大药事奇案》,实际是几十年工作中,见闻人与病斗争中“医药护患”关系亲身经历集中爆发

所以,李玲极力宣传中国全社会“免费医疗”,不符中国国情。


2024-07-21,17:30,随笔记录,辛老师


孟庆义回应我:

非常同意你的看法观点。

img


李玲是怎么把政府和民众忽悠瘸的?

奥派经济学 2024年07月20日 23:57 北京

以下文章来源于古老板 ,作者古原


古老板

.

按:明天下午两点,我在先知书店组织线下活动,众多嘉宾分享,欢迎预约现场直播。


已结束直播,可观看回放

观看回放

刘苏里、刘业进、刘诚等先知书店线下分享,三个多小时超长分享

视频号

img



文 | 老古

最近一段时间,作为中国最为知名的推广免费医疗的专家,李玲接受凤凰财经的采访,又让她火了。

如果说排名当代理论首恶,李玲能排进前四,位居“四大恶人”次位。

可以说,李玲为了推广免费医疗,动用了所有的龌龊手段,不惜歪曲事实,编造观点,并且,她成功了。

李玲现在担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是中国医疗改革的核心智库成员

1月30日,三明市委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暨三明讲坛,邀请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作专题讲座。省医改研究会会长李红,李兴湖、李春、赖碧涛等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会议,副市长张元明主持。

李玲不是一个仅仅在舆论上推动免费医疗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真正参与体制内、影响体制内精英,并推动中国医改的一个政治人物。

那李玲是怎么样把中国政府和民众忽悠瘸了的呢?

一、歪曲事实

对于医疗体制改革来说,其实涉及到无数个领域,包括医药管制、医院管制、医生管制、仪器管制、医保管制等一系列的问题。

可以说,只是放开某一个管制,只能说在边际上有所改善。

中国曾经在医院体制中,有一个很大的突破,那就是宿迁医改。

2000年,宿迁开启了被称为“卖光医院”式的改革,全市134家医院中的133家变为民营。

既然在医院体制改革上,做了这么大的动作,事后肯定要对这次医改的结果进行评估,但万万让人想不到的是,评估这一医改居然出现了两极化评论。

李玲在对宿迁进行了一番调研后,却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宿迁医改”“没有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医疗费用不降反升”。

李玲的这份报告在当年《中国青年报》上刊出后,舆论一片沸腾。

宿迁市政府和一些学者纷纷批评李玲的报告调查时间短、数据不充分,结论太片面,有人甚至指责她学术态度不严谨,“草率地对宿迁医改下结论,除了沽名钓誉外,看不出有什么好的动机”。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魏凤春发布《宿迁医疗体制改革考察报告》,对江苏宿迁医改给予积极评价。

宿迁医改后的事实就摆在这里,两个中国顶尖高校里的研究人员,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评价,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李玲是怎么样歪曲事实的。

李玲在她的报告中承认:

第一、宿迁医改让所有医院自负盈亏,政府财政不再投入,减少了财政支出;

第二、宿迁医改,让人均治疗费用降低了。

宿迁卫生局提供的数据表明:1999年与2005年比较,人均门诊费用市县级医院下降了8.3%;乡级医院下降了25%。每病床日收费市县级医院下降了0.1;乡级医院下降了15.5%。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市县级医院下降了1.0%;乡级医院下降了13.5%。

你看不懂了吧,这么清晰的事实摆在面前,李玲是怎么把好事讲成坏事的呢?李玲话锋一转,开始了她的乾坤挪移术:

在上述价格下降的同时,不仅没有一家医院破产,反而许多医院的收入大幅度上升。例如,报载[6] 宿迁市人民医院2004年收入9000多万元,而2005年上半年,医院的收入就达到6500万元;"沭阳县人民医院…光是一个骨科的进账,就从180万元增长到720万元";仁慈医院的一位科主任也告诉我们,盖新大楼的3000万元贷款,3年时间就挣了回来。而且,直到目前为止,新的医院还在宿迁不断地落户,如果没有较高的利润率,不可能出现这样的趋势。


人均门诊费用、住院费用下降,而医院数量却迅速增加、医院收入也迅速增加。如果数据无误,那样医疗需求一定大幅度地持续增长。宿迁地处苏北,相对封闭,人口规模相对稳定,外来就诊人数不是很多,医疗需求不可能如此持续大规模地增加。医疗费用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我就问你,服不服?

李玲在说什么?她在说,如果人均费用降低了,医院应该不赚钱了呀!怎么医院的收入还上涨了呢?

当地人口规模固定,医疗需求也应该是固定的,单次诊疗费用降低了,你还赚钱了?这不是好笑吗?

看了这样的逻辑,李玲这种水平的专家,居然天天和国家卫健委及各级政府高官们在一起讨论医疗改革,你是不是有后背发凉的感觉?

按这个逻辑,汽车降价了,汽车工厂不应该赚钱了,汽车的需求也应该是固定的,需要这么多车干什么?

市场经济的逻辑正好是反过来呀,就是因为降价了,所以更多人愿意消费了,因此企业的收入才节节上升,全世界所有的企业都是努力降价,以追求市场份额的上升,最终达成利润的上升。

人人都有一台手机了、电脑了,为什么芯片厂家还疯狂研发,提供更多算力更低价格的产品?因为需求无限啊。

李玲居然将人们对医疗的需求设想为固定的,这是多么荒唐啊。

在八十年代,农村人哪里不舒服,会上医院么?去都不去啊,因为消费不起,一点不舒服就忍了,小病搞成大病,那是常见的。

如果医疗服务便宜了,那人们有点小问题就去医院怎么了?这不是很正常吗?可惜,李玲理解不了。

李玲 认为,宿迁这种地方,是个江苏的穷地方啊,你哪里需要这么多好设备?


宿迁的医改,已经很明显出现了"医疗装备竞赛"的趋势,各家医院都努力扩大规模,纷纷上马高精尖的设备。规模稍微大一点医院就努力配备彩超、CT、核磁共振等,甚至一些一级医院也都购置了CT, 而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仪等各种医疗设备在一级医院都是常见设备了。
当前,我国的许多卫生设施和设备是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新技术的滥用是推动医疗费用上升的重要原因。宿迁这样的贫困地区最缺乏的并不是高新技术设备,而是大量低成本、有效的服务。

李玲一天医生没当过,她有一种神医幻想,最好全中国的医生都是喜来乐,看一眼,摸一下,然后癌症就发现了,就根治了。

改开前的中国医院,绝大部分连个B超都没有,更不要说CT了,你能发现早期病灶吗?能准确判断病因吗?

如果没有各种现代的高精尖的检测设备,我可以告诉你,中国人均寿命会倒退十年。

我父亲发现肺癌,就是因为一个常规CT检查,因为早期,做了个小手术,住了三天院,切除后,现在一颗药都不吃,五年内不复发,就算基本痊愈了,复查靠什么?拍CT.

我姑妈在农村,不做体检,发现时已是肺癌晚期,花费巨额资金四处求医,受尽折腾,最后在全身转移中痛苦地离世。

李玲简直是一个反智反技术进步的原始人,这样的人,居然身居高位,指导中国的医改,这个世界疯了么?

宿迁医院全部私立后,投资医院的增加了,竞争增强了,价格便宜了,正如所有的产品和服务一样,只要开放和市场化,都会出现这种局面,看病难的问题彻底消失了,因为供给充分,价格便宜。

李玲是怎么评价这种竞争机制的呢?她说:

就是在竞争的医疗市场上,会出现"医疗装备竞赛"。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由于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缺乏搜寻最低价格的能力,患者通常选择品牌医院、选择名医和高新设备。因此,医院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表现在价格的竞争,而是医生技术、设备之间的所谓"医疗装备竞赛",这将导致整个医疗费用的上涨。因为这些高新技术、先进设施往往是过剩的、不必要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医院的新大楼、新设备、挖人才的不菲费用,最终早晚要由患者来承担。

有几个人懂手机,懂电脑,懂AI,懂化妆品,哪个行业不是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们是根据什么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根据商誉。

当身边的亲朋好友去小医院耽误了大病时,他们会说,千万要不找小医院看,要去大医院,特别是年纪大了,更要找好医生。

这就是他们选择的方式,他们甚至知道哪个医生风评好,口碑好,因为病人们会口口传播,甚至家家都有个医生亲戚和朋友,他们会给出最好的建议,你应该找哪个医院,找哪个人。

作为医疗服务,当然要竞争技术、装备 ,好的装备能准确判断病情,好的技术能给予最好的治疗手段。

大部分人吐槽县城医院,发现问题晚,误诊率高,看病从来都要找地区医院、省城医院,甚至全国知名医院,因为能将大病消灭在起始阶段,或控制病情恶化。

过往很多要命的病,现在已经成为了慢性病,只要保养得当,完全可以不影响生活质量。

你要想寿命提高,就必须多去医院。上海、北京大医院最多,人均寿命也最高,女性平均寿命高达86岁,这些地方空气最差,污染最多,但他们的人均寿命在全世界都是顶尖的,为什么?高精设备多,好医生多,而不是喜来乐多。

中国人今天寿命节节上升,因为什么,因为越来越多人去医院消费,很多人小病都不放过,一定要好好检查,怕出大问题,这是医生诱导的吗?当然不是,而是病人们的需求推动的,是中国消费者变有钱以后,更愿意消费医疗。

在农村,几十年前,有病上县城医院,就算是大动作了,现在农民出现大病后,也开始有人去省城、甚至上海北京的大医院了,因为支付能力增加了。

一个好好的宿迁医改,在李玲眼里,被曲解为恶魔。

肺癌 (344)

最后编辑于 2024-07-21 · 浏览 3661

35 6 18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5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